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孩子出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會說話、數數、讀書或寫字,但這些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卻是不平等的。差異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父母是盡力培養他們,還是僅僅看著他們長大而已。”
誠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忽視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關鍵時期,包括假期。“父母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優秀的孩子都是管出來的。”
寒假到了,有人從此開始放養孩子,在教育這件事上偷懶;有人趁此機會培養孩子,實現“彎道超車”。
01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12 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孩子能不能成才,關鍵就看 12 歲前各個階段有沒有“管教”到位。
也就是說,在孩子小時候不管不教,錯過了那個最重要的階段,等到他長大后再后悔、再用心只能是為時已晚。
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有學校和老師教育,學習生活靠自覺即可。直到孩子的成績墊底,生活習慣一塌糊涂,對人生越來越迷茫,才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為人父母的,負責賺足夠多的錢,好好打拼事業,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物質基礎就行。至于管教孩子,還是順其自然,只要該上學時上學,該考試時考試,終究不會養的太差。”
平日里,當別的父母經常檢查孩子的作業,及時跟進孩子的學習情況時,她總會以工作太忙為由,把一切推給爺爺奶奶負責。
當別的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進步,培養各種興趣愛好時,她總把“太麻煩”掛在嘴邊,缺席孩子最關鍵的成長時期。一次偶然遇見,聊到近況,她坦言稱,從前總覺得兒子還小不著急管,現在是費盡心思也難管半分了。她的兒子自從上初中后,隔三差五逃學,變著花樣撒謊,成績一落千丈。眼看著離中考沒幾個月了,自己只能干著急,每次想和兒子談談,最終都以“大吵一架”結尾。每當說起學習,兒子總會反駁道:“該管的時候不管,現在也不用你們管了.....”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別人家孩子那么出色,而自己的兒子卻變成今天這般。可她忽略了,別人家父母用心栽培多年,而自己卻當“甩手掌柜”多年。“孩子生下來時是一張白紙,而最終這張紙是否能被描繪成一幅精美的圖畫,那就是完全取決于他們的父母。”
如果一味的指望孩子自覺,終有一天,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彌補曾經留下的漏洞。
一個家庭里,最怕的不是孩子偷懶,而是父母以各種理由在教育問題上偷懶。“是父親讓我成為一個內心挺強大的孩子。因為進入社會后,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打擊,你都需要堅強去面對。
所以現在,我發現很多事情我還挺能咬著牙去堅持下來。”
年少時她十分討厭父親的嚴苛,后來歷經世事終于明白,正是因為年幼時有父親的嚴格要求、細心督促,才成就了如今熠熠發光的自己。
很多時候,你以為孩子會感謝你的“放任不管”,其實在多年以后,或許會造成無盡的怨恨。你以為“太過狠心”的管教,在未來的一天,或許會結出香甜的果實。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所有橫空出世的奇跡,背后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02
“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
所謂“懲罰”,并不是施以打罵,而是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從而選擇正確的方向。
廣東深圳,一個正在上四年級的男孩不愿意讀書,一心想出去打工。男孩父親得知此事后很著急,便告訴孩子:“你不讀書可以,但是要先去工地體驗一下。”隨后,父親便帶著兒子去工地拉廢鋼筋,一天半時間,孩子累的說不出話。父親見狀便問兒子:“這就是你要的生活是吧,這種生活怎么樣?”男孩沉默了一會后,認真表示:“不讀書真的太累了,回去一定好好上學。”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對世界的認知都是有限的,若父母不加以引導,就是間接將孩子推向深淵。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有管、有教、有罰,讓孩子更好的認識到這個世界,以及自身的不足。這位父親的做法,讓我想起不久前,郭晶晶在采訪時說的一段話:“我們小時候是吃過很多苦的,讓我的孩子在他們成長的階段,應該也要吃一些苦,吃了苦,你才能知道生活的不易。”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郭晶晶從不馬虎,該立的規矩少不了,該擔的責任盡全力。
