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中國人的印象當中,自元朝滅亡以后,強大的蒙古大軍似乎消失了,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歷史的原因,元滅亡以后,一直到大清帝國,蒙古王公們大部分時間在自相殘殺,基本無法組織大規模南征,對中國內陸的影響不大,唯一比較有影響的就是“土木堡之變”,50萬明軍被2萬蒙古鐵騎殺的片甲不留。二是政治原因,清代領土疆域很多是基于元代的歷史而來的,滿族統治者,照著元代的疆界,依葫蘆畫瓢,大致畫出自己疆界的輪廓,而這個疆界大部分被我們所繼承,當然當年與這個征服過程隨之而來的不是鮮花和美酒,而是刀光劍影和累累白骨。
元順帝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逃出中都城,將都城遷往上都開平,史稱北元,此時北元的軍事實力尚存,與朱元璋展開了一場復國大戰,而朱元璋也想征服蒙古,結果兩敗俱傷,兩家休戰議和,朱元璋將北部的進攻策略,修改為防御。將進攻重點放到南方的元朝殘存勢力,1381年,平定云南,元云南梁王自殺。1378年,順帝的接班人元昭宗去世,新元帝脫古思鐵木兒對蒙古各睰刂屏躒酰?1387年,朱和尚認為時機成熟,大舉進攻,首先平定遼東,元朝太尉納哈楚20萬大軍灰飛煙滅,第二年,15萬明朝大軍趁元帝脫古思鐵木兒疏忽大意,進攻蒙古腹地,在貝加爾湖附近,突襲元帝大營,脫古思鐵木兒慘敗,倉皇而逃,在土拉河流域(今蒙古境內)被親戚也速迭兒擊殺,也速迭兒隨后自稱蒙古大汗,這個也速迭兒是誰呢?他是阿里布哥的后代,阿里布哥是忽必烈弟弟,為爭奪王位兩人兵戎相見,阿里布哥戰敗,幽禁而死,所以也速迭兒殺忽必烈系的子孫,也不是毫無緣由的,自此蒙古各睰擠直覽胛觶肴盒鄄⑵鸕氖貝?
從1388年到1403年,短短15年間,蒙古先后出現了四位汗王,其中,忽必烈系在中間將王位奪回一次,但時間不長又被阿里布哥系奪了回去。1403年窩闊臺系貴利赤汗通過戰爭登上了王位,窩闊臺是忽必烈的叔叔,托雷的兄弟,王位爭奪上升了一個輩分,使得問題更加復雜化。就在這3系人馬殺的不可開交之際。1426年合撒兒系阿岱奪取汗位,粉墨登場,合撒兒是成吉思汗的兄弟,王位的爭奪又上升了一個輩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第一次出現了非成吉思汗直系的汗王。
成吉思汗的子孫互相仇殺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封建割據,相互征伐,而此時大明朝的永樂帝朱棣在靖難內戰之后,花了八年時間鞏固政權和休養生息,決定利用蒙古各王公內亂不止的有利時機,北伐蒙古一統江山。
提到永樂帝朱棣北伐,就必須要先明確幾個概念,兀良哈三衛,東蒙古,和西蒙古,北元時期,蒙古按照地域大致分裂為以上3塊,兀良哈三衛是指遼東和內蒙附近,最早接受明朝冊封的蒙古部落,這部分蒙古人實際上對明朝也不是死心塌地投K,他們同時和東西蒙古都有聯系。東西蒙古,如果換成'韃靼'和“瓦刺”,這樣兩個詞,大家就應當似曾相識了,其中東蒙古,也就是'韃靼'屬于蒙古本部,占據蒙古高原,蒙古的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都屬于這個集團,西蒙古即“瓦刺”,占據著蒙古西側,俄羅斯和現在新疆的一部分,是由四個大部落組成的,統稱衛拉特部。
北元中期和后期,尤其是后期,汗王的權力其實都是相當有限的,真正的權力實際上都集中在太師手中。蒙古各部都認為只有黃金家族才是蒙古真正的主人。所以無論這個部落如何強大,部落的頭領也始終無法等上汗王的寶座,只好扶持個傀儡汗王,自己弄個太師當,來個脅天子以令諸侯。
朱棣北伐前夕,形勢總體來說對明朝是有利的,兀良哈三衛和西蒙古(”瓦刺”)都接受明朝的冊封,不論真假,起碼還不至于馬上撕破臉。只有蒙古本部始終沒有臣服,而此時新任大汗忽必烈系的本雅史里與太師阿魯臺卻大展抱負,東征兀良哈,西面控制著”瓦刺”的勢力范圍河西、哈密等地,大有重新一統蒙古之勢,讓永樂帝頗有些不安,1409年他派遣淇國公丘福領兵十萬北征。在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位于今中蒙邊境),丘福中計,被蒙古軍包圍,全軍覆沒,包括丘福在內的五員大將,無一生還。蒙古聲威大振,全面出擊襲擾明朝邊境。
朱棣得知丘福敗亡,大為鎮怒,決定御駕親征,揭開了五次北伐的序幕。出征前,永樂帝先安撫兀良哈三衛和西蒙古,使其不能成為蒙古本部后援,而這兩部蒙古,也由于前一段被本雅史里和阿魯臺欺負的夠嗆,決定作壁上觀。
1410年,永樂帝集兵50萬,糧20萬石,自領大隊人馬殺氣騰騰直奔蒙古本部而來。此時的本雅史里和阿魯臺在得知永樂帝發兵50萬征討自己之后,遂開始爭吵,當然不是為是戰是和而爭吵,而是為向哪個方向逃跑而爭吵。本雅史里認為向西跑比較合適,阿魯臺認為向西跑是”瓦刺”的地盤,自己剛跟”瓦刺”交戰過,往西會腹背受敵,而兀良哈蒙古和蒙古本部血緣相近,不會太為難自己的。大汗和太師話不投機,最后決定分兵突圍。
