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導語
在大城市里,居住空間狹小,生活雜物堆積如山。如何讓亂糟糟的人生變得干凈整潔,已成為大家的共同目標。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粉絲數十萬以上的實用型書籍——《斷舍離》。不同于普通的收納整理教材,它的重點不是教我們如何整理和收納,而是教會我們通過收拾物品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即做到“斷舍離”)。
此外,這是一本兼具實用性和哲理性的書,在這場斷舍離的運動中,主角永遠是我們。
因此,收拾的根本目的是讓我們通過行動帶來心靈的變化,把現實空間和心靈空間的雜物清除出去,變成一個“靈魂有香氣”的人。
閱讀建議
《斷舍離》一書篇幅短,難度小。雖然部分內容有重復、啰嗦之瑕,但作者舉例繁盛,細讀有助于啟發更多感悟。
另外,建議大家在本周閱讀《斷舍離》的同時去看一部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每天一集,六天看完。女主麻衣極其偏執的整理欲望可以說將“斷舍離”發揮到極致,盡管有時被家人制止,她依然鍥而不舍地扔東西,無論珍貴與否,有沒有特殊的意義,一旦無用只有被淘汰的命運。看似偏執,不過從她身上或許也能學到一些收拾整理之道。
1. 不收拾的收拾法
斷舍離類似于時下流行的極簡主義。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下英子費盡心思所寫成的《斷舍離》,并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時刻保持房間的干凈,這場運動最大的精髓在于認清當下的自己并加以不斷完善。
簡而言之:
斷,即絕不添置非必要品;
舍,即在篩選過程中,只保留當下最合適、必要之物;
離,即通過斷舍提高生活品質,認清自我,心情愉悅。
一旦理解了斷舍離的涵義并堅持踐行,甚至可以讓我們銀行卡上的存額也漸漸多起來。因為,一旦堅定了“實在很需要才買”的理念,我們逛商場時再遇到各種打折的引誘,都會淡然處之,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像被下了降頭,沉浸在盲目的購買當中而難以自拔。
在現在這個經濟繁榮,購物便捷的時代,書友們都下定決心了嗎?是繼續堅定地做一名“剁手黨”買買買還是徹底地擺脫“剁手”的苦惱,只買必需品?
2 如何進行斷舍——當舍不舍,反受其亂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保持房間的清爽,不在于怎么整理,關鍵還是要學會“舍”。這也是本書第一章重點的介紹內容。如果想要得到一個簡潔純凈的世界,首先要學會放棄。當然,這么說還是很抽象,可能你會想,我也知道要舍啊,可是怎么舍?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對取舍感到茫然一片,給大家隆重推薦一位極簡主義者約書亞的方法:將所有物品打包,每一天開始時,只拿出當天所需之物。當21天結束,未拿出的部分即該舍棄的東西。
很多人可能打算對自己的物品進行選擇和丟棄,卻發現很難做到,則在意識上要由“棄之可惜”轉換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時才能做到快、準、狠地舍。
面對到處都是雜物的屋子,我們仍然不知從哪開始收拾。這時,就先從衣柜下手吧,把過去幾年因打折而囤積且確定以后不會再穿的衣物全部送走,這對于女生來講很難。然而,一旦你打開了衣柜的大門,那也就同時打開了通往斷舍離世界的第一道門了。
3 我們為什么無法扔掉東西
我們的住所空間是有限的,但購買力卻是無限的。扔東西的速度總是趕不上買東西的速度,所以屋子里的物體越堆越多,多到我們不禁想問為什么我們的房子總是有那么多無用的東西,卻又總是扔不掉?
