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某某,五十余歲,素有咳喘痼疾,夏日值守夜班“感冒”,咽痛吞咽困難,咳嗽黃痰而難出,發熱38.8°,怕風,身困重,自服“消炎藥”、二粒安乃近而絕無汗,身子煩悶異常。脈之緊,沉取有力,舌紅苔薄。
與:
麻黃18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石膏12克,生姜15克,大棗6個,煮取600ml,囑周時溫分四服盡,若汗出即勿服之,不可過劑。
第二日早來復診,述聽我言此方勁道較大,故而每次少服,到晚間第三服始見汗出,余藥還可服二次,到今早已經服完。
現在身子已經清爽,咽喉不痛,咳吐利索,有大塊黃痰出來。查體溫37°,問身上還有汗否,言動作即出“虛汗”。按之緊脈已去,沉取少力,乃取桂枝二麻黃一湯意。
與方:
桂枝18克,芍藥15克,甘草10克,麻黃9克,杏仁6克,生姜10克,大棗6個,蜜紫菀12克,一劑以善后。
按:大青龍證之煩躁,有心煩躁動不安貌,亦有因發熱汗不出煩悶者,故煩躁當活看。
本案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是有痰飲為患,今夜值冒寒,郁而化熱,表也未解,故痰黃難出,用方大青龍,石膏劑量小于麻黃,是慮冰伏其素有之飲邪,仍當宣散而解外為主,清肺熱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