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知曉的中國傳統書法技法(一)
書法技法由筆法、結字法、章法三部分組成。這三個部分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連,相互影響。
第一節 筆法
筆法指運用毛筆正確書寫的方法,是使所書點畫線條符合一定的審美要求的一種手段。筆法是書法技法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所在,它包括執筆和用筆兩部分。
一、執筆
執筆是毛筆的執持方法。執筆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所書作品的好壞,因此,在初學時就養成正確的執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古人對執筆方法進行過多種嘗試,諸如單鉤法,雙鉤法、撮管法、捻管法、撥鐙法、握管法,等等,名目繁多莫衷一是。蘇軾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其實這“虛而寬”就是方法。經過千百年來無數書家的實踐、篩選,終于總結出一種被大多數書家所接受的執筆法,即唐朝陸希聲提出的“挾、押、鉤、格、抵”五字執筆法?!皰丁保复竽粗傅谝还澋膬雀剐倍龅刭N住筆的靠身一側?!把骸保赣檬持傅牡谝还澬倍┑刭N住筆的外側?!般^”,指緊貼著食指的中指用第一節或第一、二節彎曲處鉤住筆的外側。 “格”,指用無名指抵住筆管,配合食指、中指向內的鉤力,既使筆基本平衡,同時又使運筆更加靈活?!暗帧?/span> ,指用小指自然地順勢托住無名指,從而使五指作用于筆時能更加協調,使力量達到均衡。然而,同樣是五字執筆法,由于手指彎曲的角度以及執筆的深淺與松緊程度不同而各呈其勢。只要在書寫時手指、手腕能靈活方便,符合手的生理結構要求,所執之筆能基本垂直于紙面,便是正確的執筆方,無論寫小字或寫大字,坐著或站著,枕腕或懸腕,其執筆姿勢都應該做到筆正而手靈。掌握了正確的執筆之后,還應進一步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從而確保執筆的靈便。
1.枕腕法
把右手枕在桌面上,或將左手手背墊在執筆的右腕下,叫枕腕法。這時手掌要略微豎起,手掌與桌面所形成的夾角較大,一般在75度左右用這種方法只宜寫小字。
2.懸腕法
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枕靠在桌上,叫懸腕法。這時手掌可略放平,手掌與桌面的夾角要比枕腕時小一些,可寫大小在五公分左右的字。
3. 懸肘法
手腕與肘均離開桌面,整個手臂懸空,叫懸肘法。這時手掌與桌面的夾角比懸腕法還要小,由于沒有任何阻礙,因此可寫較大的字。一般站立時書寫均用懸肘法,此法手腕與桌面的夾角更小,手腕常自然平覆,這時執筆的手指與掌心的距離已經拉開。取這種姿勢寫字,可自由地書寫各種大小不同的字,根據所寫的字的大小,書寫時手指、手腕和肘的動作配合大致有以下的規律:
1. 運指法
用手指撥動毛筆完成書寫的方法叫“運指法”。運指法一般說來宜寫小字,通常與枕腕法相配合。
2.運腕法
用手腕的運動來完成書寫的方法叫“運腕法”。運腕法適宜寫較大些的宇;一般與懸腕法或懸肘法配合使用。
3. 運肘法
靠肘的運動來完成書寫的方法叫“運肘法”。用此法可以寫較大的字,孽窠大字則只能用懸肘法來寫,有時還要同身體的運動配合起來完成書寫。
一般來說,書家不贊成純粹用手指的撥動來書寫(除小字外),因為這樣寫的字容易浮滑,大多數書家贊成"筆筆送到";當然,在運腕與運肘時也并不排斥手指的細微動作。書寫是通過指、腕、臂、肘的協調動作完成的,凡事均不能機械生硬地照搬、照抄。
執筆的松緊及用力與否,古今書家常爭論不休。執緊者主張“全身力到”(包世臣),執松者主張“把筆輕”(米芾)。若均走極端,必然導致失誤。應該是時緊時松,似緊似松,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最終達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心手兩意,翰逸神飛的境界。
