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島作者:孫學達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身邊的人提起腳氣、香港腳、腳癬這些病名,但是你真的分得清楚嗎?這些病統稱為“腳氣”嗎?其實還有一種病叫“腳氣病”呢!
腳氣是真菌感染導致的
腳氣,也叫腳癬、香港腳,它的本質是一種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可以傳染。腳氣發病的部位是局限性的,一般是在腳部,但是真菌喜歡在溫暖潮濕、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生存,所以腳氣其實可以傳染到自身的其他部位,稱之為“體癬”、“股癬”等,亦可以傳染給其他人。發病部位的共同癥狀包括:皮損邊界清楚,逐漸向周圍擴展,瘙癢難耐,搔抓可出現糜爛、滲出液,或可形成膿皰,嚴重的還會大面積感染。需借助外用藥物及時殺滅真菌。
腳氣病是缺乏維生素造成的
腳氣病,它的本質是維生素B1缺乏癥,不會傳染。維生素B1,又稱硫胺素,長期缺乏可引起腳氣病。易患人群通常是長期以精白米為主食,而又缺乏其它副食補充者;嬰兒型腳氣病通常發生在2~5個月,原因則是母親缺乏維生素B1,給嬰兒哺乳導致其維生素B1亦不足。腳氣病的臨床表現,可就不是單純的局部表現了,而是全身性的。
“腳氣病”有干性、濕性之分
“干性腳氣病”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煩燥、全身無力、下肢沉重、四肢末端感覺麻木。肌肉酸痛,有壓痛,以小腿肚的腓腸肌最明顯,上、下肢肌無力,出現手、足下垂,嚴重者出現肌肉萎縮、麻木,膝反射降低或消失,常表現為對稱性。嬰幼兒還可引起聲音嘶啞和失音。
“濕性腳氣病”的標志性癥狀就是浮腫,多見于足踝,嚴重者整個下肢水腫。同時出現活動后心悸、氣短,并有右心室擴大,常可導致心力衰竭。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叫做“嬰兒型腳氣?。X型)”,主要表現為:食欲不佳、嘔吐、呼吸急促、面色蒼白、心率快甚至突然死亡。
預防腳氣病很簡單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種類的豐富,腳氣病的發病率已經很低了。對于腳氣病的預防以及治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吃維生素B1營養劑,或食用含有豐富維生素B1的食物,如:葵花籽仁、花生、大豆粉、瘦豬肉、粗糧、米糠、全麥、燕麥等。
其實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的醫書《千金方》中就記載用赤小豆、烏豆、大豆等治療腳氣病,還用谷皮(褚樹皮)煮粥常吃以預防腳氣病。孫思邈認為:“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意思就是講,那種能用食物就可以為人解決病痛的醫生,才是好醫生??!
(孫學達,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在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