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苗寨位于貴州省紫云縣格凸河畔水塘鎮格井村
離紫云縣城約30公里
距貴陽161公里
中洞苗寨被冠以“中國最后的穴居部落”的名號
這個100多米寬、200多米深的洞穴里
住著中國最后的穴居“部落”―――18戶人家共73個苗族人
他們的祖輩當年為躲避戰亂而遷到山里
之后定居洞中
貴州逢山必有洞
在貴州紫云縣水塘鎮的綿延大山里
有一座筆架山
海拔2200米的山上天然形成了三個大洞
稱為下洞、中洞、上洞
這里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
是中國乃至全亞洲最后的穴居部落
要到達中洞苗寨就必須爬山穿過下洞,這是一個布滿化石的洞廳,經過兩個多小時跋涉,穿過蔥郁竹林,一個巨大洞穹便呈現出來,這便是中洞苗寨,在這個舞臺上苗族人演繹了真實古樸的“山頂洞人”生活。
洞內居民靠著洞外從石頭縫里開墾出來的土地過活,以種植作物為生,玉米、蔬菜和紅薯為主,每家每戶還養有小狗、小雞、小豬,雞犬相聞、。他們早耕晚歇,過著穴居自得其樂的生活。看起來是不是和《桃花源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多數游記中都會這么描寫,先經過一個狹小的口子,然后看到一個豁然開朗的大廳。但真實的洞穴比這復雜的多。它一會兒狹窄曲折,幽深難測。一會兒豁然開朗,開闊異常。許多洞穴都是串珠式的,或者迷宮式的。
1989年中法探險隊在格凸河伏流系統考察時,在伏流下驚喜地發現有一巨大的洞穴廳室。用中法探險隊的話說,“任何華麗的詞語用來形容這個巨大的地下景觀都顯得無力”。
貴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一個洞穴中的大廳一苗廳, 面積達11萬多平方米,這比北京工人體育場還要大。而廣西樂業一個洞穴中的大廳一紅玫瑰大廳長300米,寬200米,最高處達260米,這規模與人民大會堂相當,但高度要高多了。這樣的洞穴大廳已經不是“豁然開朗”和開闊所能形容了的,給人的感覺是“大開”或“敞開”得令人震撼。如此大的洞庭,當然可以說“洞開”,并用來形容湖啦。
這些當然是些極端的例子,但是其他的洞穴,廳堂也是常見的。張家界的黃龍洞中有一個接一個的大廳,重慶的芙蓉洞,已探明的大廳有7個。“洞天”“別有洞天”說的就是這種“先狹后闊”的感覺的。
原來洞穴在發育的過程中,由于巖層中有夾層,巖性不一樣,或巖層有各種裂隙,再加上有傾斜的角度。這樣洞穴發展到一定程度 ,由于重力作用,洞頂的巖石會發生塌陷,隨著塌陷越演越厲,大廳就形成了。洞中的廳堂發展的最后結果,洞頂越來越薄,最后洞頂徹底塌陷,大廳露出地表,這時大廳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謂“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