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陳列研習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產品無系列感搭配,單款盲目零散銷售。無主題且無感染力,無法引發(fā)連帶消費。
2、以我為本、以貨為本。按盤點復雜度高低決定貨品組合陳列方位。
3、POP殘損、過季并仍未替換。
4、硬性將貨品與無關道具、物料和POP進行配置,充斥展示空間,喧賓奪主,主題含混、牽強。
5、賣場內,器架列陣龐大,排向單一,強迫流向,引致視覺壓力并制約流量。
6、獨立貨架上方面135cm至165cm間,無視覺焦點、無展示。
7、刻意營造均衡而“湊數(shù)” ,盲目增加單元區(qū)域內商品數(shù)量和品種,忽視貨架的真正“容量”和商品類別“比例” 。
8、刻意營造色塊間隔,導致“琴鍵”反效果。
9、在墻體、鏡面、器架面等處隨意貼飾紙質告示或P.O.P.。
10、太多零散和獨立的點綴式擺設,與商品主題產生脫節(jié),且刻意營造“情趣”和“格調”。流于夸張并失真,不產生感應。
11、無明確界定特價品和正價品展示區(qū)域單元,且無明確標識。
12、櫥窗展示未同時考慮遠視及近視效果,顧此失彼,且白天反光嚴重,補光遮光不足。
13、櫥窗出樣貨品未經處理且配襯失誤,無仿真、場景效應,導致反效果。
14、櫥窗內同時使用不同質地和不同類型的模特。
15、櫥窗涉及宗教題材,引起顧客不好聯(lián)想。
16、櫥窗展示“多多益善”心態(tài):貨品羅列、堆砌、龐雜,且刻意配置點綴大量物料,無明確主題, 無形象互補效應,無趣味和意境。
17、光源失調、殘損、無表現(xiàn)力。照明無自然還原效果,造成錯覺和干擾,誤導消費者。
18、照明形成光斑、炫目、高溫或大范圍暗角位。
19、器架間距小于1200cm。造成擠迫感和大量盲區(qū)。
20、連續(xù)大范圍、大跨度單一陳列展示方式,缺乏重點和變化,導致視感單調、疲憊,造成反效果。
21、展示面羅列鋪排貨品,單純以操作繁簡為基準,隨即組合商品,無趣味焦點、無細節(jié)跟進且無主題,阻礙顧客聯(lián)想。
22、展示容量失調:多則逼沓擁擠,少則寥若星辰,未經必要調整和變通。
23、產品陳列方位長期未經調整。季初、季中、季末陳列方式保持不變,導致空間失衡和滯銷可能。
24、精品柜無內置燈光,且視面過低,散品隨意羅列、堆放。
25、貨品陳列方位無明確性別區(qū)界。男女服飾混成錯雜擺放。
26、女性系列未經配襯展示,且未有系列組合陳列:配襯失誤、配搭失調,游離于整場貨品格調氣氛之外。
27、促銷活動為配置相關圖文標識,有關資料僅由導購口頭傳達。
28、音響播放嘈雜、尖銳、激烈,影響顧客的下意識判斷和感性心態(tài)。
29、重點商品陳列在封閉柜中,黃金位置沒有陳列與該位置匹配的商品。
30、店鋪在陳列師陳列完后,就一直保持著不變的狀態(tài),促銷區(qū)域常年不變,總是陳列著同一個商品。
31、該平鋪的商品卻豎直陳列,忽略了商品特征。
32、商品相互遮擋,無法顯而易見。忽略了陳列的目的性 :易看、易選、易買。
33、色系分的太死板,沒有協(xié)調感。
34、 忽視商品自我表現(xiàn),毫無個性的量販式陳列、用于引導需求的輔助道具的匱乏。
35、沒有合理利用好活區(qū)(面對人流方向首先最容易看到的區(qū)域)
36、空間缺少遞進的層次感,區(qū)域之間的劃分很模糊
陳列是門學問,好的陳列可關乎著咱們店鋪的進店率呢!大家可以看看自家的店鋪是否躺槍,躺槍了要趕緊改進哦。
搬磚不累,賞個大拇指當小費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