不妨從下面兩處入口尋求答案吧。
一方面,改革開放后,社會生產力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直線爆棚上升,很多物品我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因為太過輕易地得到,反而不會珍惜。我們容易喜新厭舊地購買同樣功能的物品回來,而舊的物品因為仍然可以使用,扔掉了可惜,最后的結局就是長期被擱淺在某個角落中了。
另一方面,我們往往很難抵制“劃算”的誘惑,買回了很多不適合的閑置物。例如,那些年我們因“跳樓價”買回的一柜子不適合自己的衣服,有的見過幾次天日,有的甚至一次也沒有穿過就永遠塵封箱底。對于女性朋友而言,這樣的經歷應該并不陌生吧。
甚至,這種無法扔掉東西的習慣也會慢慢侵蝕大腦,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成為信息世界里的“癮君子”。簡書上有篇文章,紫松的《求知成癮,卻無作品》,提到這樣的觀點:過度的求知欲讓我們熱衷追求信息和知識,仿佛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會安心一點。這種不加思考去收集的信息,雖然會讓我們的知識儲備更加豐富,但僅有廣度,卻無深度。因為所獲取的知識并不能形成一個系統,所以有“能思考,欠全面”“有見識,無作品”等特點(建議大家去讀原文)。
4 扔不掉的三種破爛兒和無法扔掉東西的三種人
扔不掉的破爛兒分成了三類,而每一類破爛兒的身旁都會站著對應性格類型的主人:
1. 還在用的東西:其實并不喜歡,只是將就著用的物品。
逃避現實型:收拾房子的首要前提就是常常在家。但看到亂七八糟的房子后,本來就不想回家的人就更不愿意待在家里了,心想,干脆就盡可能地不回去吧,反正那地方對我不具有任何吸引力。
書中講到這樣一個例子,朋子女士嫁了一個并不愛的人,當初結婚的時候,她帶來了兩個裝滿和服的陪嫁箱子,每一天,她都過得異常煎熬,于是盡量減少待在家里的時間。而沒有女主人在家收拾,房子散滿著雜物,這種亂七八糟的空間情景讓回到家的朋子更加困惱不堪,于是干脆就選擇了逃避。她并不是沒有想過離婚的,但每次看到這兩箱和服后,子女、父母還有經濟的因素會一下子跟她自己的心靈較真起來,也正是這兩箱不舍得扔掉的和服竟然讓這段不如意的婚姻又持續了10年。后來,也正因為斷舍離的觸動,讓朋子真正鼓起勇氣面對現實,離了婚,過上了自己的生活。
2. 充滿回憶的東西:這類物品可能主人永遠都不會再用,只是因為充滿回憶, 因此,物品像被下了咒語一樣有著無比強大的能量,讓物品主人一直無法舍棄。
執著過去型:把過去的物品都收藏起來,因為這些物品充滿了回憶,并且數量大得驚人。這是另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變相逃避,總是活在過去。
3. 不用的東西:因為心懷不安,所以一直存放著,怕哪一天會用到。
擔憂未來型:所有的物品都要留著,因為指不定哪天需要用上,但也許這個“哪天”永遠都不會來臨。有憂患意識是好的,但過度的“未雨綢繆”卻折射出安全感的極度缺乏。
筆者的奶奶的廚房就是這樣一種狀態。也許是經歷過大饑荒,所以奶奶對饑餓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擔憂,因此她的廚房永遠都會放置過量的大米、鹽、醬油和其他食物,以備不時之需。但是這些物品又往往總是被遺忘在那個角落里,直到過期也不曾被奶奶使用過。
5 實踐斷舍的辦法
第一,著眼于現在。
讀者們還記得昨天提到的二維坐標吧。接下來有一個更貼切的例子,想象我們的房間就像電腦的內存一樣滿了,需要卸載一些軟件,我們可根據使用頻率來決定物件的去留。
第二,取消“客用”物品的“專人待遇”。
換句話說,勿把重點放在非日常上。例如,有一次,我逛商店時,買回了一套咖啡杯具,想著以后朋友來家里聊天時可以用到。結果,一年下來,也只用過一兩次,其他時間都閑置。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做。
第三,找回對自己的信任。
當下想做的事情要趕緊去做,切勿拖延。否則,長此以往,我們容易喪失對自己的信任。我們無法一蹴而就地實現徹底的斷舍離,但正如王健林所說,我們可以先設一個小目標:每天與自己來一個小約定。例如,今天我要把這件物品送給需要它的人。一旦我們可以履行這個約定,那么我們對自己的信任就會增強一些。
第四,由減分法變成加分法。