朱棣得知蒙古本部分兵,認定追殺蒙古可汗為第一要務,挑選精兵良將星夜追趕,最終趕上本雅史里,本雅史里率領7騎拼死突圍,亡入”瓦刺”,最后被”瓦刺”首領馬哈木所殺。
朱棣在戰勝本雅史里后,回師東進,征討太師阿魯臺。與阿魯臺會戰于今內蒙古哈拉哈河流域,朱棣親自督戰,大敗阿魯臺,阿魯臺率殘部逃之夭夭,而此時明軍兵糧已盡,決定招降阿魯臺,阿魯臺也來個順坡騎驢,接受明朝和寧王稱號,待將來重整旗鼓。
不久阿魯臺得知自己的大汗被”瓦刺”害死,同時”瓦刺”立阿里布哥系(忽必烈的兄弟后裔)答里巴為汗,夜夜咬碎鋼牙要為主人報仇。而明朝為了自身的利益,兩頭挑撥離間的事情也做了不少。更加劇了蒙古本部和”瓦刺”之間的仇恨。
終于阿魯臺苦苦等待的機會來了,”瓦刺”的首領馬哈木,脅天子以令諸侯,利用蒙古本部新敗,開始蠶食“韃靼”,對明朝也越來越傲慢,明朝命令他退回”瓦刺”,他視而不見,并且開始對明朝邊境進行襲擾,而阿魯臺也會來事,把自己的部落直接帶到長城邊上放牧,要求明軍保護,一副已經被”瓦刺”逼的走投無路的可憐相。
明朝對蒙古統一是抱有相當大的戒心的,當”瓦刺”透露出要統一蒙古的野心后,朱棣決定第二次北伐蒙古,不過這次的敵人換成了”瓦刺”。
公元1414年,朱棣起兵30萬,討伐”瓦刺”,雙方會戰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附近,朱棣采用先將”瓦刺”騎兵誘出本陣,用埋伏的'神機銃炮'轟擊,然后用明軍自己的鐵騎反突,一舉擊破”瓦刺”大軍。然后分3路進兵,將”瓦刺”趕出蒙古本部的地盤。但是對于明朝來說,對”瓦刺”斬盡殺絕肯定是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所以當”瓦刺”遣使謝罪之后,永樂帝班師回朝。
“瓦刺”戰敗,實力大損,為阿魯臺重新提供了活動的舞臺,經過幾年的生息和活動,阿魯臺聯合兀良哈蒙古,發動了對”瓦刺”的戰爭,2次大敗”瓦刺”大軍,”瓦刺”首領馬哈木在郁悶中病逝,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大概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阿魯臺竟然犯了上次”瓦刺”同樣的錯誤,在沒有統一蒙古各部之前,忽然開始入侵明朝邊境,并且在1421年進攻明朝北方重鎮興和,擊殺明都指揮王祥。朱棣大怒,決定第三次御駕親征,阿魯臺這回吸取教訓,不及明成祖近身,從興和撤退,跑了個無影無蹤。
朱棣一直追到呼倫湖,除了撿了些牛羊,一無所獲,決定班師,但是朱棣決定順帶腳教訓一下兀良哈蒙古,和明朝一向友好的兀良哈蒙古怎么反明了呢?實際上問題的根子出在朱棣自己身上,靖難之役時,他向兀良哈蒙古借3000鐵騎,勝利之后,永樂帝一高興,把永寧衛(地域名稱)賞賜兀良哈三衛蒙古人,但是后來又后悔了,遲遲不兌現承諾,最終到導致兀良哈三衛倒向阿魯臺,當然里面的宗族血緣關系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由于朱棣是從蒙古高原回軍殺入兀良哈,等同于切斷了兀良哈的退路,兀良哈最終走投無路,重新臣服明朝。第三次北伐就此結束。
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明軍的目的都是尋找阿魯臺的主力決戰,但都被已經深諳游擊戰術的阿魯臺的跑的不見蹤影,這兩回遠征甚至連阿魯臺的營地都沒有發現,明成祖在第五次遠征班師途中病逝。
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目標都是忽必烈系正統蒙古汗王,但是由于怕重蹈丘福兵敗的教訓,過于謹慎,始終不敢將部隊展開,造成大隊明軍跟著蒙古騎兵到處跑的局面,最終糧草耗盡而退兵,可收效甚微,阿魯臺的有生力量始終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但是蒙古本部實力被極大的削弱了卻是不爭的事實,而明朝自己由于消耗過大,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役,被迫改為防守。永樂北伐的最大獲益者是蒙古旁系衛拉特部(”瓦刺”),由于明朝對其采取的溫和的抑制策略,使其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永樂帝第二次東征,”瓦刺”遭到極大的損失,緊接著'韃靼'部的阿魯臺又來趁火打劫,”瓦刺”戰敗,首領馬哈木在憤懣中病逝,之后其子脫歡繼承父位,大明朝的噩夢就要開始了。
向北進了沙漠,后來明代北部的瓦喇,韃靼都是由蒙古分裂而來的,清代和滿族人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