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作
詞在體裁上分小令、長調,如溫庭筠、李煜擅作小令,而柳永、姜夔長于慢詞長調。詞在風格上又分為婉約、豪放兩派。李煜、柳永、李清照都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豪放派則以北宋蘇東坡、南宋辛棄疾成就最著。
實際上,詞始于唐代,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北宋中期以前,詞的風格都是婉約花間一派,詞風旖旎含蓄,內容也多是男女愛情、離愁別恨。而豪放詞卻是北宋中后期蘇東坡所獨創(chuàng)。
沁園春 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賞析: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熙寧七年(1074)從杭州赴密州路上。整首詞以議論為主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為一體,詩、文、經、史融會貫通,讀來仿佛是一篇帶有節(jié)奏格律的散文。它也是蘇軾在詞的風格上的一次嘗試,這種以文為詞的風格也讓后世詞人紛紛效仿。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蘇軾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結發(fā)妻子王弗,他倆從小清青梅竹馬,蘇軾出仕前迎娶了十六歲的王弗,蘇軾剛剛踏入政壇,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幸得有這位賢內助在旁提醒,才不至于犯下過多大錯。可惜王弗只跟了蘇軾十一年,27歲便紅顏早逝。王弗去世后蘇軾常常想起她,熙寧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午夜夢回之際,蘇軾寫下這首被譽為中國史上悼亡詞絕響的《江城子》。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這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就是蘇東坡第一首豪放詞。
且看詞,起篇一句“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便可見豪情萬丈,總領通篇豪邁之氣概!“千騎卷平崗”之壯觀、“親射虎”之豪興,處處透露出詞人的意氣風發(fā)。讓讀者也隨之豪氣頓生。下闋則抒發(fā)自己邊疆抗敵之愿,一句“西北望,射天狼”將一幅挽弓勁射、英武不凡的英雄形象勾勒而出。出獵、請戰(zhàn)、挽弓、殺敵,種種壯懷激烈之象卻出自蘇東坡這樣的文人筆下,大有魏武帝“橫槊賦詩”之氣概。整首詞慷慨豪邁,激情狂飆,一掃當時婉約花間詞派的旖旎靡靡詞風,成為豪放詞的開天辟地之作。此后蘇東坡常以文入詞、以詩入詞,開拓詞風詞境,寫出了很多豪放詞的代表作。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后人曾評論道:中秋詞中,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江城子 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馀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賞析:此詞作于元豐二年三月(1079年暮春),蘇軾由徐州調知湖州途中。詞中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句意,將積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fā)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這首詠物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行,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析:史料記載,此詞為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初作于黃州定慧院,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蘇軾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他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黃庭堅曾評價此詞曰:“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可謂評價極高,經典二字,當之無愧!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賞析: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yè)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詞作抒發(fā)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賞析:元豐五年(1082)九月的一天,蘇軾與朋友在東坡飲酒,歸來的時候已經將近三更了,敲了半天的門,沒有敲開,于是和朋友走到江邊,望看滔滔江水,一時有一種飄然出塵的頓悟之感,于是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夜歸臨皋》。 臨皋,就是臨皋亭,是長江邊上一個水驛官亭,蘇軾貶黃州后,先是借住在定惠院,后來遷居臨皋亭。當然,蘇軾思想的基調是入世的,他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小舟從此逝”的想法,也可能產生過,但不會付諸實踐。但是卻因為這兩句詩,鬧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亂子。據(jù)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說:“與數(shù)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詞,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者。與客大歌數(shù)過而散。”當時和蘇軾一起“聽江聲”的,大概還有幾朋友。于是第二天此詞傳遍了黃州,驚動了黃州太守徐君猷。他以為蘇軾真地駕小舟而去了。這是“州失罪人”,擔當不起的。而且,他和蘇軾的關系也還不錯,于是趕緊派人到蘇家去看個究竟,結果,蘇軾正在家中高臥,也正鼾聲如雷。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賞析: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蘇軾謫居黃州已經三年,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于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寫翠竹叢生、鳴蟬四起、紅蕖照水、雨后天涼等來分析,可知它是寫于元豐六年夏末秋初之際。
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正暮 一作:正春)
賞析: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由杭州知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將離杭州赴汴京時送給參寥的。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這首詞寫于被貶嶺南惠州(1094-1097)的一個暮春時節(jié)。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郁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闋寫人,描述了墻外行人對墻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里,“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xiàn)了其抑郁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上人困蹇驢嘶。
賞析: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被派往鳳翔府(寶雞市下屬縣)上任,弟弟蘇轍來送行,二人路經澠池這個地方,想當年他們赴京趕考時也曾經過此地,當時是求取功名,現(xiàn)在是去上任,心情大不一樣,蘇轍想起往事便作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跟著就做了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這是蘇軾在人生鴻旅起航之時的一種心態(tài)感悟,也成為他早期的名篇,被廣為流傳。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xiāng)。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賞析: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正、二月間。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據(jù)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賞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曉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于江陰。作者因為懂畫、會畫,所以他能緊緊抓住惠崇這幅《春江曉景》的畫題畫意,僅用桃花初放、江暖鴨嬉、蘆芽短嫩等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優(yōu)美畫境。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他把畫家沒法畫出來的水溫冷暖,描繪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傳神!此外,他的高妙還表現(xiàn)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畫外,以畫上并沒有的“河豚欲上”,來點染初春的氣息,深化畫中的意境。如果說惠崇的畫是“畫中有詩”的話,那么這首詩便是“詩中有畫”了。
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鮮為人知,實際上,第二首也寫得很好。第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只雁依依不舍,差點掉了隊。并且在下一句,把這幾只雁比作了“北歸人”,是非常形象的,這就畫活了景象。第三、四句,就更進一步給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舍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這還不止,最后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賞析: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jié)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賞析:紹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里選第二首。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為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遷客逐臣到這里,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xiàn)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別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yōu)。
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賞析:蘇東坡謫居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東坡再次被朝廷啟用,建中靖國(1101)年,蘇軾離海南,渡海北歸返回大陸。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賞析:當風燭殘年的蘇軾從海南島儋州貶所北歸途經潤州(鎮(zhèn)江)時,在金山寺看到李公麟(北宋名畫家,蘇軾好友)所畫東坡像,回顧一生,心潮難平,感慨萬千,寫下了《自題金山畫像》,實乃自嘲之語。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賞析: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二句寫的是春夜美景、光陰的珍貴。春天的夜晚,是那樣寶貴,因為花兒散放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這兩句詩構成因果關系,前句為果,后句為因。這里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二句按意思應為“樓臺歌管聲細細,院落秋千夜沉沉”,在詩中語序作了調整,是因為詩歌格律使然。這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的人們在抓緊一切時間戲耍、玩樂、享受的情景。詩人描繪那些留連光景,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良夜春景,更顯得珍貴。這樣的描寫也反映了官宦貴族人家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不無諷刺意味。
此詩全篇寫得明白如話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后來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