減分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實際上,它是一種老是看到自己不完美的狀態,即因為沒有做到某些東西,例如跟自己的約定或答應別人的事沒有做到等而產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緒和心情,長此以往,它就會演變成No.9里面所提到的雜亂無章帶給自己的第四點危害——產生自卑的負能量。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大可以換種心態去生活。正如《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里面提到的,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操作系統,但是系統卻可以不斷提升和完善。我們人也一樣,沒有事物可以十全十美,但我們卻可以從這并不完美的斷舍中不斷提升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6 收拾、整理和掃除
我們需要重新界定以下三個概念:
收拾:斷舍離的關鍵所在,篩選出必要物品,舍棄不需要的東西,是整理和打掃的前提。
整理:把散亂的物品整理后,分類收納。
打掃:表現為掃、擦、刷。
只有按順序做好以上三個步驟,我們才有可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掃除。
在此,分享原書中的一副圖,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收拾、整理和打掃三者間的關系與順序。
看了圖后,相信大家已經明白為什么我們每天都整理房間,卻仍然那么亂——主要是沒做好第一步。只有收拾房間,把不必要的東西都扔掉,這樣才會成就“不收拾的收拾法”。
7 如何看待他人的物品
人的本性是自我的,因此,在收拾閑置物這點上,我們往往認為別人的東西才是垃圾。換位思考“不需要通過物品強調自己的存在”這句話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不再強迫對方去收拾和扔掉物品,而是先從自己做起。這種持續良性循環的斷舍離生活,會有強大的磁場,其能量足以感染身邊的人,從而將他們卷入斷舍離的漩渦中。即使你不說,他們也會慢慢開始收拾。
因此,凡事切勿過激,也不要先去要求別人做什么。我們在處理這種家庭矛盾時,也要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一下。例如《我的家里空無一物》中的奶奶經歷過戰爭年代物質匱乏的時期,所以對扔掉物品這件事上有危機感和愧疚感。后來,奶奶在麻衣對生活的改變中開始慢慢有所動搖,而麻衣也開始理解奶奶,在搬家的時候幫奶奶找回她想要的物品,并向奶奶道歉。第三集結尾,奶奶和麻衣終于能和諧地同坐一桌相對吃飯。最后,麻衣為奶奶準備一個精致的碟子喂鳥。奶奶說這樣太浪費了,麻衣回道發揮物品最大的使用價值并愛惜著用,這并不浪費。
8 活著意味什么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有四個字曾無比震撼我的內心,即“生而為人”。生而為人,不易。這種不易很多時候都體現在,盡管萬分不情愿,我們仍不得不時時刻刻面臨著需要做出艱難選擇的處境。同樣,在斷舍離的情境中,想必也需要在選擇中徘徊。不要對閑置物心慈手軟,無法抉擇,因為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一旦想通這點,我們就不會再選擇逃避,而是勇敢地直面堆滿雜物的屋子,然后對物品的去留毅然地做出決定。
9 如何提高收拾的動機——專注一個場所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作者丹尼爾·科伊爾曾提出“一萬小時定律”,如果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必須要花上一萬小時專注于這個領域的事情。
當然,一萬小時這個數字看起來有點嚇人,也很難達到這個目標。
但是,“一萬小時”定律確實也帶給了我們寶貴的啟發,至少,沒有不付出時間的收獲。因此,我們如果想成為山下英子這樣的收拾專家,那么,必須要在收拾屋子這門學問上花上精力,并孜孜不倦地去實踐。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當中有人并不想成為專家呀,我們只想要一個舒適的家而已。可是收拾大房子,無可避免地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每想到這里,懶癌癥并發的我們實在是不愿操起這顆心,即使開始著手收拾,相信這段時間也不會持續得很久。
那么,我們不如從一個小目標開始,首先專注于偌大房子中的一個小場所。這個場所可以是一個抽屜,甚至可以是一個錢包。這樣就容易得多。當我們把這一點搞完美了,相信這股成就感會激發我們逐步磨刀霍霍向大目標了。
10 Where 和 What
Where:一想到我們能把一個小場所收拾得完美無比,干勁簡直要從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溢出來。那么問題又來了。家里可是有無數個需要收拾的小場所啊,我們怎么才能確定要收拾的最初場所呢?這時候我們需要回到原點:我們為什么要斷舍離?
