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有何深意,父親為何不能進?
中華民族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沉淀了許多珍貴的財富。我們的先輩老祖?zhèn)兏鶕约旱膶嶋H經歷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發(fā)人深省的道理供后世的我們參考。而俗語則是凝聚老祖宗們智慧結晶最鮮明的方式之一。
筆者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的就是一句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如子房”。這句話單就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說:官員不要進入民眾的房屋,父親不要進入兒子的房間里。
看到這里,相信有不少人會記得疑惑了:只有親近民眾,才能知道民眾真正想要的,那為什么官員不能進入民眾的房屋里呢?而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的孩子養(yǎng)大,為什么連孩子的房屋都不能進去呢?這究竟是何道理?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先來看看前半句“官不入民宅”。在我國古代,實行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皇帝是一個國家最高的掌權者,掌握著這個國家所有民眾的身家性命。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皇帝是神秘、強大、暴虐、不可侵犯的。封建的王權本身就自帶著神秘的色彩,普通的民眾對其自然就是誠惶誠恐。
然而不單單如此民眾們懼怕的不是之后皇帝,還有官員――皇帝的“爪牙”。如果說皇帝對于老百姓來說是大魔王的話,官員就是大魔王的小嘍啰。對于魔王來說,嘍啰不值得一提但對于平民來說,那也是洪荒怪獸般的存在。
官員一旦進入民眾的家中,他們必然是擔驚受怕的。他們深怕自己是犯下了什么錯,或者說是自己即將做了什么而惹惱了官員們。所以這句話說的應該是百姓們不希望官員進入自己的家中。
而“父不入子房”說的就是父親不能進入自己兒子的房間里。為何古代的人們要這樣說呢?筆者個人認為大概是因為以下的原因。人們常說古代的民風并不開放,其實這話說的并不準確。古代的某些時期民風開放的是我們這個時代都比不上的。古代有很多隱私的東西,比如說亂倫、禁臠什么的,有的尺度甚至超出你的想象。
而不讓父親進入兒子的房間,其實說的是不讓父親進入已經結了婚的兒子的房間。不是什么別的原因,只是為了避嫌。尤其是在一個“部落”里,如果傳出了父親進已婚入兒子的房間里這樣的流言蜚語,人們的風涼話會直接讓這個家庭無臉面再在這里生存下去,而且還影響的整個家庭的安定。
流言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可以殺人于無形之中。有些人常說做自己的事,不要管其他人怎么看。但真正做到的人其實很少,只有那些內心足夠強大的人才能不為別人的話而煩擾。
對待流言蜚語,很多人都是無能為力,嘴長在別人的身上,我們其實根本就做不了什么。想必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流言被扼殺在萌芽階段吧。
各位是怎么看待這句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