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新聞:勸煙致死案改判,勸阻醫生無責不需賠償。此前,醫生被老人家屬起訴要求40余萬元賠償,一審法院判決醫生補償1.5萬元;1月23日,二審法院駁回老人家屬訴訟請求,撤銷醫生補償1.5萬元的一審判決。
作為中國控制吸煙協會控煙公益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我批評過先前的一審判決,認為是一個錯誤的判決。我高度認同鄭州中院二審判決,專門寫篇短文點贊。
楊某勸阻段某某吸煙行為未超出必要限度,屬于正當勸阻行為,勸阻吸煙行為本身不會造成段某某死亡的結果,勸阻與死亡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不應承擔侵權責任。一審判決判令楊某分擔損失,讓正當行使勸阻吸煙權利的公民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不利于促進社會文明,不利于引導公眾共同創造良好的公共環境。
有人認為,楊某沒有上訴,老人家屬提起上訴,二審法院改判楊某無須承擔責任,違反了民事上訴禁止不利變更原則。我認為,這一批評是不成立的。
上訴不加刑是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的基本原則之一,民事訴訟法雖無類似規定,但民事訴訟法有關處分原則、上訴權、上訴審查范圍等相關規定表明,民事訴訟二審程序中實際已確立了禁止不利變更原則。即二審法院對上訴案件的審判原則上不能將上訴人置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既不能加重上訴人的民事責任,也不能減損上訴人既得的民事利益,其負擔不得因上訴而超過一審判決。但該原則有兩個例外:一是雙方上訴的重疊部分不受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限制;二是一審判決確有錯誤,違反了法律禁止性規定或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二審法院認為應加重上訴人的民事責任或減少其民事利益的,也不受禁止不利變更原則的限制。
具體到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323條明確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圍繞當事人的上訴請求進行審理。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理,但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除外。”
二審法院的判決,可以通過這一例外條款來以解釋。即,盡管楊某未上訴,但一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法院依法應予直接改判。鄭州市規定了市區各類公共交通工具、電梯間等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民有權制止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吸煙者吸煙。減少煙霧對環境和身體的侵害,保護公共環境,保障公民身體健康,屬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