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生前煞費苦心,布下了皇族、士族、外戚、宗室四方勢力相互制衡的格局。期望傻兒子晉惠帝能夠玩好平衡,將西晉王朝延續(xù)下去,可是他怎么也沒想到,在他死后僅一二十年,西晉就在八王之亂的動蕩中茍延殘喘了。
而他更沒想到的是:當年他都不正眼瞧的南匈奴,居然成了西晉的掘墓人。要知道,南匈奴已經(jīng)歸附華夏幾百年,高層全部漢化,被當成了看門犬一樣的存在,為什么最終會是南匈奴滅亡了西晉呢?
其中自有玄妙。我們從劉淵自一個南匈奴的貴族成長為趙漢皇帝的過程中尋找答案。
自打呼韓邪單于率領(lǐng)南匈奴投靠漢宣帝以來,南匈奴開始了和大漢打交道的日子。雖然漢朝一有衰落的時候,南匈奴就過來打秋風(fēng),但西漢東漢也從來沒放棄過將其歸化的想法。相愛相殺幾百年,到了曹操手中,將南匈奴一分為五,安置在晉陽的汾水和澗水一帶。其中居于太原的是左部劉豹,他有個兒子,叫劉淵。
魏武分其眾為五部,以豹為左部帥,其余部帥皆以劉氏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茲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興,中部居大陵。劉氏雖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晉陽汾澗之濱。
在一代代匈奴貴族子弟進行人質(zhì)或文化交流過程中,南匈奴基本已經(jīng)完全漢化了。我們從劉淵的日常可以看出,他自幼愛好學(xué)習(xí),拜上黨人崔游為師,學(xué)習(xí)《毛詩》、《京氏易》和《馬氏尚書》,他尤其喜愛《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這兩部書,大致都能誦讀,而《史記》、《漢書》及諸子的著作,沒有不閱讀的。
可以說,劉淵已經(jīng)是個精神上的漢人了。
不得不說,這是漢文化的一種巨大的成功。
公元265年,劉淵長大后,被派到晉朝作人質(zhì)。一呆就是十幾年。我認為,劉淵這么愛好華夏文化的,應(yīng)該是很高興被作為人質(zhì)接受先進文化洗禮的。
就像我們現(xiàn)在從偏僻村莊進城讀書的孩子一樣。
可惜,劉淵剛一來到華夏,見證的是以晉代魏的波瀾壯闊的大事件。
見證的是在此背景下華夏文化的腐朽和敗落。
隨著世族的崛起,兩漢風(fēng)骨已經(jīng)逐漸變了味。
1、孝與孝的不同
劉淵是個孝順的孩子,他七歲時,母親呼延氏去世,他傷心得捶胸頓足,嚎啕大哭,旁人都被他的悲傷所感動,宗族、部落的人都贊賞他的孝順。當時,曹魏司空王昶等人聽說后也非常贊賞劉淵,并且派人前去吊唁。七歲的小孩,可以看出真性情,發(fā)乎內(nèi)心的對母親的愛和思念。
然而到了晉朝,劉淵漲了見識。看到了西晉太保王祥的臥冰求鯉的光輝事跡。看到了各種以孝之名博眼球的各種“驚人”事跡。
這是孝嗎?這只是借孝之名,獲取名聲。下一步就是花花轎子人抬人,和各地孝子互相吹捧,然后名聲傳于州郡。隨后,踏入仕途,走向人生巔峰。
2、忠與忠的不同
司馬氏代魏。由于得國不正,對忠這個字很尷尬。
劉淵會聽到:當年忠于魏朝幾十年的太傅司馬懿,在人生最后三年,放手一搏,從管家變成了大股東。
劉淵會聽到:號稱大魏忠臣的司馬孚,則是流著淚捧著魏帝曹髦的冰涼的頭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聲痛哭說:“讓陛下被殺是為臣的罪過。”然后,領(lǐng)銜寫詔書假惺惺地反駁郭太后將曹髦以平民安葬的詔書,“以為可加恩以王禮葬之”。
劉淵還會聽到:當年臥冰求鯉的表演藝術(shù)家偶像王祥,年前剛接受曹髦以師禮拜見,并指導(dǎo)曹髦如何做一個好皇帝,隨后曹髦被殺,大哭之后就毫無心理負擔地拜訪司馬昭,并接受晉朝的高官。
3、大臣和世家的不同
在南匈奴偏遠的山西,劉淵在讀漢朝史書時,還在和同學(xué)朱紀、范隆討論隨何、陸賈跟隨漢高祖卻缺乏武功;周勃、灌嬰跟隨漢文帝卻缺少文才。估計還會被衛(wèi)青霍去病竇憲這些人的武功所折服。
在他年輕的心中,肯定以為華夏人才輩出,各個心懷壯志:男兒千里覓封侯。
然而到了西晉,看到的卻是石崇與王愷斗富這般記入青史的“壯舉”。估計年輕人劉淵這才知道,貴族還能這么玩。才看到晉武帝司馬炎晚年風(fēng)流瀟灑,羊車選妃。才知道開國皇帝可以這么玩。
在做人質(zhì)這十幾年,劉淵看過了太多太多,從一個滿腔熱血的青年人,變成了一個深沉內(nèi)斂的中年人。當年對華夏文化有多向往,現(xiàn)在對晉朝就有多失望。偶像,在他心中徹底崩塌了。但同時,建立起了新的目標:恢復(fù)大漢。
一個匈奴人,目標是恢復(fù)大漢,雖然感覺怪怪的,你大可以說他虛偽做戲,為自己起兵找借口。但結(jié)合劉淵之前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他難道沒有幾分真心嗎?
