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坡|文 翁習生|審 肖刻|編
我們如今常說的“換膝關節手術”其實并不十分準確,嚴格來說應該叫做“膝關節表面置換”。老百姓往往覺得人工膝關節是個神奇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在手術床上睡一覺,假體就裝進膝蓋里了。之后依然看不見實物,只能通過照X光片看到一團白白的輪廓。
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X光(左:正位,右:側位)
為了揭開她神秘的面紗,今天我們帶您來簡單回顧一下人工膝關節的發展歷史,讓您看看如今這種相當成熟靠譜的手術技術的“童年”。
1.
追本溯源
早在距今150多年前,醫生們就想通過置換關節面來改善關節的功能。1860年,Verneuil建議使用軟組織充當間隔物來重建關節面。后來,豬膀胱、尼龍、闊筋膜、髕前滑囊、甚至是玻璃紙都被嘗試用來充當關節面。然而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法國醫生Verneuil
1891年,Gluck報道了用象牙制成的鉸鏈人工膝關節。
Gluck的鉸鏈人工膝關節的設計圖
2.
長足進步
1940年,Campbell報道了使用股骨金屬鑄模作為膝關節間隔物的病例。
Campbell報道的股骨金屬鑄模
1941年,Smith Peterson報道了一種可使膝關節靈活活動的股骨髁鑄模。
Smith Peterson報道的鑄模
1958年,Mc Intosh報道了一種使用丙烯酸材料制成的脛骨平臺假體。
Mc Intosh報道的用丙烯酸制成的脛骨平臺假體
隨后,Townley報道了合金制成的脛骨平臺假體。
合金制成的脛骨平臺假體
● 1960年,異丁烯酸甲酯“骨水泥”問世,這是一種高效的人工假體粘合劑。
● 1963年,制造出聚乙烯塑料的襯墊。
● 1970年,Gunston報道了一種試圖模擬人體膝關節解剖結構的人工膝。
Gunston(1970年)
1971年,Freeman改進了Gunston的設計,使用骨水泥材料進行表面置換,并提出了膝關節假體的設計目標。他提出的這些目標至今仍然有指導意義。
Freeman-Swanson假體(1971年)
1974年,真正意義上的全膝關節表面置換假體——全髁型假體誕生了。它包含三個部分:脛骨假體、股骨假體和髕骨假體,不僅置換了脛股關節,還同時置換了髕股關節。
全髁型假體
3.
繼續改進
之后的50多年里,醫學家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對各種膝關節置換假體的改進。目前,膝關節表面置換技術及對應的假體,大體可再分為保留或不保留后交叉韌帶,平臺墊片是固定、旋轉或可活動的,假體與骨的固定界面是否使用骨水泥等。
國人因為髕骨的直徑、厚度均較西方人小,所以我國膝關節表面置換很少置換髕骨。一些研究也表明,是否置換髕骨對膝關節的功能沒有明顯影響。
股骨組件對髕骨的適應性逐漸改善
4.
醫生的話
根據目前的研究,無論哪種假體,使用得當的話都有很好的效果。就像汽車的變速箱,無論手動、自動、無級變速、雙離合,都能讓汽車跑起來。當然,價格、性能和穩定性都會有些區別,但作為使用者,您還真不用費盡心思去了解每一個齒輪的尺寸和運作方式,只要掛擋踩油門就行啦。所以對于準備接受膝關節表面置換術的患者,簡要了解一下膝關節假體的種類就夠了,剩下的,交給專業的醫生吧。
人工膝關節可以讓飽受病痛折磨的膝蓋好起來
協和翁習生
最專業的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