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24條公益群”公布了彭云和李秀萍調查制作的“全國29省1130名24條受害者問卷調查報告”。該報告來自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參與實名問卷調查的1378名“24條”受害者中的有效答卷1130份。這僅是24條受害者中的冰山一角。(“南粵家事”公眾號取得“24條公益群”授權登載報告全文,轉載或引用務請注明原出處) 《全國29省1130名24條受害者群體狀況報告》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受害者問卷調查 匯報人:彭云、李秀萍 2017/04/04 彭云 李秀萍 一、24條受害者群體狀況 伴隨民間借貸高發,夫妻債務問題日益凸顯。從2016年05月到2017年03月,24條受害者群體急速擴大。截至2017年03月20日,來自全國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378名受害者參與實名問卷調查,其中有效答卷1130份。
二、24條受害者問卷調查分布
我們對全國24條受害者群體展開實名問卷調查以來,截至2017年03月20日,征集到的1378名實名填寫志愿者分別來自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剔除119名暫未涉案潛在受害者答卷及129份可能存疑答卷后,回收涉案有效答卷1130份,目前暫缺青海、西藏數據。
24條受害者實名填寫人數最多的是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廣東5省。
三、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分析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數據,伴隨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逐年高發,2014年和2015年適用24條判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案件激增,分別高達8萬余件和8.9萬余件,而2016年案發率進一步增長至14萬余件,案發增長率高達57.3%。
在非舉債的夫或妻一方對債務并不知情的情況下,適用24條判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案件比例也逐年遞增,2014年和2015年連續兩年激增至萬起以上,2016年該項數據已高達1.7萬余起。
夫妻一方中的大量非舉債方不知情、無合意,甚至很多債權人和舉債方刻意隱瞞非舉債方,因適用24條被判連帶巨債的受害者防不勝防。
在實踐中,適用《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審理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案件,成為司法慣例。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多重關鍵詞檢索顯示,從2013年到2016年,援引24條判定的夫妻共同債務案件占比均在六成以上。與此同時,援引《婚姻法》第41條判定的夫妻共同債務案件占比均不足一成,而且占比逐年下跌,2016年已不足6%。同時援引《婚姻法》第41條和《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的同類案件,占比同樣逐年下跌。
從效力看,法律條文本應高于司法解釋,但24條譖越上位法,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標準偷天換日,把《婚姻法》41條“共同生活”的本質標準歪曲為“存續期間”的時間標準,形成擴大化解釋。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2015年及2016年數據,適用24條判定夫妻債務問題案發率最高的省為浙江、福建、江蘇、廣東4省,均為經濟發達地區,4省案發率占據全國此類案件總量的45%,各省案發增長率均極為驚人。
四、來自京郊基層法院的調查
2017年03月20日中國法院網報道:
房山法院召開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案件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通報該院審理的借款類糾紛中涉及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案件的相關情況。
據統計,2016年房山法院共審結借款類糾紛案件1584件,其中涉及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案件490件,占比30.9%。顯而易見,借款類糾紛案件中涉及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案件占比已近三分之一,數量不容輕視。
房山法院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佟淑介紹,借款類糾紛中涉及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案件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被告方普遍存在回避應訴、逃避應訴情形。表現為案件缺席審理比例較高,達到52.2%。在這些案件中,因被告下落不明而公告送達,最終缺席審理的占70.3%;因配偶一方抗拒心理較重拒絕出庭應訴而導致缺席審理的占29.7%。缺席審理率高,導致訴訟各方不能充分舉證質證,無法圍繞爭議焦點形成有效辯論,不僅降低庭審效能,而且增加查明案件事實的難度。
二是在此類案件中,以男方名義對外舉債比例較高,占此類案件數的79.8%。
三是夫妻雙方在借據上共同署名的情況極低,僅占此類案件的5.71%
五、參與調查者僅為冰山一角
2016-09-29 馬乃東華丹菁 東方家事:
東方家事公眾號發文,以上海法院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民間借貸案件為樣本,分析當前此類案件的裁判規則。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2013年7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數據
關鍵詞:夫妻共同債務 民間借貸 裁判規則 上海法院
有效判決為1130條,其中僅有75件不支持共同債務。
被判夫妻共同債務的比例為1055/1130=93.4%。
伴隨民間借貸連年井噴,夫妻債務問題日益凸顯,受害者群體勢必繼續急速膨脹,1130名受害者僅為全國受害人總量的冰山一角。夫妻債務性質認定問題亟待解決!