隨著西晉上層理想信念的全體喪失,八王之亂隨之而來。這場內(nèi)耗,是西晉滅亡的決定性因素。但最終,給西晉王朝蓋上棺材板的,則是劉淵帶領(lǐng)的匈奴人。
為什么是漢化的匈奴人?他們憑什么從千萬野心家中脫穎而出呢?
1、世家的扶持
我們看看劉淵父子起家的過程,自然知道,南匈奴,就是被世家扶持起來的。劉豹部落在太原附近。那么,太原有一個流傳千載的大家族——太原王氏。
在西晉時期,太原王氏的家主,正是一代名臣——王渾。他最大的光輝業(yè)績,就是配合鎮(zhèn)南將軍杜預(yù)滅亡吳國,遷征東大將軍、左仆射、司徒公,晉爵京陵縣公。
功成名就的王渾,看中了小老鄉(xiāng)劉淵,不但自己折節(jié)相交,還讓兒子也出來搭上交情。
太原王渾虛襟友之,命子濟拜焉。
王氏父子多次不遺余力地在晉武帝面前推薦這個小兄弟。認為他才能勝過漢武帝時期的金日磾,甚至推薦他參與滅吳。
渾又屢言之于武帝。帝召與語,大悅之,謂王濟曰:“劉元海容儀機鑒,雖由余、日磾無以加也。”濟對曰:“元海儀容機鑒,實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賢于二子遠矣。陛下若任之以東南之事,吳會不足平也。”帝稱善。
王氏父子為何如此扶持一個匈奴人呢?因為他手下有兵啊。雙方一個是山西的豪族,有錢有權(quán);一個是山西的民族領(lǐng)袖,手下有兵有馬。雙方為何一拍即合?強強聯(lián)合,各取所需啊。
可以說,劉淵能夠從一個貴族子弟到匈奴大都督,背后決少不了太原王氏背后的糧、財支持。
世家的支持,給了劉淵崛起堅強的后盾。至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話,在世家家族第一的鐵律下,沒有人會放在心上。他們還以為劉淵只是自己的看門狗,只要自己可以牢牢拉住狗繩,就能駕馭這個野心家。
2、西晉朝廷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司馬炎早期還能耐住性子,將劉淵羈縻在洛陽,就是不給他機會和權(quán)力。當時,西晉高層有識之士如司馬攸等還能看出他的野心并加以遏制。
當時龍困淺灘的劉淵,只得在京師消磨時光,他的好友,山東的職業(yè)造反家王彌,從洛陽東回故鄉(xiāng)東萊。
劉淵在九曲河濱為王彌餞行,流著淚對王彌說:“王渾、李憙因為同鄉(xiāng)的緣故而對我有所了解,他們常常稱道、推薦我,可是一些人也乘機向皇上大進讒言,我能怎么辦?我本來并沒有做官的想法,這一點只有您知道(確實是,想當皇帝)。恐怕我會死在洛陽,永遠與您訣別了。”
倆人一邊喝一邊聊,越喝越上頭,情緒激昂,大喊大叫,聲音嘹亮。當時齊王司馬攸正在九曲,聽說此事便派人快馬去察看,看見兩位未來的禍患這幅場景,馬上對晉武帝說:“陛下您如果不除掉劉淵,恐怕并州就不能夠長久地安定。”
喝酒又喝出了事端,劉淵此時可謂流年不利,最后還是老大哥王渾解了圍:
王渾又再次給小兄弟做擋箭牌,他說:“劉淵是長者,我王渾替君王擔保講明此事。況且大晉正要向少數(shù)民族表明用誠信相待,用德政使遠方的人歸附,怎么能夠憑連萌芽狀態(tài)都沒有的嫌疑殺戮別人送來的人質(zhì),以表明晉朝恩德不廣呢?”晉武帝最終同意了王渾所言,放過了劉淵。
劉淵忍耐了十幾年,終于,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
