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種再現事物的工具,
因為太常見,以至于我們經常
無法理解這個工具有多么復雜、棘手。
事實上,我們觀看照片時
多半漫不經心,稱不上是「閱讀」。
我們認為攝影包含了這個世界,
而我們詮釋攝影的方式
也極其接近我們對世界的詮釋。
攝影創造了我們與世界的對話,
但這個對話卻從不中立,
特別是由衛星或監視器所拍攝的影像。
而即使相機本身、甚至攝影者
本身是中立的,觀者也從不中立。
Tatsuo Suzuki
1976年,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
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
約翰.札戈斯基(John Szarkowski)
策畫了一場展覽,
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
在「窗」的攝影中,
被攝體超越一切,
例如科學紀錄,
而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
「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
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
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
這樣的分界很有效,
卻也有其局限,因為大多數
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
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
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
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
來檢視攝影的意義:
不僅是影像在製造當下的意義,
還有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
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UrbanExposureCPL
任何人都可以拍照。雖然不是
所有人都能創造出非凡的攝影藝術作品,
但人人都可能拍出好照片。
這樣說,并不是在貶抑杰出攝影家的創作,
而是為了說明攝影為何被稱為「大眾藝術」。
對我而言,攝影史的核心
便是在探究是什么統合了
所有攝影家與所有攝影作品,
而討論這一點,便是在討論攝影的本質,
也就是攝影與生俱來的能力。
作家暨藝術家約翰.史塔特托斯
(John Stathatos)曾撰文討論
攝影與藝術間的微妙關系,
他在文中提出一個問題:
攝影的影像,時至今日已被納入
「當代藝術的天羅地網。
它是否能在純功能性的角色之外,
還保有獨立的位置?
究竟攝影是否能如過去一樣,
保留自己獨特的性格?」
而他的答案是:是的,
攝影確實可以,而這必須歸功于這個媒材
「和現實的獨特關系——
攝影與視覺或任何層次的
『真相』都沒有太大關系,
反而與攝影作為一種記憶線索
所引發的感情宣洩有斬不斷的關連?!?/span>
Nightwindsent
「記憶線索」,這真是高明的表達,
它將攝影牢牢定位在人類經驗的范疇中。
記憶,無疑地,可以如影子般即逝且虛幻,
但依舊有某些記憶是不同的,
這些記憶歷久彌新且牢不可破。
記憶有溫暖的,有不溫暖的;
有壓抑,有虛假的;
有共享的,族群的,也有文化的。
攝影為所有的記憶效力。
人們透過攝影支撐自己對世界的觀點,
但快門一旦打開,
拍出的影像卻僅能呈現消逝的事物。
影像在瞬間成為記憶的主體。
當然攝影并不等同於記憶,
而只是記憶的線索。
影像線索提醒了我們,
某些事物確實曾經存在,
然而,這只是現實的再現,
并非現實本身。
我們都認為攝影要訴說真實,
因此,當我們「發現」相機在說謊、
看穿了某張照片原來是「擺拍」而成,
或某幅影像是經過電腦后制時,
總免不了感到失望。
在這個Photoshop軟體的時代,
過往箴言「相機永遠不會說謊」
已被改為「相機總是在說謊」。
Guido Steenkamp
然而,攝影影像的真實程度
與虛假程度其實不相上下。
所有的攝影證據,
所有的攝影真實,都需要詮釋。
事實上,攝影被視為世界之「窗」,
這件事就是這個媒材最大的問題,
但這同時也是攝影的潛力之源和迷人之處。
這片介于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領域,
既難以捉摸又蘊含豐富可能,
而最出色的攝影作品、
最優秀的攝影家,
就是在這片沃土上孕育而出。
Kjetil Vatne
不論你將攝影視為絕對的真實,
或是絕對的虛構,
都不影響攝影的基本能力。
攝影能帶你親臨現場。
如果攝影在藝術性或其他
能評斷它的特點上毫無貢獻,
那就太匪夷所思了。
一如法國文化評論者羅蘭.巴特所述:
「這真是令人極為反感的效應。
攝影總是使我震驚,
而這份震驚不但繚繞不去,
且還不斷以新的面貌出現?!?/span>
Soula palentza
攝影能帶你親臨現場,
這不止是在空間層面上,
還包含了時間層面。
相機是一臺時光機,
尤其是拍攝與人有關的影像時。
攝影能將我們的目光帶到
世界盡頭某張離我們最遠的面孔上,
或讓我們看到某個已經不存在的人。
攝影我們帶到月球,到最深的海洋。
相機確實是強大的工具。
攝影作品不論技巧有多拙劣,
或形式特質有多貧乏,
總能使我們暫時停下腳步,
因為它帶領我們直接和往日時光接觸,
也帶領我們穿越空間和物理的疆界;
它使我們立即接觸到久遠的過去
和遙遠的彼方,那些轉瞬成空以及流逝的一切。
Ashok Saravanan .Ay
這就是我將要述說的故事核心。
我們利用攝影創造非凡的作品。
這個媒材也是推動當代文明形塑神話、
禮儀規范和道德的重大力量。
但在本質上,攝影就只是
將相機對著世界某處,然后按下快門。
如同當代偉大攝影家沃克.
伊凡斯(Walker Evans)所說,
絕大多數攝影作品背后的驅力,
是「辨識與夸大的簡單欲望」。
伊凡斯在攝影書寫上的成就
也幾乎可與攝影比美,
他以文字總結對攝影媒材的看法,
這也是貫穿本書的核心理念:
且不論人類那神祕且毫不平等的天份、
智力、品味及名聲,攝影藝術歸根究柢,
便是全心全意觀察后所做出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