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外醫學雜志
作者:張煒悅
肩部鈣化性肌腱炎(CT)是指以肩部肩袖(RC)出現單個或多個鈣化性沉積灶為特征的肩部疼痛性疾病。Condman在其著作中對肌腱的鈣化沉積情況進行了詳細描述。“鈣化性肌腱炎”這一概念由Plenk在1952年首次提出。在大多數病例中該疾病具有自限性,或通過保守對癥治療而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對于那些鈣化病灶沒有絲毫溶解、消散的病例而言,其肩部疼痛癥狀則可持續很長時間。
像超聲引導下的針刀療法(UGN)和體外沖擊波治療(ESWT)等,均為近幾年興起的新興保守治療手段。據文獻報道,該病的發病率約為2.7%—20%,有大約l0-20%的病例,其鈣化灶的沉積為雙側性。大多數研究表明:女性的發病率高于男性,發病年齡為30-50歲之間。部分高齡患者則可以沒有鈣化灶的沉積現象。鈣化灶的沉積在岡上肌最為多見,其次為岡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則很少出現。
大多數患者為久坐的工人或家庭主婦,且右肩關節最常受累。該病的自然病程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疼痛為其最主要的臨床癥狀,且疼痛癥狀與急性或漸進性的功能障礙之間并無必然聯系。急性疼痛多見于發病初期,然而,有約20%的病例其鈣化灶的沉積過程是無癥狀的。肌肉痙攣、肩峰下滑囊炎及肱二頭肌長頭腱的腱鞘炎癥是決定癥狀出現與否的關鍵因素。對于大多數病例而言,在疾病的急性期有疼痛癥狀,但是疼痛的急性發作還與慢性肌腱相關疾病或罕見并發癥的發生有關,而與病程的進展無關。例如:粘連性肩關節周圍炎(AC)、肩袖撕裂、二頭肌長頭腱病變或肱骨大結節骨質溶解癥等。
為此,意大利D. Cervesi醫院肩肘外科的Giovanni Merolla醫生等人報告了他們治療肩袖鈣化性肌腱炎患者的情況,對該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進行了重點闡述。認為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常規的X線拍片、超聲波和核磁共振輔助檢查,結合患者的病史和臨床癥狀。在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采用超聲引導下的針刀療法(UGN)和體外沖擊波治療(ESWT),以及手術治療。本文源自 : J Orthopaed Traumatol, DOI 10.1007/s10195-015-0367-6
白用哲
骨科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科分會關節專業理事。《中國醫學創新》雜志特邀編委。曾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研修人工關節及運動醫學專業。采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髖、膝關節炎以及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應用現代創傷骨科先進理念指導臨床各種骨折治療,療效優異。致力于微創手術的研究,擅長顯微外科技術,對四肢各類組織缺損的修復重建有豐富經驗。在運動醫學領域,運用關節鏡技術治療各種關節疾患。具備全面康復醫學知識,系統指導患者骨科術后康復訓練。針對頸肩腰腿痛采取個體化綜合措施治療。開展脊柱常見疾病如腰椎骨折、頸腰椎間盤突出等的手術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0余篇,主研市級科研項目2項并獲獎。
回復學術查看更多學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