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
高6.6cm,口徑14.5cm,足徑6cm。
弧壁,圈足,底有藍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體極薄,屬于半脫胎,內外釉白如雪,瑩潤如玉。碗外壁一側繪雉雞牡丹花,另一側題墨彩詩句,色彩鮮艷雅逸,畫法精工絕倫。畫面中心是一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尋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絨光如絹,絢爛奪目。雉雞的頭頸是滕黃色,背部藍綠相間,腹腿鐵紅,尾羽赭褐色。周圍的山石花草以粉紅、藕荷、杏黃、淡黃、水綠等嬌嫩顏色相襯托,直如一幅工筆花鳥畫般美妙動人。又配五言行草書體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繡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麗”及“金成”、“旭映”。
琺瑯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瑯”,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燒造成功,雍正時得到極大發展,自乾隆以后衰落。雖然僅存七十余年,但將中國古代彩瓷發展到頂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絕倫,聞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斗彩云龍紋蓋罐
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徑5.7cm,足徑7.8cm。
罐小口,矮直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斜收,底內凹成圈足,帶蓋。蓋面微現弧度,直壁,面飾青花飛龍一條,壁繪斗彩朵云紋。器腹部飾青花三爪飛龍兩條,間以綠彩朵云,肩、脛處以黃、紅、綠彩分別繪覆仰蓮瓣紋,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罐造型模仿成化斗彩“天”字罐,規整端莊。所繪飛龍形象生動,動感強烈,色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綠彩為主,清逸秀雅,是雍正時期御窯廠在模仿成化斗彩基礎上的創新之作。
琺瑯彩梅花牡丹紋碗
清雍正,高6.9cm,口徑14.6cm,足徑6cm。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琺瑯彩描繪梅花兩株,枝干蒼老虬勁,設色嬌艷。樹下牡丹花朵怒放。一側墨彩題“百囀千聲隨意好,琪花瓊草逐時新”七言詩句。引首鈐閑章“先春”,末尾鈐閑章“壽古”、“香清”。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藍料彩楷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藍料彩雙方欄。
此碗圖案描繪細致入微,設色清雅,令人賞心悅目。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案記載,琺瑯彩瓷器的畫匠多出自供奉于內廷的如意館畫師,雍正朝有戴恒、鄒文玉、唐岱、賀金昆、宋三吉、焦國俞等。正是畫工的精湛技藝和非凡的藝術修養,方使琺瑯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藝術成就。
琺瑯彩松竹梅紋瓶
高16.9cm,口徑3.9cm,足徑4.9cm。
瓶直口,垂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內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琺瑯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松樹蒼勁,翠竹挺拔,梅花秀麗,綠葉襯托紅花,畫筆委婉細膩,此瓶不失為雍正時期官窯的絕美佳器。圖案上方墨書“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筆法自然流暢。在詩句的上、下方分別用胭脂彩畫成印章式款,分為“翔采”、“多古”、“香清”三組。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欖狀,又稱“橄欖瓶”,造型秀美,工藝精細,胎體輕薄,似半脫胎。釉質瑩潤無瑕疵,彩繪紋飾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這件器物是在江西景德鎮御窯中燒成瓷胎,解運入宮后,在宮中造辦處按照雍正皇帝批復的畫樣,由琺瑯彩畫師用琺瑯料繪畫,再入低溫爐中烘燒而成。此器不僅反映出制瓷技藝的精湛也表現了高超的繪畫技法。
如您希望了解更多中國古陶瓷學習鑒賞的相關知識,敬請登錄人民瓷壇(http://bbs1.people.com.cn/ci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