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 虛實辨證,是分辨邪正盛衰的兩綱。凡機體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維持生理活動的物質缺損所引起的一類證候,均稱為虛證;凡邪氣較盛而正虛不明顯的病證,均可稱為實證。《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即是虛實定義的本源。 虛 證 虛證,多見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體虛弱,后天失調,從而導致正氣不足,出現臟腑、氣血、陰陽等虧損的證候。其癥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氣短,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頻數或不禁、舌淡少苔、脈細弱等。其病因病機為:虛證或由先天稟賦不足,或由后天失養所致。如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或七情勞倦,內傷臟腑;或房室過度,耗伐真元,以及久病損傷正氣等。臨床以后天致虛為多見。陽氣虛,則不溫,且不固,故可見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氣短自汗、二便失調;陰血不足以制陽,則陰虛而內熱生,是以五心煩熱、盜汗;氣血兩虛,氣不足以鼓脈行,血不足以充脈道,故脈細弱;舌淡苔少,則是由于氣血津液虧虛,不能濡養于舌。 虛證臨床上除分有表虛、里虛外,亦有虛寒、虛熱證之分。 虛寒證的病機為:陽氣虛衰,溫化無權。癥見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少氣乏力、舌淡苔白潤、脈微。虛熱證的病機為:陰液虧耗,虛熱內生。癥見潮熱盜汗、消瘦、五心煩熱、血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實 證 實證,多是邪氣亢盛所表現的證候,實證雖然邪氣盛,但正氣猶能抗邪,未至虧損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爭的激烈階段,多為外邪侵入人體,或內臟功能失調,代謝障礙,以致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停留于體內所致。其癥狀為:常見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脈實有力、舌苔厚膩等。其病因病機為:無論是外邪侵入,還是由于痰飲、水濕、瘀血等所致,皆屬邪氣過盛。正與邪爭,甚則發熱;熱擾神明、或濁邪蒙蔽心竅,皆可令人神昏、煩躁、譫語。邪阻于肺,則宣降失常而胸悶、喘促;痰濕重者,必痰涎多而聲漉漉,實邪積于胃腸、傳導失調,故腹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水濕內停,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正邪交爭,搏擊于脈,則脈實有力;濕濁蘊結,內蒸于舌,故苔見厚膩。 實證,臨床上除分有表實、里實證之外,亦有實熱、實寒之分。 實熱,即熱邪熾盛。癥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腹脹滿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黃厚而干、脈洪數滑實。實寒,即寒邪過盛、陽氣被遏。癥見惡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痰多喘咳、苔白厚膩、脈沉伏或弦緊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