公元279年,劉豹去世,隨著司馬炎將其放回匈奴繼位,劉淵結(jié)束了十幾年的人質(zhì)生涯,回到了闊別的故鄉(xiāng)。
劉淵終于有了自己的地盤和事業(yè)。
他在北部都尉干得有聲有色,受到五部俊杰的擁戴,初具一統(tǒng)匈奴五部的格局。
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門秀士,不遠千里,亦皆游焉。
晉惠帝司馬衷繼位,由外戚楊駿輔佐朝政,急缺外部支持的楊駿,上任伊始,便任命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爵為漢光鄉(xiāng)侯。
這,給了劉淵名正言順地統(tǒng)一匈奴五部的機會。然而,沒高興幾年,隨著西晉內(nèi)部矛盾的暫時穩(wěn)定,察覺到劉淵野心的西晉朝廷,找了個“部人叛逃出塞”的借口免了這個大都督。他不得不進京繼續(xù)找機會。
3、劉淵終于搞到了西晉的大義
隨著八王之亂的愈演愈烈,幾十萬西晉大軍死于這種毫無意義的對耗之中。而此消彼長,西晉國力衰弱,原來看不到眼里的南匈奴,位置也更加重要了。
隨后幾年,劉淵的官越做越大,但一直沒有機會和名義。直到并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安北將軍王浚,起兵討伐司馬穎。
劉淵抓住這次機會,勸司馬穎說:“現(xiàn)在二鎮(zhèn)的人驕橫強暴,兵眾十萬,恐怕不是宿衛(wèi)軍以及都城附近的兵士所能抵抗得了的,我請求回去為殿下您勸說五部的人馬來赴國難。”
司馬穎說:“五部的人馬可以擔保前來嗎?即使能夠前來參戰(zhàn),鮮卑、烏丸之人強勁、快捷如同風(fēng)云,是那么容易抵擋的嗎?我想護送皇上回洛陽,以避開他們的鋒芒,接著再告示天下,以叛亂的名義,名正言順地制服他們。”
劉淵怎么能放棄這天賜良機,他給司馬穎大灌迷魂湯:“殿下是武帝之子,對王室有突出的功勞,有威望、恩澤廣,天下人都欽佩您的風(fēng)范,誰不想為殿下您赴湯蹈火、獻出生命呢?這種情況下,征發(fā)士兵有什么困難呢?王浚是個小人,東嬴公只是個偏遠的旁枝,他們哪能與殿下您抗衡!殿下您如果一離開鄴宮,就等于向他人示弱,這樣,洛陽到達得了嗎?縱然到達洛陽,恐怕威望、權(quán)力就不在殿下您的手里。一紙檄文,一尺書信,有誰肯去為他人尊奉這些!況且東胡的強悍不能超過五部之人,希望殿下您鼓勵、安撫兵眾,平定混亂,鎮(zhèn)守住鄴城,我當為殿下您以二部的兵力摧毀東嬴公,以三部的兵力斬殺王浚,兩個小人的首級指日就可懸掛在鄴城城頭。”
司馬穎非常高興,于是任命劉淵為北部單于、參丞相軍事。
劉淵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大義。
回到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后,劉宣等人便為劉淵上大單于的稱號,二十日之間就聚眾五萬,定都離石。大業(yè)初定。
劉淵為什么這么在意西晉的大義?因為西晉跨得太快了,人們前幾年還對朝廷法度充滿畏懼,思維來不及轉(zhuǎn)變,換句話說:西晉的權(quán)威性和正當性還在。這塊西晉委任的北部單于的牌子,對內(nèi)可以壓制不服力量,對外可以作為正統(tǒng)性的牌坊。
那么,西晉司馬家自相殘殺,中央控制力大為減弱,為何是南匈奴成功做大并滅了西晉,而不是牛哄哄的世家或者受壓迫最深重的流民們呢?
