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太多女星被稱為「女神」。
但如果只能選一個,你會選誰?
相信許多人心中會有一個不變的答案——
奧黛麗·赫本。
她的美,古典中散發著清新,精致中又透露著明媚。
她被人們稱為「誤落凡間的天使」。
28年前的昨天,也就是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結腸癌于瑞士洛桑病逝。
28年后,人們仍然不時去紀念,贊美她。
最近,就有一部關于赫本的高口碑紀錄片問世。
從這部紀錄片里,我們能夠看到關于赫本相對陌生的一面。
今天,魚叔就來和大家說說這部紀錄片——
《奧黛麗》
Audrey
從片名開始,本片就帶有一種陌生感。
出于習慣,我們總是傾向于用姓氏來稱呼外國人。
所以,說起「赫本」,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可是,單說一個「奧黛麗」,可能很多人短時間內反應不過來是在說誰。
這也是紀錄片的一個用意,讓人們看到赫本的另一面人生。
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單純地驚嘆于她那無與倫比的美麗。
在公眾視野中,她永遠是那個笑起來就能掃除一切陰霾的人間天使。1993年,赫本生前拍攝的電視紀錄片《世界花園和奧黛麗赫本》正式播出。以前看到這一幕,只覺得六十多歲的赫本依然氣質優雅,風范不減當年。而如今魚叔才明白,為什么當時她讀的是《安妮日記》。
二戰,這人類歷史最大的劫難橫亙在她本該幸福的童年之上,給其帶來了終身的陰影。偏偏,父親還是一名堅定的法西斯主義者,為了自己狂熱的信仰甚至不惜拋妻棄子。因為此時的家鄉,也被納粹德國那無情的戰爭機器碾壓過。在恐怖的排猶政策下,被傳出擁有猶太血統的赫本一家暴露在了懸崖邊緣。
食物極度匱乏,很多時候赫本都只能靠郁金香球根以及喝大量水來追求飽腹感。這也導致了她在這段時期嚴重營養不良,即便戰爭結束后也難以恢復過來。
但即便如此,在當時那么可怖的環境之中,赫本也始終沒有放棄掉自己的英雄夢想。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開始專業的學習,戰爭中也不曾落下。到了二戰中后期,赫本甚至可以通過自己的芭蕾舞表演,為荷蘭地下抵抗組織募集資金。
并利用自己孩童的身份,為反抗法西斯活動傳遞各種情報。即使危機四伏,飽受苦難,赫本還是無畏地選擇翩翩起舞。在最動蕩的年代里,年紀尚小的赫本表現出來的是不竭的生命力和對美好事物的渴求。二戰結束后,赫本如愿以償得到了在英國繼續深造芭蕾舞的機會。但看過諸如《黑天鵝》這類以芭蕾舞為主題的電影的讀者可能知道,這個行業的殘酷性遠超常人想象。
形體上的一丁點兒缺陷,就注定永遠成為不了首席舞者。
但是,雖然外表看起來無比柔弱,赫本其實遠比人們以為的堅強。
既然不適合芭蕾舞,那就試試其他能體現展現舞蹈天賦的領域。赫本先是進入了歌舞團,出演了一批成功的歌舞劇、音樂劇。緊接著開始「觸電」,從配角到主角,在歐洲出演了一些電影。
他正在為自己的新片找一位不同于美式美人,而是具有歐洲古典氣質的女演員。
赫本為《羅馬假日》試鏡的畫面,后來時常被大家翻出來欣賞。
后面的發展不必多說,憑借《羅馬假日》,赫本贏得了奧斯卡影后,迅速躍居一線。在演員的這條路上,她成功地闖出了名堂,越來越得心應手。她在《甜姐兒》中與舞王阿斯泰爾合作,毫無顧忌地跳著各種各樣滑稽的舞蹈。之后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又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蛤蟆鏡+黑色簡約長裙的經典搭配,讓多少女性爭相模仿。
由她所飾演的霍莉是個沉溺于上流社會的拜金女,一心想靠著自己精心的偽裝釣到「金龜婿」。這樣的角色,換做別的女演員,八成就是往怎么作怎么來。而赫本卻細膩呈現出了這個人物復雜的魅力,一點兒也不讓人生厭。「在鏡頭之外,她雙手顫抖,拼命抽煙,焦慮萬分,對人和善,又脆弱無助。但是一旦開始拍攝,當她進入鏡頭之后,奇跡就發生了。她神采飛揚,舉手投足之間露出專業素養,仿佛就是一個天生的演員。」和大多數大團圓的結局不同,這是一項終身未能實現的和解。
1964年,她花費了巨大精力找到了已經老去的父親。父親十分冷淡,連強顏歡笑都稱不上,那是一種沒有絲毫懺悔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成為大明星后,更是要時刻擔心自己能否保持住一直以來的美好形象。
她覺得自己不夠美,希望自己「不要那么高,腳能小一點,身材更好一點,鼻子也小一點,擁有金發」。她總認為,自己能在公眾面前保持自信,完全是因為精美的服裝加了分。甚至一度引以為傲的業務能力也受到了外界和自己的雙重質疑。她后來主演的歌舞片《窈窕淑女》,算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電影之一。
在當年的奧斯卡上一舉拿下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影帝在內的八項大獎。
(好萊塢史上比較著名的事件之一,實際上赫本認真做了聲樂練習,效果也絕對不差,但是制作公司仍一意孤行進行了替換。)
兩人由《羅馬假日》的男主格利高里·派克介紹而認識,一見鐘情,繼而結婚。
婚后卻由于赫本的名氣日益高漲,兩人的關系失去了平衡。這位年輕的醫生婚前熱情四溢,婚后卻風流成性,處處留情。在1981年,這段堅持了12年的婚姻仍以失敗告終。
一方面,她是容顏不老,笑容動人,受人愛戴的凡世天使。另一方面,她也是失去童年,夢想破碎,情感幻滅的缺愛人。就算經歷了這么多挫折,仍然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飄渺中去。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尚處巔峰中的她果斷地選擇了息影足足八年之久。出于對孩子的喜愛,她以無窮的熱情投入到了公益事業之中。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中都不懈地奮斗在世界上最貧困的地區。在二戰中逃過一劫的她,是最能和苦難中的人們感同身受的。
她曾前后輾轉20多個小時,前往處于戰亂中的埃塞俄比亞;
也曾悲傷地在索馬里,看著兒童的尸體被貨車一批批運走;而那最終于折磨中帶走她的結腸癌,也發病、惡化于常年的舟車勞頓之中。
當葉慈在1893年創作出那首膾炙人口的《當你老了》。
他無法預料到這首詩完美而貼切地形容了一百年后一位離世的女子。
惟獨一人曾愛你那朝圣者的心,愛你臉上歲月的留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