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個臭皮匠”如何“勝過諸葛亮”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币馑际侨齻€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這句話將諸葛亮作為智能的標尺,可見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關于這句俗語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傳說,三國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相約諸葛亮議事,并故意問諸葛亮:“水路交兵以什么兵器為先?”諸葛亮回答說:“江上作戰以弓箭最為重要。”周瑜便以軍中缺箭為理由,請諸葛亮在三天之內監造十萬枝箭。其實周瑜是妒忌諸葛亮的才能,因此想借助三天內造十萬枝箭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刁難諸葛亮。
諸葛亮聽了后也不緊張,帶著三個隨從到江邊察看,預料三天后將起大霧,于是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妙計,吳軍船只可以趁濃霧靠近曹操水寨借得十萬枝箭,所以便告訴周瑜:“三日內若事情未成則甘愿受罰。”
諸葛亮當天便叫那三個隨從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三個隨從完成以后,便向諸葛亮回報,還向諸葛亮提出自己的想法:“軍師真是神機妙算,不過若是以目前的擺設,可能會被看出破綻,曹軍恐怕不會輕易上當!”
諸葛亮想聽聽他們三人的意見,不過他們希望在第二天晚上才讓諸葛軍師看,諸葛亮笑笑,未加以駁斥。第二天晚上,三個隨從安排妥當后便請諸葛亮到江邊察看,只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著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諸葛亮看到這樣的設計,也不禁笑著說:“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呀!”
之后,曹軍在慌亂中果然中計,萬箭齊發射向小船,諸葛亮也就輕輕松松借到了十萬多枝箭。由于那三個隨從是皮匠出身,也就出現“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俗語。
第二種說法:諸葛亮到東吳做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要掂掂東吳的分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可以造出這個塔。那寶塔要求非常高,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后來,找到了冶匠,但還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了招賢榜。時隔一個月,仍然沒有一點兒消息。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臭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兒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注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沙里,這一方法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廣為流傳的俗語。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這句俗語表明了一個道理:幾個普通人的才智綜合起來也可以得出正確的方案,甚至比一個很聰明的人得出的方案還要優秀。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創造,并不是都由那些很聰明的人個人完成的,同樣,許多大科學家的發明正是在許多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研究創新才成功的。就說諸葛亮借東風,他知道天將有大霧,也是請教了當地老農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