另外,執筆的高低與書體、書風亦有一定的關系。執筆低,字沉穩,適宜寫篆、隸、行、楷;執筆高,字飄逸,適宜與行草或草書。然而,沉穩易于呆板、飄逸易于浮滑。優秀的書法作品應該達到既沉穩又痛快的境界。
除了手法要正確以外,身法也至關重要。身法一般有坐勢和立勢兩種。坐勢除了要做到頭正、身直、足安以外,還要注意筆要居中,手臂要向正前方向拉開。立勢要兩足齊肩分開站穩,身子略向前傾,手臂向前拉開。不管是坐勢或立勢,身體都要自然放松,姿勢要求正確,以便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用筆
用筆指使用毛筆的方法,亦即筆毛在點畫中運行的方法。古人對用筆十分重視,元代趙孟俯在《蘭亭十三跋》中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見用筆在書法藝術中的地位。
嚴格說來,用筆分用鋒與用毫兩個方面,但實際書寫時,兩者很難絕然分開,它們是若干動作的綜合構成,故合而論之。用筆之法包括中、側、藏露、提按、轉折、平移、翻絞等多種方法,同時也包括毛筆在運行時的速度快慢,用筆的節奏,以及用墨的方法。
(一)用鋒與用毫
1.中鋒運筆
筆鋒在點畫的中間運行,稱為中鋒運筆,亦即接觸紙面的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相一致。中鋒運筆時,由于蓄于筆毛間的墨汁能隨著筆的運行而順利地注入紙內,因此能寫出圓潤渾厚、豐滿充實的筆畫線條。蔡邕在《九勢》中云:“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說的就是中鋒運筆。毛筆筆鋒呈圓錐狀,接觸紙面時,其中部最厚,貯墨多,所書線條能給人一種立體感。但是毛筆在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與排筆刷子一樣的“扁筆”現象,這時雖然仍屬“中鋒”范圍,但所書線條薄怯枯扁,缺乏“圓筆屬紙”的那種圓潤感。因此,用筆的技巧就在于調節筆鋒,使其恢復、保持圓錐體狀態。一旦筆毫已開又到無法調節時,就需要用“舔筆”的辦法使其變圓。由于中鋒運筆能寫出渾圓有力的線條,使其產生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因此它是一種主要的用筆方法。
然而,同樣是中鋒運筆,由于書寫者行筆的力度與速度的不同,所使用的紙、筆的不同以及水墨的濃淡枯濕,也會寫出質感各異的線條來。這種不同質感的線條一般分為“折叉股”與“屋漏痕”兩大類。
折叉股線條光潤圓暢,挺秀剛健,給人以秀媚勻凈的美感。屋漏痕線條毛澀遒勁,頓挫郁拔,給人以蒼勁燥辣的美感。折叉股行筆較快;屋漏痕行筆略慢,并且伴以如逆水行舟般的振顫才能寫出內蘊比折叉股豐富的線條。這兩種線條都表現了書法的“骨力”,不可偏廢。學書者可以選用具有不同審美趣味的線條來表現其不同的風格。屋漏痕線條固然與書寫技法有關,但也是書家功力的自然流露,不是故意顫抖、頓挫或扭曲的結果?!白觥眲t俗,這也是初學者必須注意的。
2.偏鋒運筆
筆鋒在筆畫的一側運行,稱為偏鋒運筆。這時,接觸紙面的筆毫的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相垂直。
偏鋒運筆時,筆毛間所蓄墨汁向筆尖流淌,而筆卻向垂直方向運行,筆尖處的墨汁豐裕,因此筆尖一側所留下的痕跡就顯得光潤平齊;而另一側由于筆毛在紙上所處的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不一致,紙與筆毛產生一定的摩擦力,墨汁流注不暢,顯得滯澀難行,因此在紙上出現時有時無的墨痕,呈犬牙交錯、參差枯澀狀。由于偏鋒運筆所書線條顯得殘破扁薄,不夠豐實完美,故被書家視為病筆。
3.側鋒運筆
介于中鋒與偏鋒之間的運筆方法稱為側鋒運筆,這時,接觸紙面的筆毫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呈約45°左右的夾角。這個夾角越小越接近中鋒運筆;越大,越接近偏鋒運筆。
