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李鴻章
你眼中的李鴻章
歷史上李鴻章簽訂過大約30多個條約,大部分是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多少年來,李鴻章被人眾口一詞地指罵為“賣國專業大戶”,并且鐵案如山。歷史人物往往是個多面的晶體,具有豐富的內含,不能籠統地說是好人或壞人、反面人物或正面人物。隨意神化和鬼化(妖魔化)歷史人物,或者瞎貼標簽,把歷史人物臉(蟹)譜化,一定會走向形而上學。一個歷史人物呈現面前,要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掌握了充分的材料,形成了成熟的觀點,才能把觀點亮出來。
如今,理論界對李鴻章的評價觀點紛呈,綜合方家觀點,我談談看法。
慈禧太后提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清政(蟹)府不折不扣是“洋人的朝廷”。李鴻章是朝廷大員,在朝中茍且,朝廷賣國,他脫不了干系。但是,他內心對清廷的媚洋行徑是極為不滿的。清政(蟹)府氣數將盡,他把死馬當活馬醫,盡力做了不少“自強求富”、“保家衛國”的事情,如興辦洋務、強大海軍,等等。近代中國的機械制造、開山采煤、電線電報、辦新式學堂、派遣留洋學生等方面,都與李鴻章的力推有關。這些事情反映了李鴻章對清廷命運的擔憂,用行動對清廷諸多不良行徑進行了盡量的彌補。不論這些事情結果如何,初衷毫無疑問是善意為國的。
李鴻章是清政(蟹)府內少數具有世界眼光,又性格剛毅的人。屈辱的《馬關條約》已經簽訂,李鴻章從日本回國,發誓“終生不履日地”。第二年,即1896年,李鴻章完成訪問歐美任務,從美國回國,在日本橫濱換船。為履行諾言,無論如何不肯踏上日本橫濱碼頭,人們只好在美國輪船和他要換乘的輪船之間,搭起一塊木板,年邁的李鴻章踩著這塊木板,搖搖晃晃才換了船。這是一種什么情感?對國家現狀的無奈!對兇惡敵人的仇恨!面對人們的各種譏議,李鴻章的苦心和委屈實難找人理論。有一次,全體軍機大臣給皇帝上奏折,奏折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李鴻章之過。”李鴻章聽罷老淚縱橫,總算還有人理解。
有人說,李鴻章操辦洋務等事體不是為了“中國”,是在為清廷,而清廷是愛新覺羅一姓之家的。清廷一再與列強簽約,用國家利益作籌碼與列強進行交易,取得自身的茍存,這是對國家利益的背叛,幫助清廷就是否定國家利益。雖然如此,但是,在大革命發生之前,可以說清廷不是中華江山的所有者,所有者是百姓,卻可以說,清廷是國家利益的掌管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清廷代表著實際意義上的中國。李鴻章即使是在為清廷,但對中國有好處,百姓會受益。李鴻章為清廷利益的竭力奮爭客觀上有利于國家,從客觀行為推論其主觀想法,有限度地肯定李鴻章的民族感情或許是可以的。
基于這種考慮,再來看李鴻章對外簽約行為,我覺得有兩點要加以說明:
第一,李鴻章簽約是不得已而為之。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已然不適應社會發展,其終結不可挽回,臨終之時,人為刀俎,我為漁肉,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仗敗無奈之下,總得有個人出來做事。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被并稱為清末4大怪才。李鴻章熟悉國際規則,與洋人打交道經驗老道,清廷和洋人都看好。于是,李鴻章被推到了歷史的前臺,代表清國與洋人簽訂了不少賣國條約。一個人再無恥,也不致心甘情愿將大好河山和白花花的銀子拱手送人。國家受制于人,簽約實屬迫不得已,政(蟹)府無能,不得不任人擺布。李鴻章的政治身份決定了他肯定要聽命于朝廷,否則,還會有朱鴻章、牛鴻章、馬鴻章。李鴻章有意改變歷史,也沒有這個實際能力。
第二,李鴻章為了國家利益已屬盡力。晚清的腐敗與落后注定了清廷與列強簽訂的條約是喪權辱國的條約,李鴻章奉命行事,這種賣國是清政(蟹)府在賣國。但是,與此同時,李鴻章又以自己特有的個人能力想方設法在讓清政(蟹)府的損失降到最低,維護著國家利益。《馬關條約》簽訂時,李鴻章跟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騰博文反復交涉,討價還價,話還說到了這個地步:“你再讓幾千萬兩銀子吧,就算是老夫回國的川資!”以至于日本國內右翼暴徒還想刺殺李鴻章。《辛丑條約》簽訂時,李鴻章年歲已高,抱著病體,跟列強據理力爭,幾乎聲嘶力竭。但是,弱國無外交,這時,派一個非常愛國之士大概也難以簽出比李鴻章更能簽的條約來。
1901年9月,李鴻章簽署了《辛丑條約》,清政(蟹)府賠償白銀4.5億兩,4.5億中國人“人均一兩”,這是列強對全體中國人的羞辱。簽字回來,李鴻章惱羞疾犯,大口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兩個月后,被李鴻章倚為強援的俄國再度發難,提出與中國訂立更有損中國主權的條約。李鴻章氣惱交加,嘔血不起,于
李鴻章少年科舉,青年戎馬,中年封疆,盛年洋務,晚年背負“漢奸賣國賊”罵名。李鴻章的悲劇是歷史過程中的悲劇,他是歷史必然性中的悲劇人物。梁啟超與李鴻章政見不同,但寫出皇皇大作《李鴻章傳》:“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稱李鴻章為數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人物。好歹有個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