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印象形成
1、所謂人際印象形成是指,認知的主體把有關他人的各種信息綜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對他人的(整體印象的過程。
2、印象形成過程包括三個成分: (行動者、知覺者和(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點包括:一致性、 (評估性、中心特質的作用和 (隱含的個性理論。
4、普通人都有著關于個性中哪些特質互相聯系在一起,哪些特質互相沒有關系的假設,這些假設稱為(隱含的個性理論。
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權平均模式。
6、知覺者在形成一個對他人的整體印象中是把所有單個特質的評估的值簡單相加而得到的,這種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
7、在印象形成中,對他人知覺的順序效應包括(優先效應和(新近效應。
8、(新近效應又稱為近因效應,是指我們獲得的最新信息會對于形成的印象有強烈的影響。
9、一旦我們對另一個人形成了一個大體的印象后,我們往往會以與這種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價他所有的特征或特點,這就叫做 (暈輪效應。
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靈活精明”。這種人際印象的偏見稱為(定型。
11、人們能夠使得其他人按照人們對這些人的期望來行動,這種現象稱為(自我實現預言。
12、所謂印象管理就是試圖(控制他人對我們所形成的印象的過程。
13、自我表現論主要是心理學家 (戈夫曼提出來的。
14、、亞歷山大提出了(情景認同論來解釋印象管理。
15、(自我表現是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向他人顯示自己,以達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術。
16、影響自我表現的因素包括: (情感因素、參照群體的認同和(其他人的影響。
第六章人際知覺
1、(人際知覺是個體試圖了解周圍人們的認知過程。
2、人際的非言語溝通包括三種:臉部表情、(目光接觸和(身體語言。
3、人們對于辨認表示(危險的表情應該特別容易。
4、歸因的理論化是從(海德開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歸因。
5、相應推論理論主要是由心理學家瓊斯和(戴維斯提出的。
6、相應推論理論認為,人們的歸因是通過(非共同效果和社會贊許這兩個因素來完成的。
7、(凱利提出的歸因理論稱為因果歸因模型。
8、韋納提出了(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模型。9、成功和失敗的歸因理論認為歸因包括兩個步驟的過程,一是決定(控制源,二是決定(穩定性。
10、控制源理論是由(羅特提出來的,他把人分為(內控者和(外控者。
11、控制源理論認為,(內控者—外控者是因果歸因的一個基本維度。
12、對人的歸因偏見主要有三種:行為中心偏見、(顯著性偏見和 (一致性反應信息利用不足偏見。
13、我們對他人的知覺常常根據他的行為,而忽略行為發生的環境的前后關系,這種現象稱為(行為中心偏見。
14、從歸因理論來看,在沖突中,對沖突行為的(歸因可能要比引起沖突的行動本身更為重要。
第七章自我知覺
1、凱利的自我歸因理論有三條線索,即實體的特異性、(一致性反應和(一貫性。
2、詹姆士認為情緒能分成兩個部分:(情感的和(認知的
3、沙赫特和辛格認為,情緒由兩個因素組成:包括(生理上的激起和(認知標簽
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論模型E=AχC中,A代表(情感,C代表 (認知。
5、我們常常把自己的行為歸因于 (外在的(或情景的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內在的原因。
6、習得無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學習和(歸因兩個方面。
7、習得無助者的心理問題常常表現在(動機、情緒和(認知三個方面,其中情緒上容易產生輕微或嚴重的(憂郁癥。
8、個人對缺乏控制所作的歸因中的歸因維度主要表現在(內在性——外在性、(普遍性和(穩定性等三個方面上。
9、自我障礙是個體為(保護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著可能導致 (行動失敗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種(歸因策略。
10、習得無助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三個問題,表現為(動機、(認知和(情緒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