側鋒運筆時所書線條的形態和質感效果介于中鋒與偏鋒運筆之間。由于側鋒運筆較隨意,有利于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有利于書寫速度的加快,古今書家均大量采用側鋒運筆。因此,側鋒運筆仍是“合法”的運筆。但是,歷代書家仍主張以中鋒運筆為主,側鋒運筆為輔。當然,是否采用側鋒運筆與所書的字體及書風有一定的關系。明豐坊在《書訣》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不過,這亦僅大概而言?!鼻褰疝r曾自創“漆書”,橫畫居然筆筆偏鋒,扁如排刷,突破了書家只用中、側鋒運筆的禁區,并自創新貌,就是一個特例。行草書運筆時用偏鋒過渡,緊接著以中、側鋒相承,既可省去筆筆換鋒的麻煩,又可以變換一下趣味。筆畫過于單一純正反會顯得單調。
4. 藏鋒起收
筆鋒接觸紙面的瞬間稱為起筆、落筆或下筆;當完成了某個點畫,筆鋒離開紙面時稱為收筆。
① 藏鋒起筆。下筆時筆鋒痕跡被覆蓋在筆畫中,不露鋒芒,這種起筆方法稱為藏鋒起筆。因為這種起筆的方向與點畫運行的方向相反,故又稱逆鋒起筆或“逆入”。藏鋒起筆又有方圓之分。藏鋒方筆是藏鋒起筆后再頓筆方折的結果,藏鋒圓筆是藏鋒起筆后再提筆圓轉的結果。
② 藏鋒收筆。收筆時筆鋒回到點畫內再離開紙面,筆畫外不露鋒芒,這種收筆方法稱為藏鋒收筆或回鋒收筆。古人云“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即指此。藏鋒收筆也有方圓之分,其原理與藏鋒起筆中的方筆、圓筆相同。藏鋒起收使筆畫顯得凝重含蓄,篆書純用此法,隸、楷、行、草等書體也常用此法。
5. 露鋒起收
① 露鋒起筆。起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面的起筆方法稱為露鋒起筆,亦稱為直下起筆、搭鋒起筆。露鋒起筆往往以側鋒為主,這種起筆法極為利索,精神外耀,并能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意,加強了點畫間的聯系,故有“側鋒取妍”之說,王羲之的“一塌直下”即指此法。它普遍用于行、草書中,楷、隸書體中也因書家不同的書寫習慣而時有出現。
② 露鋒收筆。收筆時筆鋒表露在點畫外而有明顯的鋒芒的收筆方法稱為露鋒收筆或出鋒收筆。收筆的出鋒形式極為豐富,橫有平出、上出、下出之分,豎有懸針、左出、右出之別,其他撇捺和點也都有多種出鋒形式。露鋒收筆具有增強書作點畫的骨力和使精神外耀的作用;另外,出鋒的所向可引出下一個點畫來,從而加強了點畫間筆意的聯系和呼應,是傳神的極重要的手段。露鋒收筆適宜于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但在行、草書中使用尤多。
6.平移
筆毫在紙上不作上下的運動,而僅作平行于紙面的中鋒移動,稱為平移或行筆、過筆。平移的線條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筆毫在平移時可以作直線或弧線運行。
7.提按
筆毫在紙上作上下運動,稱為提按。提按是用筆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點畫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筆畫產生粗細變化的關鍵。提筆畫細,按筆畫粗,提按造成了筆畫粗細的節律變化。
此外,提按過程中的"提筆"還是轉換筆鋒的關鍵。隨著用筆的逐步完善,對筆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到了唐代,楷書筆法已趨于成熟,筆畫的中鋒比例增大,要做到以中鋒運筆為主,非有熟練的調節筆鋒的技巧不可,這技巧就是“筆筆按,筆筆提”。董其昌曾說過:“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傳語?!边@句話說的就是提筆的重要性。例如,寫橫畫時“欲橫先豎,起筆直下”,這時筆鋒向上,筆是臥在紙上的;如果往右行,勢必出現偏鋒運筆。為了達到中鋒運筆的要求,必須在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即下筆后緊接著就是提筆,然后轉鋒,使筆在右行時筆毛的運動方向與筆的運行方向一致,成為中鋒運筆??梢?/span>,提筆是用筆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