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癥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病主要在中年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可能和男性勞動強度和腰部負荷較大有關。隨著年齡增加,人人都會出現腰椎管狹窄,但是,只有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癥狀時才為“腰椎管狹窄癥”。
腰椎管狹窄發生最多的是腰4、5節段,其次是腰5、骶1節段。腰4、5和腰5、骶1節段位于脊柱最下面,承受的壓力最大,而且由于骶骨固定,不參與產生活動時的協調緩沖作用,因此上位各節段的活動最終集中作用于這兩個部位。同時腰椎各方向活動頻繁,骨性和纖維性結構更容易出現增生,從而導致獲得性的椎管狹窄。
發病機制1
脊髓行走于椎管內,并分出總共31對脊神經,從相應節段的椎間孔穿出。在胚胎3個月前,脊髓占據整個椎管,但隨后脊髓的生長速度遠不及椎管,因此脊髓下端逐漸上移。出生時脊髓末端相當于腰3水平,成年時,脊髓末端的位置相當于腰1椎體下緣或腰2椎體的上緣。所以腰骶神經都拉的很長,近似垂直下行,構成馬尾。
當椎管、神經根管或椎間孔因先天性或后天各種因素異常,導致單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處或多處椎管管腔或椎間孔內徑減少時,就會產生馬尾和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從而引起相應癥狀。
腰椎管狹窄癥的實質是腰椎中央管、神經根管或側隱窩管徑小造成腰椎管內神經受壓,椎管內靜脈壓力增加,椎管內出現炎性水腫,發生粘連,馬尾神經缺血及神經炎癥出現,這是產生臨床癥狀的重要原因。
臨床表現2
1、下腰痛
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臥床休息則減輕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動往往受限。有時可放射至下肢,一般有腰痛,逐漸出現腿痛,可不受咳嗽、打噴嚏等腹壓影響,少部分患者可有下肢麻木發冷、無力,肌肉萎縮。
有些患者下肢漸進性無力、麻木和放射痛。知覺異常或減退。麻木可由腳部逐漸向上發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當做腰部過伸動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為過伸試驗陽性,是診斷椎管狹窄癥的重要體征。
2、神經根壓迫酸脹
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癥狀及體征。有些病人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癥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癥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當椎管內容物嚴重壓迫神經時,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括約肌無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3、間歇性跛行
呈進行性發展,具體表現為病人步行約一二百米后,或站立約數分鐘或十多分鐘即感到一側或兩側小腿和足部出現疼痛、麻木、酸脹和無力,以致不能繼續行走,必須蹲下或彎腰體息片刻后方可再走。但繼續行走不久后又出現疼痛,這種走走停停的現象即是間歇性跛行,對本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多椎段的中央管狹窄常導致雙下肢間歇性跛行,而單一椎段中央管狹窄或單側神經根管狹窄只能引起單側下肢間歇性跛行。
4、走路前傾
這是一種為減輕疼痛的姿勢性代償,通過前傾或前彎,使椎管后方的組織拉長,椎管內容減小,脫出的間盤回縮等,而使椎管容積相對增大,受壓迫的神經暫時得到減壓,疼痛也能得到緩解。所以患者在上山、騎自行車、上樓梯等屈曲姿勢下癥狀也能得到減輕。
而在下山和脊柱后伸時癥狀則加重。這是因為當腰椎后伸時,腰椎椎間隙前部增寬后方變窄,常使腰椎間盤及纖維環向椎管內突出,使椎管進一步變窄,刺激或壓迫神經根。當腰椎后伸時,神經根變短變粗,容易受壓而產生神經根或馬尾刺激癥狀。叧外在后伸時,腰椎的黃韌帶也松弛形成皺襞增厚使椎間孔變小也壓迫或刺激馬尾及神經根引起馬尾及神經根的刺激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