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女子摔死狗狗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公憤。
狗是人家的狗,她撿到了,帶回家關起來,不但不歸還,還要利用狗主人對狗狗的愛,不斷折磨狗的主人,一邊玩弄著狗主人,一邊問狗主人要錢,最后為了不讓狗主人在她家發現狗的蹤影,竟然高空扔狗導致了小狗的慘死。
故事的結局,似乎是她在公安局痛哭道歉,然后狗的主人也就沒有繼續追究。
可是這個結局,讓很多很多人感到不舒服。
至少我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都覺得“這個道歉和痛苦并不是真心的悔改!”
所以,大家難以釋懷。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
對于他人的過錯,特別是過錯造成了對我們的傷害或者威脅,
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釋懷呢?
1
她怎么可能去到公安局就真心悔改?不,她的痛哭只是因為害怕,“她并不是承認錯誤,只是害怕錯誤帶來的責任”。
一個可以利用別人深切的愛,去折磨這個人的人,
她的內心,令人不敢想象。
我看這個新聞,讓我難受的地方,除了后來狗狗的無辜慘死,其實我最難以接受的是,這個人,如果我們暫時把她叫做人的話,她所做的行為,確是如此的沒有人性。
這種沒有人性不只是體現在她最終導致了小狗的死亡,
而是體現在,在公開的聊天記錄中,
她明顯是看到了狗主人對于狗狗的愛和擔憂,
而故意說一些要對狗狗不利的話語,
說自己有可能會虐待它,
讓狗主人因為對狗狗的愛,而備受折磨。
她不只是在虐待一只小狗。她明顯是故意地在從精神上虐待和折磨這個和她素昧平生無冤無仇的小狗主人小吳。
而且她的虐待小吳的武器,就是小吳對狗狗的愛。
看到一個人,愛自己的小狗,就揚言要折磨這只狗,以享受狗主人不得不因為擔憂恐懼而苦苦哀求自己的快感,
這才是這個事件中的何某,最可怕的地方。
看到了人的心,把人的心拿出來,放在手上蹂躪把玩,享受著別人的心捏在自己手中,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快樂,
這難道不是徹底的陰暗邪惡嗎?
即使最后這個人沒有摔死狗狗,狗狗平安回到主人身邊,
她的聊天記錄,也已經足以證明,
她的人性中,內心中,比惡魔還要猙獰的面目。
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在那一刻就突然悔改,真心認錯?
2
狗被她撿到,關在她的家里,狗主人愛狗心切又無法要求她歸還,
是的,從這個現狀來說,她的確擁有了控制狗,并藉由狗,控制狗主人的機會。
她可以歸還狗,成全了狗和她的主人,
也可以利用狗主人的愛,發點小財,
還可以,把狗主人的心捏在自己手里,隨意折磨。
在法律當時還管不了這件事情的時候,
她似乎的確是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當一個人,擁有了決定另一個人心情或者命運的機會而不用擔心代價和法律制裁的時候,
怎么做,取決于這個人的內心道德水平。
正義的人,看到了何某這種極度沒有人性的行為,都很憤怒,
看到她痛哭道歉就將事情了結,也無法接受,
這個無法釋懷和接受的情緒背后,
似乎隱藏著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可以用法律去懲罰一個無視法律對他人違法犯罪的人,
但是我們卻無法用道德去懲罰一個內心根本沒有道德感的人。
——這一點,實在太可恨了!
3
想起江歌案了。
江歌死了。但是劉鑫呢,劉鑫還是那個劉鑫。
大家那么多的憤怒,公眾號、媒體那么多討伐的聲音,
指向這個劉鑫,
也許,會給她的現實生活、人際關系帶來一些影響,
但是會改變她的內心,讓她真的認識到自己犯下的過錯嗎?
同樣的,我們無法用道德,去懲罰一個內心根本就沒有道德感的人啊。
這一點,或許是我們每一個人,
活在這個世界都要去接受和品味的真實。
有一位發展心理學的學者科爾伯格,提出過一個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我覺得這個理論有益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的不同。
他的理論包括了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發展模式,主要探討兒童對道德判斷的內在認知心理歷程。
簡單來說,
前習俗水平包括服從與懲罰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義階段。處在這級水平的人,往往根據行為的具體結果而非常規的道德準則或社會期望來判斷。——即,我不能干壞事,是因為我干了壞事我就會被懲罰。
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和尊重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兒童已能理解維護家庭或社會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會那些直接和表面的結果。
就是說,他們能夠被這種權威和道德說服,并且忠于這種要求并能積極去維護這些準則。——即,我不能干壞事,因為我的家庭、集體和權威都不允許這樣的行為發生,而我也要去維護這個準則。
后習俗水平包括履行準則與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階段。人們力求對道德價值和原則做出自己的解釋,而不管當局或者權威人士是否支持這些原則。也不會在乎自己與這些集體的關系。也就是說,人們在這個階段追求的是每一個人都得到公平和尊重以及自由的道德。
——即,我不能干壞事,僅僅因為,我的內心非常強烈地感覺到,這樣是不對的,我過不了我自己這關。
這個發展理論認為,很多人的道德認知水平,是處在前習俗和習俗水平。只有極少數人,會發展到后習俗水平。
對于小狗事件中,何某的道歉,大家的憤怒在于,她不是因為真的有那樣一個道德水準,而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不道德,
而是,她還處在科爾伯格理論的前習俗水平——我承認錯了,是因為我非常害怕我會被懲罰。
劉鑫也是一樣。
即使大家的輿論壓力,最后真的可以讓她付出一些代價甚至能夠得到她當眾的懺悔和道歉,
也難以信服,她的道歉,不是出于“我很害怕我會被懲罰”。
4
的確是這樣的。因為他們對于道德的理解,是根據具體的懲罰和后果來理解的。
這就是一種認知的水平。是的,道德也有認知水平。
而且,這種認知水平的不統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改變一個人道德的認知水平,很困難。因為這在每個人內心中,都是一段漫長的心理發展歷程。
而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在社會的某一個階段,這種發展水平也會有著一些共性。
如果你處在,后習俗水平,以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為標準,而你的內心的道德標準,很高,那么你可能就是少數人。
多數人,是第一種,或者第二種。
我們無法幫助別人,直接從第一種,改變到第三種。
我們只能,做好自己,
假如你的認知水平比較高,
那么你就需要接受,別人的可能比你低的現實。
我不會因為無法用道德去懲罰那些內心沒有道德的人,
而覺得我依然堅持道德就很不公平很劃不來。
我們也會看到,有很多去救人去做好事反被誤會、沒有好報的熱心人,并沒有因為沒有任何好報,而放棄自己內心的道德。
畢竟,我們堅守道德,不是為了別人,
而是為了自己的內心獲得一致和平靜。
你的內心,以及衍生出的你的所有行為,即是你的道德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