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 | 政策旗下的“三農”巨變:農業供給側改革
(接上)
二、土地改革:三權分置+流轉政策
當前,我國又一次到了土地變革的時期,且此次變革將以土地流轉形式為主。因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量務農人員離開農村進入城鎮。這導致廣大農村普遍出現'三化',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長此以往,土地產出潛力難以發揮,形成荒置浪費。
(一)土地經營模式的變革及影響
早在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土地的'三權分置',即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1、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2、鼓勵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3、主動引導小農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過渡。
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已超過30%,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開啟重要嘗試。截止2014年底,全國農村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達到3.8億畝,占全國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8%。預計2015年底,農村土地流轉率可提升到35%。
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將引發經營主體和產業模式的集成化變革。此外,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也催化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傳統組織形式的解體,以及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崛起,并最終成為農業經營的主體力量。
據《農民日報》數據,截至2014年初,全國依法登記注冊的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農民合作社達98.24萬家,同比增長42.6%;實際入社農戶7412萬戶,約占農戶總數的28.5%,同比增長39.8%。各級示范社超過10萬家,聯合社達到6000多家。
土地經營主體的'進化'也會導致農業產業鏈的重塑。土地集約化經營有利于土地產出效率的提高,提升農產品品質。在農資產品的研發方向、流通渠道,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農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都將產生深刻助益。加上互聯網的催化,未來的大農業產業鏈將呈現這樣的特點:生產端,農資銷售向一體化經營轉變;消費端,產銷對接成為可能。
(二)土地流轉帶動農村人口的流轉
農村土地改革,尤其經營模式和推動流轉等市場形勢的出現和國家通過政策的認可,對當前的農民進城、建設新型城鎮試點都將產生重要的催化作用。其核心就是重新回歸市場對土地資源的調節配置。
追溯1998年版《土地管理法》及此前的相關政策,要求'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這在當時有助于保護農民土地與人口穩定,而如今卻限制了人口的流動,阻礙了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在過時制度束縛下,一方面進城務工農民無法將農村的耕地、宅基地等使用權轉讓他人,用于在城置業。另一方面,城市土地資源緊缺,農村地區卻出現大量耕地、宅基地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農地流轉則通過農民轉讓宅基地、耕地等的使用權,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再次整合,以最大化的效率推動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規定,在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不變基礎上實行'三權分置',要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即農村的耕地、房子都可實現合法抵押、擔保,土地經營權可進行有償轉讓,農村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將實現入市。
業內專家認為,2016年的農村'土改'將呈現三大方向:一是以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為代表的'三塊地'改革試點全面深化;二是以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為代表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將迎來政策性的落地;三是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將有頂層設計方面的收獲。
本文出自1月8日《周知研報》。周知研報是面向“周知理財”用戶的專屬行業研究與分析,每周五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