換而言之,我們想通過斷舍離得到什么?可能是有個好心情,并且有個好運氣。(心靈雞湯常說的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房子通透而充滿靈氣,人神清氣爽,心情好,霉運自然遠離我們而去。
因此,把我們最在意的地方作為實施斷舍的最初場所吧。即我們最想逃避,最不愿意看到它亂七八糟的地方,可以是倉庫,可以是放滿雜物的包包,或者放置得一團糟的冰箱。
所以,想要什么,就從哪里開始吧。我想要一個簡潔而完美的冰箱,那就先專注于把冰箱收拾好,我想要一個清爽的化妝盒,那就把不用的化妝品統統扔掉,留下幾樣自己每天都需要用到的東西。
What:對于“如何確定舍棄的東西”,相信大家在前幾天的閱讀中已有所接觸,如“二維坐標法”的時間軸。
如果一件東西怎么看我們都覺得是垃圾,那么這件物品我們就可以果斷扔了。當扔完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時,對那些不需要用又不舍得用的東西,我們的執念也會慢慢被感化的。
11 垃圾及物品分類法則
第一,環保三分法:一談到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相信大家可以翻出一座小山。但直接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把這堆小山掃地出門并不可取。這時候,就涉及垃圾如何分類的問題了。垃圾分類切勿分得過于細致,這樣容易引起人的厭煩和抗拒心理。因此,為了使垃圾分類變成一件容易的事情,從環保的角度上看,需要扔掉的東西有三類:
一般垃圾:廚房垃圾及廢紙等可燃而不可回收的垃圾;
可回收處理垃圾:印有可回收標準的瓶子、包裝等;
不可回收垃圾:既不可燃也不可回收的玻璃碎品等;
第二,廚房里的三分法則:大分類,中分類,小分類。
大分類即導向,就好比無領導小組討論方式那樣,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確定討論話題的方向,那么結果只會亂成一團散沙;中分類,即框架,有了導向后還需要框架,一旦確立好框架,最后一步的小分類顯然容易得多,我們只需按照這個框架往里面填充材料即可。在此,直接借用原著作中的一幅圖,可以給我們一個更加直觀的印象。
第三,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空間
對于看不見、看得見以及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放置物品時分別要七成滿,五分滿和一分滿。這樣物品才會有流動的通道,才會增強我們收拾的欲望。這種“不滿”并非是收拾時才考慮,而是我們從買進物品的一開始就需要思考再三。例如,女生的化妝收納盒,真的需要十種顏色的口紅嗎?抑或是買幾種最適合我們的顏色即可?
限制物品的數量并不等同讓現在的物品一直占據著收納空間,我們可以采取淘汰、補充的方式進行物品的替換,但原則是只留下前五樣。例如在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的比賽過程中,有人會來踢館,也有人會退出,但為了節目更緊湊和時間更可控,節目將比賽選手的數量始終控制在七名。
12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法則
(1)只需要一個動作的原則:無論是取出抑或是收回物品時,爭取只用一個動作就能完成。相應地,我們在收拾東西時,應盡可能地減掉不必要的包裝程序。例如多余的蓋子不要蓋,多余的橡皮筋也不要綁。
(2)自立、自由、自在原則:
自立:盡量讓物品豎著擺放;
自由:物品的擺放方式要方便我們自由選取;
自在:不能豎著放的物品,可以通過折疊的方式自在擺放。
當然,確保能夠完好地維持物品外觀形態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前提,就是“每次主義”:前面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談“舍”的問題,這次終于也來談談“斷”的問題了,怎樣才能做到斷?英子給我們介紹了一個很重要的詞,即“每次主義”,每次都在必需的時候才購置物品。因此,對那些看到打折了就囤貨的習慣,我們是時候要粗暴地說聲再見了。
13 與物品好聚好散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想要扔掉一件東西并不容易。一方面,這件物品充滿回憶;另一方面,一旦扔掉這件物品,它會讓我們對送禮的人產生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會成為我們無限期拖延扔掉東西的理由。
今天,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來安撫自己,掃除這個心理障礙。
那就是用最真誠的語言跟物品來一場簡潔的告別儀式。關于與物品好聚好散這一點,也許用戀人來比喻并不完全恰當,但還是有一點共同之處:戀愛雙方一旦確認并不適合,繼續勉強維持下去也毫無幸福可言,不如和平分手,為分手給對方造成的傷害鄭重地道個歉,也為對方曾經帶給自己那么多的美好真誠地說聲感謝。如若對方找到新的另一半,那么我們也應該大方地說一聲:請好好幫我照顧他/她。我們與物品的緣分就好像戀人一樣,如果有緣無分,那最好的告別儀式都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說出以下的話:對不起,謝謝!