平日里只要有時間,她就會接送孩子上學,開家長會,陪伴孩子閱讀,參與親子活動。每當爺爺來探望孫子時,如果孩子還沒寫完作業,她都會嚴格要求孩子先把功課做完再去玩。放假期間,郭晶晶還會帶著孩子去鄉下下地插秧,感受勞動的艱辛,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相比錦衣玉食,她更希望能給孩子優質的陪伴和最好的教育。“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而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著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事業。”
教育的難,在方法;教育的根,在父母。
永遠不要在該管孩子的時候放開手,孩子成長最關鍵的階段只有短短幾年,一旦錯過,再無機會重來。更別不把管教孩子當回事,別讓一時的大意,成為眾生的遺憾。一棵小樹想要長成參天大樹,就需要定期修剪枝葉、提供養料,才能讓其茁壯成長。教育亦是如此,該管的時候不心軟,該教的時候不松懈,該罰的時候有分寸,才能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她有一兒一女,女兒蕭宇琪文靜聽話,從小就是學霸,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兒子蕭宇陽古靈精怪,愛哭愛玩,在學習上想盡辦法偷懶,練鋼琴時常常用“不練、少練、胡亂練”三步為借口,和媽媽“周旋”。但通過媽媽的悉心培養,在他16歲那年,也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哈佛大學。“教育孩子有時候不能太開明,孩子對讀書、學習沒興趣只是一個借口,家長放任不管,反而害了孩子。”
的確,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會幫助孩子規劃好人生,管好孩子生活的細枝末節。
寒假期間,父母管住這5點,做好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是豐富認知、開闊眼界最好的方式。
培養早睡早起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的作息保持規律,每天都能活力滿滿。教會孩子自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他的兒子郭麒麟在面對長輩時,始終規規矩矩,從未有過任何輕浮的舉動,就連坐著也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蹺二郎腿。而這些,就是他們家的門風,也是郭德綱嚴立規矩的成果。正如他所說:“天下爹娘沒有不疼孩子的,但是你寵著,外面的人不會慣著,你把孩子管好了,外面的人才不會說他。”管好孩子的言行,規范孩子的一舉一動,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將來才會被別人所尊重。盧梭說:“你知道什么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在這個信息繁雜的時代,如果不管好孩子玩手機的欲望,不斷滿足其玩游戲、刷視頻、看八卦的要求,遲早會毀了孩子。要知道,手機對成年人的影響都很大,更何況三觀還未養成、認知并不全面的孩子。長期沉浸在享樂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人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第一,告訴孩子不要當低頭族,學會用雙眼看世界,觀察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瞭望窗外的景色、傾聽鳥兒的叫聲、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做做手工等。第二,合理規定手機的使用時間,跟孩子約定好,比如假期每天可以玩1-2個小時手機,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看手機,保護好眼睛。第三,在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其遠離電子產品,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認真完成功課。放假期間,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風景,才是放松大腦、減輕壓力最好的方式。羅輯思維CEO脫不花提出過一個定律,叫“魯莽定律”。意思是說: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是對的,那么不要總想著達到完全之策時,才去做這件事。而很多孩子在放假期間,一到寫作業的時間,就會用“再等等”來逃避。長此以往,學習的效率會越來越差,行動力也會越來越低。父母應該及時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癥”,不管做什么事情,先開始,再堅持。這個寒假,戒掉懶惰,戒掉磨蹭,停止逃避,陪伴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在天氣好的時候,在身體承受的范圍內,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跑跑步、打打球,進行適當的鍛煉。運動,不僅可以健腦,還能改善人的心態,讓孩子更加積極的面對學習和生活。父母陪著孩子運動的時光,都將成為他人生中美好的回憶。“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趁著假期,管理好孩子的成長,把握好時間,掌握正確的方法,照亮孩子人生的路。
作者:枳為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