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平衡話養生1
“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于現代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可能擁有了健康長壽。何謂平衡?《黃帝內經》認為保持“恬惔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就容易心理平衡;做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并且能“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靈魂深處上實現“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境界,那么,即便心理難以平衡也自平。
問題是,即便物質生活無比豐富于我們祖先的現代小康人們,他們仍然于心知足,為了物質享受,腦子是更加高速地、前所未有的過用著:賺著十萬想著百萬,當了科長奢望處長,有了汽車看著游艇……,
1、由是乎,挖空心思,思慮無窮;未經遂愿惱怒憂思;觸法王法驚恐悲愁……用腦過度,七情過度成為現代人生病的萬惡之首。
如此,難以指望健康與長壽能與生活小康水平同步提高!
用腦太過之害,代有論述。
《黃帝內經》說“欲實,令少思”;東漢班固說“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早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漢書·司馬遷傳》);宋代蘇軾則講“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病中祖塔院》);明代龔信更是直言“心勞則百病生,心靜則萬邪息”(《古今醫鑒》);明代萬全詳釋其機理是:“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情皆安,以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心亂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養生四要·慎動》);清代周振武也認同其釋,說“心靜則安,心動則躁。延年不老,心靜而已”……。
雖言簡但意賅,雖未深說其所以然,但已足知其所以要這般。過思過慮過怒過悲過憂過喜,……過度用腦是萬病之源,肯定折壽。所以《黃帝內經》說疾病是生于“風雨寒暑,陰陽喜怒”,三種原因之中,風雨寒暑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之邪、陰陽是指房勞太過、喜怒則是思慮無窮、七情過用。三者之中,七情害人最潛移默化,最為殘烈。
用腦太過所以惹生疾病?道理很簡單,腦子過用容易惹動七情,使七情過用。這其實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的現代最常見的致病原因。
所謂“七情”就是怒、喜、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緒反應。每個人都有七情,遇到外界的刺激,都會作出適度的情緒反應,不反應的是腦子有毛病,但反應太過,太過也會引起疾病,而且幾乎是所有疾病的參與者。
2、七情使人生病的機理有二:
一是直接傷及五臟。《黃帝內經》說“肝在志為怒”,所以過“怒傷肝”;“心在志為喜”,所以過“喜傷心”;“脾在志為思”,所以過“思傷脾”;“肺在志為憂”,所以過“憂傷肺”;“腎在志為恐”,所以過“恐傷腎”。
二是直接影響人體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平衡。“氣”在人體內上下左右的運行宜流暢有序,但如不暢無序,則病生焉。明代張景岳說“出入廢則神機滅化,升降息,則氣立孤危”。《黃帝內經》則更把七情過用的機理表述得更加具體。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憂)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
3、為什么有些病西醫診斷不清楚,但中醫講得明明白,就是七情過用,氣機逆亂。按此去選方用藥就有效。
如張仲景時代有一種叫“奔豚病”,其病發則感有一股氣象不豬一樣,上沖到胸咽部位,很頻死狀感,十分難過,生不如死,但移時又復如常人般。中醫用平沖氣、降逆氣的桂枝加桂湯、苓桂甘棗湯、旋復代赭湯、奔豚湯等治療,效果好得很。
許多疾病西醫診斷得很清楚,病原菌是什么,部位在哪,顯微鏡下、實驗室里看得明明白,但西藥治療效果就是不理想或者要終身服藥。是因為它們中多數是由于用由心上、由神上、由氣上所得的疾病。僅用西藥只能治其病,但難以治其心;腦力不減、七情不平、心病不解,哪能痊愈?比如多數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少免疫系統性疾病、有些消化道潰瘍、黃褐斑、前列腺炎炎、甚至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腫瘤等……,