六、24條受害者執行狀況分析
1130名受害者中,700名受害者案件進入執行階段,針對700名受害者執行狀況統計結果顯示:
59.9% 的受害者已被(或將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荒誕的是,非舉債方對借款既不知情,又無合意,更未受益,那么又何來的失信可言?
56.3% 的受害者離婚后個人工資已被(或將被)執行;
48.6% 的受害者婚內房產(甚至惟一住房)或車輛被查封或執行;
18.9 % 的受害者個人婚前房產(甚至惟一住房)或車輛被查封或執行;
更有甚者,5.3% 的受害者因為被莫名連帶,還在執行過程中遭遇拘留!
七、24條受害者案件狀況
已經進入執行階段700人的案件調查顯示:
35.7%的案件一審結束后未上訴,后續實名被試訪談顯示受害者或因法律知識不足,或因被故意缺席審判不知被起訴,或因無法支付高額訴訟費用等;
29.6%的案件二審敗訴,36.9%的案件正在申請再審或再審、重申中或是申訴、抗訴已被駁回,18.7%的案件正在執行異議中或執行異議被駁回,司法救濟途徑淪為紙面安慰,就實際效果而言,形同虛設。
僅有1.7%的案件成功翻案!部分受害人身心俱疲,表現出創傷后應激障礙,呼吁給予必要社會支持和適當政策救濟,避免催生極端個案和極端事件,影響和諧穩定大局。
八、24條受害者個人情況調查
針對全國24條受害者群體的問卷調查顯示,適用24條被判定連帶巨債的受害者群體特征明顯:
(1)84.3%為女性;15.7%為男性:
(2)75.9% 受過高等教育,其中5.8%為碩士以上高學歷:
(3)86.6% 擁有穩定工作及收入,均為合法納稅人:
受害者中,有大學教授、省級先進個人,有人大代表、民主黨派人士,有法官、律師、軍官、警察,有教師、醫生、記者、編輯等,從國家干部、企業高管到外企白領、私營業主一應俱全。24條受害者,絕大多數來自社會中堅階層,恰恰可能正是你我身邊任何一個人。
九、24條受害者生活狀況調查
(1)87.8% 的24條受害者50歲以下,本應處于職業發展上升期或鼎盛期,因為被連帶巨額債務,個體職業生涯發展普遍遭遇停滯或倒退。
(2)70.7% 的受害者在房產被執行、工資被凍結的窘境下,依然需要撫養未成年子女,同時又無法得到前夫(妻)分毫撫養費,孤兒寡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還要遭遇無良債權人上門催逼暴力討債,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
(3)78.4%惡意舉債方資不抵債或惡意逃債,導致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后根本無處追償。本末倒置的反向追償,令救濟程序徹底虛化。
十、24條受害者涉案債務分析
1130位24條受害者的問卷調查顯示,適用24條被判連帶巨債的受害者案件特征明顯:
(1)67.3%的受害人涉案訴訟呈現多案齊發現象。
(2)71.5%的受害人涉案訴稱金額大于50萬元,其中51.6%大于100萬元,明顯超出日常生活所需。
(3)68.7% 的受害人涉案訴稱借款利率月息在2%以上。
十一、24條受害者涉案債務分析
參與實名調查的24條受害人群對涉案借款毫不知情,超過52.8%的舉債方跑路或因各種原因缺席審判,完全無處質證,舉證難度極大。受害人只能對涉案訴稱借款用途進行多元推測。
24條受害人涉案訴稱債權特征:
僅25.5%的涉案訴稱借款可能用于經營;46.1%的舉債方有賭博惡習;36.6%的涉案訴稱借款為舉債方惡意揮霍;25.7%的涉案訴稱債務,為舉債人用于“包二奶”或“養小三”;26.2%的涉案訴稱債務為虛假債務、涉案訴訟為虛假訴訟;17.9%的涉案訴稱債務,雖為舉債人簽字,實系為他人擔保。
“被負債”方對涉案訴稱債務既無合意更不知情,卻依然被迫為舉債方的惡意借貸終身清償,甚至終日生活在被惡意債權人上門威脅暴力逼債的陰影中。
