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間偏愛“狐貍精”
“狐貍精”是人們對那些美貌如花,吸引男性的女性的一種妒忌的稱呼。同時,“狐貍精”還指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它是充滿貶義的詞。人們為何將前面所述的這類女子稱為“狐貍精”,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精”呢?這主要是源于我國古代的一些傳說和后來的文學作品。
在戰國時代的著作里,便出現了以狐為原型的神獸,狐被賦予了作怪變異的能力。當時的《呂氏春秋》中記述大禹為了治水,到了三十歲還沒有結婚,當他路過涂山時,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并且聽到涂山人祝福的歌聲:“大大的白狐啊,九條尾巴長又長。愿你早日結婚吧,子子孫孫永繁昌。”東漢《吳越春秋》中還記載有大禹娶了由九尾白狐變成的涂山女為妻的傳說。神奇的狐貍能變形為人,這是狐貍成精的雛形。但這些記載中的狐貍精還沒有后來那種貶義的成分,似乎更是一種美好的形象。
究竟什么時候產生“狐貍精”這個詞的呢?據說“狐貍精”這個名稱始于唐初。《太平廣記》中《狐神》云:“唐初以來,百姓皆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魅”字,《說文解字》釋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貍精”。“狐魅子”一詞的出現,反映了“狐貍精”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形象存在于人們的意識和民間信仰里。“狐貍精”化作人形,或到處做客吃喝,或上門求娶妻妾,它的情感、行為都是以人的模式來塑造的。唐代以后的志怪小說,如《容齋隨筆》、《聊齋志異》等,更是到處活躍著性格各異、人情味十足的狐貍精。在這些記載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出“狐貍精”被賦予了人性化的東西,而沒有被視為丑陋的東西。可見,人們對“狐貍精”還是偏愛有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