2歷史疑案—周公有沒有篡位稱王?
周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尚年少,周公作為叔父在當時如何處置政局,歷來就有不同的記載?!蹲髠?。僖公二十六年》稱,周公曾“股肱周室,夾輔成王”;《左傳。定公四年》又記,在成王繼武王之位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記。周本紀》也載,當時由于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梢娭芄皇恰皧A輔”或“相”成王,“攝(代為)行政”,并無篡權之意。《孟子。萬章》說得更清楚:“周公不有天下?!?/span>
他完全不想把天下占為己有,心跡是何等明朗!
然而另一些記載表明,周公在當時的作為不是如此。《荀子。儒效》和《淮南子。汜論訓》都說,周公“履天子之籍”。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解釋說:“謂履天子之位也?!薄抖Y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又稱:“周公踐天子之位”;《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位,聽天下為政。”再根據近人的考證,《尚書。大誥》中的“王”稱文王為“寧王”,又叫作“寧考”。所謂“考”,對已故父親的稱呼。周公是文王的兒子,而成王已是文王的孫子,故稱文王為“考”的“王”只能是周公?!渡袝?。康誥》又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卑础胺狻笔强凳宓拿?,他是周公的同母弟?!犊嫡a》中的王稱康叔為“弟”,那么這個“王”顯然又是周公。由此可知,周公確實是身居王位,自稱為王的。
周公為什么要踐位稱王呢?根據《尚書。金滕》的記載,周公曾對太公、召公說:“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這里的“辟”,指玉位,“弗辟”即不掌握政權。大家知道,武王死后,東方尚未平定,有待
不過,事情還有另一方面。《荀子。儒效》稱:“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庇械恼撜呓忉專浩琳?,除也,或蔽也;及,繼也。周公屏除成王以繼接武王的天下,“偃然如固有之”,則非專橫篡位而何?《史記。燕召公世家》又記當時“召公疑之”,《魯周公世家》也記周公曾向太公、召公進行解釋,如果周公沒有野心,召公、太公也是賢人,為什么都發生懷疑呢?特別是“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史記。管蔡世家》),因而發生動亂,從管、蔡的一貫表現看,他們是忠于周的?!兑葜軙分械摹洞罂铩?、《文政》等篇,有不少關于管叔、蔡叔“受賜于王”、“開宗循王”的記載。所以顧頡剛曾說:“他們二人確實是武王的好助手”(《武王的死及其年歲和紀元》,《文史》第18輯)。周公先是用計把他的哥哥、按“兄弟相為后”應該繼承王位的管叔調離京都,又乘管、蔡懷疑動亂之機興兵東征把他殺了。這真是“政治家”的好手腕!既然周公已經篡位稱王,為什么又要還政成王呢?有的論者認為,由于召公、太公懷疑,管蔡聯合武庚起兵反周,關中地區也跟著亂起來,《尚書。大誥》稱“西土人亦不靜”,事態的發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于是他改弦更張: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還政下野;一方面又拉攏召公,與召公平分大權?!妒酚洝Q嗾俟兰摇份d,成王時“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
周公主之“。除長子就封諸侯外,次子留守周室,世代共掌王政。周公比王莽、袁世凱機靈,他看到篡位不成,就下野讓位,而以另一種方式,又取得了大量的權力。
周公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光明正大地代理王政,還是有篡位野心,耍盡陰謀詭計而未能全逞?如何在紛然雜陳的大量歷史記載中理出一個頭緒,至今還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