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家長都知道,0-3歲這個階段,對于孩子來說很重要。而安全感的建立,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孩子4個月~3歲是心理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嬰兒在4個月后就逐漸開始認識媽媽,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無法和媽媽真正分離。孩子在出生之后的3年里非常依賴成人的呵護。一旦和與最親密的媽媽分開就會感覺到恐慌,比如每天早上媽媽去上班他可能會哭得很厲害;而和媽媽一起出去玩,即便放開了媽媽的手,也會不時回頭找媽媽,看媽媽是否還在,只有看到媽媽,他才會覺得安全。
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有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經歷。“在女兒2歲6個月的時候,因為和老公同時要出差一段時間,就把女兒送回老家由爺爺奶奶照看。女兒到現在都不能聽到爺爺說把她帶回老家之類的話,她會說:‘我不會回老家的,那次爸爸媽媽把我放老家,他們自己走了!’每次聽她這么說,就感覺很心疼,僅僅這一次的經歷已經在她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不安的種子。”
你家孩子是否也說過同樣的話?你是對孩子的童言童語一笑而過還是感到心疼?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了。
還有很多父母真正意識到安全感的重要性是在孩子準備上幼兒園時。他們會發現,孩子在入園前會有一兩個月都無法克服分離焦慮,難以適應幼兒園的獨立生活。會哭鬧,不愿意去。這時才恍然大悟,孩子是不是有點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缺失的原因
1歲以前的母嬰分離。孩子在母親肚子里是一種共生狀態,當他出生后還是認為是共生狀態,這個世界是只屬于他自己的,所以此時母親的缺失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忽視感情需求或不滿足感情需求。有部分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哭的時候千萬不能哄,不能回應。其實1歲以下的寶寶很容易感到害怕,啼哭是很常有的事,尤其是晚上,他們會哭很長一段時間。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給予寶寶足夠的溫情,讓寶寶擁有安全感。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給予及時的回應,多抱抱寶寶。父母的懷抱對于親子關系的建立非常重要,如果嬰兒跟父母在一起感覺到安全,以后學習新事物時就不會感到害怕。
頻繁搬家或是更換看護人。當一個人已習慣舊有的生活模式時,再去換新的生活模式時,都會產生一種未知道的焦慮、不安全感。何況是小小的孩子?他們還沒習慣于現有生活就頻繁的更換環境,這會使得孩子沒有確定感、安全感。如果連照顧孩子的家長都在更換,那情況更為嚴重,現在有些家長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把孩子送去給爺爺奶奶照看,孩子可能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容易導致敏感多疑,無法對他人產生信任。
過早入托兒所或是幼兒園。過早的脫離父母,孩子不但沒有安全感,還更富有攻擊性,成年后容易產生“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現在各大城市的公辦幼兒園已全面取消小小班,規定3歲才能上幼兒園。
安全感對孩子的重要性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通過實驗發現,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系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更富有同情心,有一定的領導才能。
相對于那些建立了良好依戀關系的孩子,未能建立足夠安全感的寶寶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對環境適應力差,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一生中都將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系的能力。
這樣的論斷或許有些絕對,但試想,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哪里有足夠的力量去信任別人呢?當他連信任都不愿意去付出的時候,就更不用說能為對方負責任了。所以,安全感是一個人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
PS:大家有沒有駛過這種束縛的,之前上孕婦課的時候老師介紹的,我自己也是順產大概7天開始的,從167到120,現在寶寶三個多月了,我還在川著,我們這的大 夫說對身體修復比較好,之前我也是在各種網上搜搜,從幾十到幾千都有,那會我也是沒有注意,看到一個寶媽揮復那么好,壓根看不出來她是一歲寶寶的媽媽,我也心動了,沒想到才2 1 天笑國就那么明 先了。下圖有連接(V,信,號)
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那么我們要如何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呢?
更加敏感和細心的照顧。能夠理解寶寶各種不同類型的哭,當我們認為寶寶是在無理取鬧的哭的時候,其實很多情況下是我們并沒有真正理解寶寶哭背后的真正需求。
積極的態度。經常抱寶寶、撫摸寶寶,讓寶寶感受到我們肢體、態度、言語上的愛。尤其是寶寶哭鬧的時候,要迅速理解他的需求,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不過積極回應并不等于立刻滿足哦。比如孩子哭了,可以抱起嬰兒,把奶瓶搖晃給他看,或者用其他物品逗引,跟他說簡短的話語,如“寶貝餓了,該吃飯了,媽媽喂你”之類的話,然后再讓他喝奶喝水。
保證有比較固定的依戀對象。依戀關系的產生會經歷一個過程,而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成年人持續照顧寶寶是他獲得安全感的途徑。也就是說,媽媽總是會因為有事需要離開的,一個家庭里最好要有至少兩個人能同時擔當起母親角色。在確實需要突然替換時,寶寶能有心理上的順利過渡。
共同性。跟寶寶互動的過程中,寶寶和母親共同來做一件事情,比如帶著寶寶跟他說,看這是燈,寶寶快看這是桌子,快看,這是寶寶的衣服,真漂亮呀!這些其實就是共同性的行為表現,共同注意、共同看一件事情。
鼓勵和支持。要經常夸贊寶寶,當寶寶學會或者完成一件事了,要及時給予鼓勵的反應。比如寶寶學會舉手了,學會爬了,會說話了....要毫不吝嗇地去夸贊我們的寶寶,對他們說一句話,哇,寶寶,你真棒。讓寶寶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愛。
不要和寶寶開玩笑或是恐嚇他。經常聽到有家長對寶寶說,“你再不乖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甚至假裝走開躲起來;或是親戚朋友逗孩子,說“爸爸媽媽把你送給我了,不要你了哦!”這些話語和行為只會使孩子感到恐懼和不安。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