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淺識
據資料:
歷史上有二個老子。一是李耳,著《老子》一書,共33章,約2033字,簡稱二千言。二是約晚200年左右的周太史儋,著《道德經》。
《道德經》是在學習《老子》二千言基礎上的注釋和發揮,約5000言。但對于《老子》的思想已做了許多篡改。
以上二人,后人都稱為“老子”。
老子,老氏名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厲鄉曲仁里人。又說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故稱老聃,尊稱老子。老子生卒不詳,大約生于公元前571年,死于公元前480年前后。與孔子同時代人,年齡略長于孔子,孔子曾問禮于他。老子擔任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藏書的史官。晚年看到地方諸侯國爭奪傾軋,周室日衰,旋即遠離政治漩渦,隱居鄉野。
老子是我國古代圣賢,哲學巨斧,活動于春秋末戰國初期。他開創的“道家”和孔子開創的“儒家”,一起奠定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相傳老子退隱時,走至函谷關,被關尹喜留作《道德經》。《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因首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故稱《道經》。下篇四十四章,因首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稱《德經》。老子在《道德經》里闡述了他的宇宙觀,人生觀,歷史觀,政治理想,認識論和辯證法等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