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醫基本特點——整體和辨證
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1、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臟器、組織、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聯系,保持協調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要靠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生理平衡。人體各個部分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表里相聯,上下溝通,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因此,中醫認為,人體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診斷時,可以通過外在的變化,判斷內臟的病變。治療時,對于局部的病變,也從整體出發,確定治療方法。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于生理范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范圍,即是病理性反應。 因此,人要主動地適應環境。在治療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為重要原則。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
辨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體征,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證。
論治,就是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治病首先著眼于證,而不是病的異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證候, 治療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證候相同, 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療,這就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的法則,就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三、正確把握中醫理論的科學性
中醫理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環境、人體、心理諸要素的綜合,注重調動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注重整體效應,充分體現自然與人文的高度統一。按照現代科學的一般分類,醫學更多地被局限于自然科學范疇,忽視作為研究對象——人的社會屬性,而中醫理論是前人在實踐基礎上的經驗總結,具有濃郁的人文屬性,使其與自然科學形成對立,在討論中醫理論的科學性時,往往有許多論述從現代科學角度考察難以解釋,而從人文角度思考則容易理解。誠然,人文科學本身具有的間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現代理化實驗可以直接驗證的,但無庸置疑的是中西醫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應。現在,沒有人用中醫理論去解釋、驗證西醫理論,為什么偏偏要用西醫的方法論來解釋、驗證中醫呢?面對共同的醫學難題應互相取長補短,把精力用在發揮自己的特色上。 中醫藥要發展,中醫理論要現代化,人是關鍵因素。目前,中醫界始終存在著重現代、輕傳統,重理化、輕人文,重科研、輕教育傾向,其結果只會導致中醫個人思辨能力的萎縮和人文精神的喪失。
四、正確把握中醫理論的先進性
中醫理論的先進性是其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其精髓應主要包括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等中醫傳統特色。中醫整體觀念不是用簡單的線性關系來認識疾病,而是始終把人及其疾病置于多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中加以考察和分析,隨著醫學的發展,實驗醫學正在向整體醫學過渡,人類崇尚回歸自然的潮流在全球范圍內悄然興起,醫學由重視治病,發展到更加注重維護健康、促進健康、提高生存質量;由重視治療人的“病”,發展到更加注重病的“人”,個體化的具體治療將被視為臨床醫學研究的最高境界。中醫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身心統一的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治療觀,正是西醫學發展到今天,欲求進一步發展的目標。
中醫理論現代化的實質應體現在指導現代臨床的先進性上。中醫理論源于臨證實踐,也應該回歸臨床,在指導臨床中體現其理論價值,要全面繼承和發掘中醫古佚辨證方法,為現代臨床診治一些疑難病癥服務;要拓寬辨證用藥的范圍和領域,擺脫人為規范制定的方藥束縛,完整體現辨證論治的傳統思想;要積極開展證候研究,探索現代常見病和疑難病的證候特點,提出相應的方藥治則等。
五、正確把握中醫理論的現代性
中醫理論的現代性是在對原有的理論“揚棄”基礎上,吸收其他相關學科的現代知識,如物理學、計算機學、數學等,利用現代實踐(主要指科學實驗)和多學科成果,研究中醫學對人體功能的認識,科學完整地揭示人體生命過程的規律,從而形成現代中醫理論體系。
目前,國內影響較著的科研成果,無不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的結果。作為現代中醫工作者,要利用多學科成果發展自己。
1、要用傳統思維方法,用當今時代語言把古代的內容加以系統化。要使中醫病名統一、概念規范,標準明確,對某些中醫理論進行現代詮釋,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要利用現代科學手段,建立中醫“證模型”研究,著眼模型論為特征的精神層面、整體層面、動態層面的總體認識以及功能調節上,通過積累資料和臨床經驗,做全面分析總結,深化和發展“證”的內涵。
3、要利用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根據疾病譜和人口譜的變化,充分挖掘中醫理論的潛科學內涵,滿足現代臨床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