在這里,山下英子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角度,她認為一般情況下,我們總覺得如果我們扔掉朋友送的禮物,倘若朋友知道了一定會非常傷心的。所以,即使已經把這份禮物從箱底里翻出來,我們也會半途而廢。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朋友知道我們因對這件物品下不了手而苦惱,大概也會不開心吧。與其這樣,不如干脆利落地處置掉它,大聲說出“對不起,謝謝”。這是對我們的愧疚最好的安撫方式。
如果大家有在看《我的房間空無一物》,就知道麻衣把包包當成她的戀人。想象一下,當我們覺得彼此已經不合適了,分手后看到他找到真正對的人時,能跟那個“對的人”說聲“請替我好好照顧他”,該是一件多么溫暖的事。這一句話,一既表達對這個人的疼惜;也表達了對“對的人”的感激。同樣,如果為心愛的物品找到合適的新主人,我們要對收禮的人說:“請收下”。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筆者認為,這句話也有不適用的情況。尤其是對于物品而言,己所不欲的東西并不一定別人就不想要。因此,在斷舍離的時候,并非所有的東西都亂扔一氣。有的東西自己用不上卻是別人目前最需要的物品。只是,在送禮的時候,不能說“給你!”,而要說“請收下。”這樣對方就不會覺得你是在施舍自己不要的物品,而會因為“請收下”這三個字所帶有的尊重而欣然收下。
14 有其主必有其物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用在我們與物品的關系上也很恰當。如果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身邊的朋友間接地了解他的人品,那么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件物品了解主人的格調與生活品質。斷舍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相當于一面鏡子,讓我們在進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我們是要抱著一大堆衣服每天不重樣地套在自己的身上,還是精挑細選選擇幾件最合適最得體,讓自己無論在那種場合都能保持自信的狀態的衣服?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了答案。
時下大家對“斷舍離”最嚴重的誤會莫過于認為斷舍離就是提倡清貧的生活,即傳統文化中的通過犧牲生活品質養成的勤儉節約的精神。現在,是時候為斷舍離澄清了。
斷舍離也提倡節約,但并不是要求我們無節制地通過降低生活的品質來省錢,而是讓我們只選擇最適合我們自己的。
例如,如果我們喜歡用蘋果手機,我們完全有理由果斷給自己買一臺,要知道沒有別的手機比它的外形設置得更簡潔而高雅,也沒有別的系統比它運行得更通暢無阻,如果這部貴的手機能帶給我們由外至內的暢快感受,買上一臺又何妨。又如看中一件價格稍貴但愛不釋手的大衣,我們也可以買回家。
15 為什么打掃會改善運氣
第一,從自力世界到外力世界的加速變。斷舍離整個過程都在不斷強調“信任”這個詞。
自力世界,它強調的是相信自己。一方面,在進行斷與舍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清了自己,去除外界強加于自己身上的觀念,勇敢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這便是一個不斷相信自己的過程。另一方面,當我們身邊不再充斥著廉價卻不合適的雜物時,我們對物品的審美眼光得到提升,進而提升了生活品質,而生活品質的提升又會不斷提高我們的自信心。
外力世界,它強調的是相信世界。必要之時出現必要之物,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剛剛好”,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印象,世界也變得可信了。
第二,掃除了潛意識中的堵塞物。不知道書友們是否有過如下的經歷,一大清早起來,忽然需要找一樣東西,例如我們想找出書架上的一本書,卻被很多雜物擋住了;天冷了,我們想翻出一雙絲襪,卻被許多不穿的衣服礙著了……這時候,我們的心里會不會涌上莫名的煩躁?這種“礙事”的異樣感我們無需否認,乃需正視。外物環境的障礙會造成潛意識中的障礙,因此,一旦我們踐行起斷舍離,相信這種自外而內的阻礙物都會被清除干凈。
16 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看過《步步驚心》的伙伴們想必都知道四爺常念的一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句詩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充滿了禪意,越是品味越有味道。
筆者認為,斷舍離帶給我們最長久的變化大概如同這句詩帶給我們的心境那般。換種思維思考我們的生活,從“擁有”中解放出來,擺脫“物欲”的控制。
以蘇子的《赤壁賦》中的一段話與君共勉: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世界萬物皆由大自然創造,我們的一切物質都是借用而來,那么用的時候請用心使用,不貪多,不浪費,一切剛剛好,這便是斷舍離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獲吧。
閱讀到此結束了,理解起來并不難,重在實踐,貴在堅持。我們需要重新捋清如下幾點內容。
什么是斷舍離?
在舍得過程中,我們始終需要堅持二維坐標中的哪兩大法則?
斷舍離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明確了這三個問題,我們便可以用這些原則和方法來鼓勵自己,最終實現可伴一生的斷舍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