所謂的“身心病”與“心身病”太多太多了。七情致病,到了不能再加的地步,更見《黃帝內經》將七情列為致病首,更見古人的眼力深遂、富含智慧,西醫也不得不認同。
3、《內經》以來,探討為什么“七情”過用會致人生病的機理很多,以驚與喜為例。
《黃帝內經》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氣乃亂矣”,驚慌失措時人體的氣機確實是運動無序的,偶爾為之尚可,久之則病,“驚則氣亂”也。生活中常說“卒驚易恐,屁滾尿流,殆亦言此。
《黃帝內經》又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其中最要警惕的喜樂太過也會致病,固然“人逢喜事精爽”,但要“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東漢《班固藝文志》),不過喜是因為“抑喜以養陽”(唐代孫思貌《千金要方》導引養性),否則,樂極生悲,“喜則氣緩”也。有人高興過頭,舉杯仰飲之時突然倒地,諒即言此。
4、現代社會,七情過用最常見也最損人的是憂和怒,尤其是惱怒,這兩種情志的過用,是現代抑郁癥和焦慮癥甚至精神分裂癥逐漸升高的主要原因。傷氣是過憂悲過惱怒的必然結局。
不過,讀讀古人的論述,似乎也差不多,不注意七情平衡,古今之人都會得這些病。如金代李杲說“怒忿、悲、思、恐,皆損元氣”,明代沈仕《攝生要錄·憂愁》直說“憂傷肺氣,閉寒而不行,遇事而憂不止,遂成肺癆”,傳說林黛玉就是憂愁思慮過度,因肺癆而亡。
過怒傷人論述較多,所謂“怒心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足以傷我身”,所傷之氣首先傷人肝氣。
所以,清代馮曦晴說“七情傷人,惱怒最烈;怒則肝火易盛,則傷本經之血,且傷脾經”(《頤養詮要》)。正是基于《黃帝內經》“怒傷肝”的理論與實踐,清代尤乘提出“養肝之要,在乎戒忿”;目的是 “戒暴怒以養其性”( 明代胡文煥《類修要訣·養生要訣》),肝性柔順,則氣血調和,體泰安康。
看來,既開朗樂觀,又溫和謙順,不僅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質要求,也是維護健康的基本條件。
5、以前,西醫不太認同七情過用會引起疾病,它的病因觀就是細菌、病毒、腫瘤,要看得見、摸得著。
然而,近年來西醫同行也漸且認識到腦力過用,壓力過大、情緒異常波動會引起種種病理變化,從而導致種種疾病的發性。比如:
過思、過怒、過驚恐、過憂悲時,人體的應急激素分泌會增加,這就會使人體的免疫功能受損,內臟與神經功能受傷:
(1)糖原分解加快——血糖升高,誘發或加重糖尿病;
(2)脂肪分解加快——血脂升高,誘發或加重高脂血癥;
(3)胃腸粘膜缺血——胃腸功能異常、胃痛、腹脹,誘發慢性胃炎、胃潰瘍;
(4)皮質激素釋放增多——使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損傷:感冒、腫瘤;
(5)心跳加快、收縮加強——使心肌受損,誘發或加重各種心腦血管疾病;
(6)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誘發或加重高血壓病;
(7)腎臟血管收縮——少尿、無尿——損傷腎功能,誘發或加重酸中毒、高血鉀、腎功能衰竭等。
科學就是科學,科學也要進步。問題是古在沒有現代微觀等儀器設備情況下,憑借其高超聰明和才智、艱苦而持續的觀察與研究,能認定情志是諸病之源的結論,除了為祖宗驕傲和自豪的同時,中醫沒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一層,能不汗顏?
吾等只有在努力繼承的基礎上,更加發奮!
6、以腫瘤為例,西醫對癌癥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有二點似已一致:
一是75%的癌癥是外界環境中的致癌因素所引起;
二是癌癥是多因互、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了長期惡劣的情緒因素,尤其是悲憂思過度應用的負性情緒。某腫瘤醫院報道了250位乳腺癌與子宮癌患者,其中156例有“失去親人,巨大悲痛而發病”的病史;美國對2020例中年男子進行了17年追蹤觀察發現,其中患癌癥的70%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
腦力過用,七情過偏,《黃帝內經》就直言腫瘤是“暴憂之病”,認為“憂思喜怒之氣,人之所不能無者,過傷五臟……乃留結為積”,是典型的“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于內……乃神思間病”;宋代嚴用和指出“憂思喜怒之氣,過則傷乎五臟……留結而為五積”(《注生方·各聚論治》)等,都認定是引起或加重各種腫瘤的元兇,是癌癥產生的內在原因。講的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目前,腫瘤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趨勢,其原因重要的一條是競爭壓力過大,許多人七情難以自控,不得不得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