十二、涉案訴稱債務舉債人分析
來自1130位24條受害者的問卷調查顯示:
(1)舉債人中,39.1% 業已跑路,10.4%涉嫌刑事案件,3.4%去世,僅13.2% 仍有正常工作。
(2)舉債人中,僅13.21%為企業法人代表或擔任管理崗位,44% 無固定工作。
(3)舉債方學歷整體低于24條受害者學歷。
十三、涉案訴稱債務債權人分析
涉案訴稱債權人與舉債方關系:
56%為朋友、同學,22.2%為舉債人親戚,23.4%為合作伙伴,卻在借款過程中隱瞞作為配偶的非舉債方,助長甚至串通制造惡意借貸;53.6%債權人為職業高利貸者,利用多種花樣將非法利息合法化,既收取高額利息,又未履行納稅義務,還經常涉及暴力逼債;4.7%的涉案訴稱債權人與舉債方系婚外情人關系,惡意特征明顯。
十四、2月28日最高法院補充新規分析
2017年2月28日,最高法院出臺兩款補充規定和相關通知,顯示最高法院關注到圍繞24條問題引發的強烈民生訴求,這一點值得肯定。但是,“兩補一通”依然延續24條的推定論原則,依然堅持內外有別論,依然堅持舉證責任倒置論,依然對家事代理行為和責任財產范圍未做區分與限定,因此,對破解24條困局于事無補,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并無促進。
補充規定未出臺前,如能證明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的,如能證明舉債人借款用于賭博、吸毒等非法用途的,法院本就不予支持。如今即使有“兩補一通”,24條受害人依然苦于舉證無能。2017年3月1日以來,全國各地均有受害人因此繼續紛紛敗訴。
不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原則和舉證規則作出改變,24條催生的虛假債務、虛假訴訟問題和非法債務問題,便無法徹底根除。法律只能保護善意債權人,不能保護惡意或過錯債權人。構建夫妻共同債務規則,應當以家事代理作為理論基礎。破解24條困局,關鍵在于回歸《婚姻法》41條“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標準,考察舉債行為是否屬于“夫妻合意”,適時轉化舉證責任分配,嚴格限定家事代理行為。
認識誤區:沒有24條,夫妻就可以假離婚真逃債了嗎?
《婚姻法》解釋(二)第25條:當事人的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已經對夫妻財產分割問題作出處理的,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
《合同法》第74條: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十五、破解困局需要司法為民的擔當
24條施行13年來,引發的非議越演越烈。當務之急首推避免催生極端個案和極端事件,以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大局。
夫妻協議逃避債務和分別財產制債務等,在《婚姻法》第19條、《婚姻法》解釋(一)第18條、《婚姻法》解釋(二)第25條中均有規定。此外,《合同法》第74條也有規定。
玻璃瓶困境說:貌似光明一片,實際被困瓶中的勤勞小蜜蜂,也只能瞬間變成沒頭的蒼蠅,走投無路。24條規定的例外情形和舉證分配反常理化,兩種例外情形并不符合國情,救濟程序淪為紙面安慰。
岔道困境說:車到岔口繼續前行,往右可能碾死三人,往左可能碾死五人,殺三保五不是立法與司法應有選擇,明智選擇應是在岔道前及時踩下剎車。
破解24條困局需要法律智慧,更需要直面民生疾苦、堅持司法為民的擔當!
離婚大師第一代人工智能法律機器人上線了!
關注離婚大師,免費使用!
猜你需要……
離婚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