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證監會發布了《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有以下幾個重點:
1. 確保投資者的投資體驗
根據《暫行規定》證監會將對個人養老金基金、基金銷售機構實施名錄管理,每季度末在公開渠道更新,不定期移出不符合規定的產品或機構。參考Reits,能入選首批的產品和銷售機構在資質方面肯定是優中選優。
在具體的產品和銷售機構管理細則上:
產品方面:
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將先行納入養老目標基金,未來進一步擴充產品范圍。
在個人養老金制度試行階段,擬優先納入最近4個季度末規模不低于5000萬元的養老目標基金。
對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業務、產品業績、人員績效的考核周期不得短于5年。不得使用單一指標進行排名或評價,不得進行短期收益和規模排名。
養老目標基金都是FOF產品,無論是權益型FOF還是固收型FOF,相比較單支的權益、固收產品,由于投資更分散,風險都會更低,收益的爆發性也許沒那么強但可持續性會更好;
5年的考核周期,決定了要想入選養老金名錄,靠押注某一年的賽道風格博收益是不行的,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框架,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長期平衡好收益與風險,從而入選產品的穩定性更有保障。坦白來講,之前有很多銷售渠道會推出所謂的“金選”名單,本質還是用短期的業績來刺激投資者的投資沖動,比如在醫藥行業的高點推葛蘭,消費行業的高點推張坤,名單的背后還是銷售驅動。而國家推個人養老金產品是為了保障民生,這種動機下的篩選名錄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更具參考性。銷售機構方面:
基金銷售機構需滿足最近4個季度末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保有規模不低于200億元,其中個人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規模不低于50億元的條件。
規模越大的銷售機構,更容易正確地引導客戶長期投資,提供跟客戶風險預期更匹配的產品,避免小的銷售渠道為了提升規模,盲目銷售。
豁免申購費等銷售費用,對管理費和托管費實施一定的費率優惠。
個人養老金本身就有抵稅的作用(嚴謹來講是延遲交稅,未來取個人養老金的時候會補稅,但由于沒交稅,本金更多導致投資收益更豐厚,所以肯定越晚交稅越劃算)再疊加購買上的費率優惠,未來應該會逐步提高購買限額(目前是一年1萬2),用這筆錢投資有這么多的優勢,有什么理由不利用呢?
分步實施、選擇部分城市先試行1年再逐步推開的實施安排。
從市場角度來講,個人養老金全面推行后,無疑會帶來萬億級別的增量資金(美國的個人養老金賬戶2020年有17.3萬億美金),雖然不確定到底多少流入權益市場,但大概率會抬高權益市場的估值中樞.
而且每年都會有增量資金,也就是權益市場的投資價值,會進一步高于傳統的房地產。對個人來說,首先只靠基礎養老,對于大部分非國企、體制內的人來說,是沒法保障生活質量的(之前的文章也寫過,基礎的養老的替代率在40%左右,未來還會越來越低);其次,中國公募基金的長期掙錢能力肯定是值得相信的,中證股票型基金指數已經翻了10倍:最后個人養老,宜早不宜遲,這跟個人養老購買的產品結構相關。隨著年紀的增加,個人養老產品的權益比重會逐年下降:目的為的是降低波動。畢竟年紀輕本金少的時候,跌個20%還承受的住,臨退休了,賬戶大幾十萬,如果跌20%那確實受不了。這也就意味著,權益比例較高的前10-20年彈性更好,在承受風險能力強的前提下,能獲得更高的收益,積累更多的本金,對應著未來穩健的收益也會更高,這些小的差別在長時間的復利下,最終的差別可能會很大。所以確定試點城市后,也建議有資格購買個人養老產品的朋友們盡早開始投資,當然具體的產品篩選還是要花心思的,我拉了一下有三年業績的目標養老產品情況(沒區分權益與固收):可以看到,產品之間差別還是很大的,“華夏養老2045”、“交銀安享穩健”算是相當出色的。等證監會出了具體的名錄后,我也會帶來進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