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爾
來源 | 骨病一點通
"骨病一點通"是幫助患者就醫,傳播骨病科普知識的骨科專業微信平臺。為了便于醫生對患者進行骨病健康教育,骨今中外會定期精選該公眾號的優秀文章,分享給各位今友。
腰椎間盤突出和腰肌勞損由于都有腰背痛、腰背無力感,故容易混淆。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那怎樣來區分腰肌勞損和腰間盤突出呢?
腰椎間盤突出:一般發生在20--40歲之間,青壯年發病比例約占80%。多見于男性,過于肥胖或過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間盤突出。勞動強度較大,常伏案工作及經常站立的人員等較多見。
腰肌勞損:重體力勞動者急性腰扭傷,若沒有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會引起腰肌勞損的發病。運動員或長期從事劇烈運動的人群,在劇烈的運動中引起腰部肌肉的長久損傷。長時間坐位學習,或是辦公時的坐姿不良,也會形成慢性腰部肌肉勞損。
腰椎間盤突出:腰痛是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癥狀,發生率約91%。表現為隱隱作痛。由于纖維環外層及后縱韌帶受到髓核刺激,經竇椎神經而產生下腰部感應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
腰肌勞損:表現為腰部酸痛或脹痛,部分刺痛或灼痛。腰部疼痛程度時強時弱,開始表現為間歇性疼痛,逐漸變為持續性疼痛,并逐漸加劇。疼痛隨天氣變化,受涼或陰雨天疼痛加重。感覺疼痛的部位較深,活動時加重,臥床休息后減輕。
雖然高位腰椎間盤突出(腰2~3、腰3~4)可以引起股神經痛,但臨床少見,不足5%。絕大多數患者是腰4~5、腰5~骶1間隙突出,表現為坐骨神經痛。
典型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癥狀。
腰肌勞損通常只有腰痛。
腰椎間盤突出:部分病人的棘突或棘間隙有壓痛,壓痛點主要位于棘突旁,即背部中間。壓痛時,可出現沿神經根走行的下肢放射痛。
腰背肌勞損:通常腰椎棘突間無壓痛,而腰背肌局部有壓痛,多在骶棘肌處,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點處或腰椎橫突處。即在遠離背部中線的腰背部兩邊的肌肉。
對于疼痛部位講不清楚具體位置、按壓也無明顯壓痛點的情況,更可能是腰椎間盤導致的腰背痛,專業稱腰椎間盤源性腰背痛。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脫垂、游離椎間盤組織壓迫馬尾神經,其主要表現為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癥狀,臨床上少見。
覺得不錯,請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