1、世家為何不像漢末一樣群雄并起?
世家力量在八王之亂中
八王之亂,并不只是八個王爺對砍。每個王爺都有自己的依附世家。
按照司馬炎建國頂層設(shè)計,州郡兵力很少,兵力在哪里?西晉初年設(shè)立了八大都督區(qū),即軍鎮(zhèn)軍區(qū)。這些出鎮(zhèn)都督基本由宗王和士族參半任職。但其中洛陽周邊的重要軍鎮(zhèn),關(guān)中都督區(qū)的長安,豫州都督區(qū)的許昌,鄴城都督區(qū)的鄴,則多為宗室封王擔任。成了拱衛(wèi)首都核心的三方重鎮(zhèn)。
擔任這些軍鎮(zhèn)領(lǐng)袖的宗室親王,由于位高權(quán)重,手下大批士族投靠。他們之間的戰(zhàn)爭,既是宗室內(nèi)亂,也是不同陣營的世家之戰(zhàn)。
最典型的例子是陸機陸云,這二位遠在江南陸家的嫡子,又是東吳的降人,居然也卷入了八王之亂內(nèi)耗中,兵敗身亡。
所以,大批有實力的世家都是選了一個親王效忠,其實力白白虛耗在了八王混戰(zhàn)中。
世家精神面貌再難回到漢末
世家也腐朽了。司馬家得國不正,宣揚的價值觀開始走向畸形。受此影響,玄學(xué)清談逐漸成為時尚。
世家年輕人不再想著野心勃勃謀反或擴張家族勢力,而是揮著扇子,磕著五石散,和好友清談?wù)摰馈?/p>
你指望這些人中出現(xiàn)袁紹、司馬師?太難了。
2、流民首領(lǐng)為何無法消滅西晉?
還是西晉跨得太快,大多數(shù)流民還沒形成嚴密的組織,少量流民精英形成了嚴密的組織,但卻由于時間不足,缺少威望和名聲。
在這個亂世初起的階段,人心還是慣性地沿著過去西晉威權(quán)思考,西晉認可的,就是正統(tǒng)。西晉和世家都不認可的,就是泥腿子,在沒有見識到泥腿子的威力之前,哪怕是泥腿子自己,都要找個大樹攀附。
你看汲桑和石勒,自己起兵打著司馬穎的旗號,在河北山東被代表西晉司馬越勢力的茍晞打敗時,第一個想法是要投靠也是被司馬穎提拔的劉淵,獲取一個正統(tǒng)的名義對抗司馬越。就是這個道理。
在他們接觸劉淵,接觸了皇權(quán)、世家和南匈奴后,這才發(fā)現(xiàn)三者由于過度內(nèi)耗,都已經(jīng)是紙老虎后,才有了石勒后期的崛起,那才是泥腿子們真正的發(fā)光發(fā)熱期。
3、南匈奴漢國的獨特優(yōu)勢
從上面兩個可以看出,劉淵建立的南匈奴漢國,有其獨特優(yōu)勢:
1)組織相對獨立且嚴密。靠著民族部落制聚集起來的匈奴人,組織上比流民要強。實力上比當時西晉任何一股實力都要強盛。
2)大漢名義讓人覺得這是一個華夏文明政權(quán)。劉淵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姓名和大漢扯上關(guān)系,然后讓人覺得這是一個華夏政權(quán),既能吸引漢族寒門知識分子的投靠,也能吸引流民們。
3)部分世家的支持。地處山西的世家例如王家等對劉淵的支持,再加上其余世家的政治投機,讓劉淵獲得了一部分世家的支持和資源。
可見,劉淵的匈奴漢國,在他的刻意包裝下,成了一個世族、流民、南匈奴三方都認可的政權(quán),在當時流民勢力不夠,北方世家影響力還在的情況下,成為了第一個崛起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可謂,時勢造英雄。
劉淵從一個部落貴族起家,趕上了大時代,自己又深諳華夏文明,左右逢源,成功崛起,這才是趙漢政權(quán)第一個興起并滅掉西晉的原因。
當然,在劉淵建國后,核心權(quán)力層全是南匈奴的高層,讓世家失望;打天下靠著石勒等人出力,讓流民如石勒等看穿了虛實;而且劉淵死后,連漢的國名都改成了趙,讓心懷華夏的人看透了南匈奴的虛偽。這些最終導(dǎo)致了趙國的迅速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