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姑蘇晚報》A03版
為虎丘代言、蘇亭內的墨寶、“舊交新貴音書絕”的名句……
與誰同行?循著東坡足跡游姑蘇
熙寧四年(1071),蘇軾第一次到蘇州。之后的幾十年間,蘇軾從未主政蘇州,但他六次經過蘇州,均留下詩詞散文作品,不論是虎丘賦詩、好友唱和的風雅,還是寺院清修、與僧人相交的禪意,都使他對蘇州產生了深厚情感。
金融行業從業者王國剛聯系到本報,帶領我們在蘇軾的詩詞中尋找他在蘇州留下的“足跡”。
“老守娛賓得二丘”
蘇東坡曾經有詩《次韻王忠玉游虎丘絕句三首》云:當年大白此相浮,老守娛賓得二丘。酒后的戲謔令旁人頗為費解這“二丘”的含義,蘇東坡遂引友人閭丘(北宋名臣,蘇州人,蘇軾好友,閭邱坊因此人而得名)戲言而自注“不謁虎丘,即謁閭丘”。因避孔子諱,“丘”“邱”至今通用。
熙寧四年(1071)夏,蘇軾從京城出發前往杭州赴任,一路南下,到達蘇州時已然仲冬時節。在蘇州停留的日子里,蘇軾曾前往虎丘游玩。熙寧七年(1074),結束了賑災工作的蘇軾自常州、潤州返回杭州,途中又經過蘇州,在好友、宋朝大臣劉述的陪伴下,他再次來到虎丘游玩。
虎丘的美景令蘇軾流連忘返,每過蘇州他都會一登虎丘激發詩興。“入門無平田,石路穿細嶺”(《虎丘寺》)。如今,沿著蘇軾的足跡,我們還可見“知有真娘立道邊”(《次韻王忠玉游虎丘絕句三首》)的真娘墓,還可見“鐵華秀巖壁”(《虎丘寺》)所描述的有巖如削,該處巖石也因蘇軾的詩句而取名“鐵華巖”,亦可登上“千頃云閣”去看那“云水麗千頃”(《虎丘寺》)的開闊風景。
蘇軾曾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如今,虎丘也成了蘇州旅游的一張名片,多因蘇軾的“宣傳廣告”。而“閭丘”卻正在漸漸地被后人遺忘。然而,如果沒有“閭丘”,蘇東坡就有可能不來虎丘,在蘇東坡這里,先有“閭丘”再有“虎丘”也不為過。
《吳縣志》有記載:閭丘故宅里有靜寂堂、清心庭、萬卷堂諸匾,皆為孝宗御題。如今的閭邱坊巷全長405米,寬2.5米左右,東出皮市街,西出人民路。信步走進巷內,寥寥幾步的距離,仿佛步入了另一個時空。不同于皮市街的濃濃煙火氣,閭邱坊巷幽雅整潔,入冬后的爬山虎顏色鮮艷,覆蓋青磚,把巷子帶出了幾分暮色凝重。
“歸去來辭”述情誼
蘇軾與蘇州佛教之地緣分不淺,熙寧六年(1073),蘇軾去常州、潤州、蘇州等地賑濟饑民,經過蘇州報恩寺時,他想邀請成都通長老前來做主持,便當即寫下《蘇州請通長老疏》,希望通長老的到來可以“振法音,以助道化”,通長老很快應允。在重建報恩寺塔時,許多人都將自己私藏的舍利捐贈給報恩寺,以供瘞埋,而蘇軾“無舍利可舍”,便將自己的私印和裝私印的盒子贈予報恩寺。
在蘇州時,蘇軾還經常到定慧寺與住持飲酒賦詩,住持和尚甚至特意讓出住房和花園,供蘇軾起居,名為“嘯軒”,后稱為“蘇公祠”,祠所在的巷也更名為蘇公弄。如今的蘇公弄,位于定慧寺的東側,南起定慧寺巷,東北至桐橋東街,過橋即干將路,全長290米,寬3米。
蘇軾晚年被貶惠州,定慧寺的守欽禪師讓其徒卓契順帶著自己寫的《擬寒山十頌》前去探望,卓契順帶著禪師的信札、蘇軾的家書,一路跋山涉水,從蘇州徒步走到了惠州。蘇軾即為卓契順書寫了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送給他,并寫了題跋。卓契順回到定慧寺后,蘇軾的手跡一直作為寺里的珍寶收藏。這一過程,蘇軾詳細地記載在了他的日記里和《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并序》中,蘇軾和禪院之間的情誼也流傳至今。
到了明代,蘇州太守況鐘在重修定慧寺時,將《歸去來辭》刻在了定慧寺的寺壁上。400年后,寺壁上的碑文模糊剝落,姑蘇城內的官紳集資蓋了座“蘇亭”,文人名士紛紛題詠,成就了一段佳話。
“一年三度過蘇臺”
熙寧七年十月,蘇軾在杭州的任期已滿,升任密州太守。他從杭州一路風塵仆仆趕往密州,途中經過蘇州時,好友王誨安排宴席為其送行,蘇軾回憶起這一年時間里自己三次過蘇,不由感慨萬千:“一年三度過蘇臺。清尊長是開。佳人相問苦相猜,這回來不來。情未盡,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誰栽。劉郎雙鬢衰。”(《阮郎歸·蘇州席上作》)而后出了閶門,蘇軾寫下《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便是真的不知下一次歸來要待到何時。
千百年來,蘇軾的名字已然成了華夏民族的一種記憶,這種記憶和蘇州的山水人物緊密相連。王國剛被蘇軾的人格魅力俘獲,耗時兩個多月寫下《吾語吾坡》一書,并以“蘇說蘇軾:探尋蘇東坡在蘇州的足跡”一文帶領我們重游蘇東坡喜愛的姑蘇古城,感受他“幾時歸去,作個閑人”簡單而真摯的人生追求。為了更加深入了解蘇東坡,王國剛從《東坡志林》開始,每日閱讀并書寫心得,后來還通過林語堂《蘇東坡傳》、李一冰《蘇東坡新傳》、劉墨的《蘇東坡的朋友圈》等書走進蘇東坡的世界。“細讀有關蘇東坡的作品,我仿佛與東坡成了忘年之交,越發能感受到他的灑脫與曠達。”他說,他將繼續書寫《吾語吾坡》,力求更好地呈現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記者 / 羅雯
攝影 / 王國剛
編輯 / 最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