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查看抗癌衛士軟件了解更多癌癥治療護理飲食科普內容,還可與腫瘤病人家屬在線交流互動,參與病情討論,懂你的病友都在這!
內容僅供參考!
直腸是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全長約100厘米)的末端腸道,上連乙狀結腸,下通肛門,全長約15厘米。直腸癌便是生長在直腸組織上的惡性腫瘤,有80~90%發生在直腸下2/3處,距肛緣10厘米以內。是最常見而多發的腸道癌腫。絕大多數直腸癌常發生于中老年人,但30歲以下的青年人也有相當病例發現。大腸癌的發病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中約有2/3直腸癌。發病男性略多于女性。
一般直腸癌生長緩慢,轉移較晚。除了病變鄰近侵襲外,通過淋巴道轉移至腹股溝淋巴結,通過血液道擴散轉移至尿道、膀胱、前列腺或陰道、子宮以及骶骨、肝臟、肺臟、腎上腺、顱腦等處,預后嚴重。
直腸癌古方中醫屬于“腸蕈”、“腸中積聚”、“癥瘕”、“鎖肛痔”、“下痢”、“臟毒”等范圍。。《靈樞》謂:“腸覃何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晉代王叔和《脈經》謂:“腸癖不膿血,脈沉細流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其病因多為飲食不節,恣食肥甘、燥熱或不潔之物,導致脾不健運,濕熱蘊毒下迫大腸,熱傷腸絡,毒邪成癰而逐漸發生癌瘤。大腸癌中醫飲食調理原則為清腸解毒、補益脾腎。
直腸癌中醫病因
中醫屬于“腸蕈”、“腸中積聚”、“癥瘕”、“鎖肛痔”、“下痢”、“臟毒”等范圍。認為由于飲食不節、憂思抑郁、久瀉久痢或大便秘結,感受外邪、勞倦體虛、濕熱蘊結等因素使脾胃失損,運化失司,濕濁內生;老年人五臟虛寒,脾腎虛弱,正氣虛弱易受外邪,濕毒瘀搏結腸道,久成積塊而成。腸癌原因未明,可能與長期肛瘺、痢疾、濕疣、白斑、痔瘡、息肉以及血吸蟲、感染、飲食、環境等有關。
中醫認為直腸癌因情志抑郁,脾胃失和,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下注,浸淫腸道,腸道氣血運行失暢,日久蘊而成毒,肉腐血敗而見腹痛,便中夾有粘液,濕、毒、痰、瘀凝結成塊,腸道狹窄,出現排便困難,脾胃逐漸虛弱。如不及早才用中醫中藥治療,可發生多種轉移,出現惡病質。
直腸癌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密切關系:
(1)潰瘍性結腸炎:據觀察約有3~5%的慢性潰瘍結腸炎有惡變的可能。
(2)直腸息肉癥:據統計約有14~20%的多發性直腸息肉有惡變的可能。
(3)直腸血吸蟲病:據國內資料,有17%的直腸癌患者有直腸血吸蟲肉芽腫病史。
(4)高脂肪飲食:長期高脂肪和低纖維素的食物有增加直腸癌的危險。
(5)盆腔放射治療;有國外學者報道,子宮頸癌放射治療后,結腸直腸癌發病率比常人高4倍。
癥狀
本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主要臨床癥狀為排便習慣和性質的改變,如便秘或腹瀉、便血或粘液血便,以及大便變形變細、腹脹、腹痛等慢性腸梗阻癥狀;繼而出現消瘦、乏力、貧血。老年人合并腸梗阻的比例較中青年患者高。由于早期癥狀較微,常易與慢性結腸炎、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痢疾、痔瘡、貧血等病相混淆,應當引起高度警惕。由于癌腫的發展轉移,可以出現腹水、黃疸、惡液質等嚴重癥狀。
直腸癌的早期表現,臨床常見有如下征象:
(1)排便習慣改變:早期直腸癌多半有排便習慣的改變,這是常見的初發癥狀。50~70%的患者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最多見的為排便次數增多,或排便頻繁但無糞便排出的“假性腹瀉”。有時為大便秘結,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同時伴有肛內不適或肛門下墜感。
(2)大便帶血:約有1/3的直腸癌病人的首發癥狀就是大便中帶血液。其中80~90%的患者出現大便帶血,一般量不多,呈鮮紅,或稍暗紅,隨大便而下,或便后而下,或呈間歇性便血,也可有大量便血的,到時伴有粘濾。大便帶血輕者僅見大便潛血試驗陽性,重者可見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或純血便。
(3)大便變形:大便形狀可因直腸癌的病變類型不同而不同,可呈扁帶形、細桿形或凹槽形,凍狀或水樣。
(4)里急后重:直腸癌排便次數頻多,常伴有里急后重及排便不盡的感覺,或排便困難,同時糞便內有血液、粘液,惡臭特重。
(5)腹痛、肛痛:直腸癌的半數病人常有腸鳴、腹脹、腹痛,早期患者常見左下腹痛,呈間歇性隱痛,至晚期則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深,如癌腫位于距肛門3厘米以內的肛管,則可能表現為肛門痛。
本病除手術、化療、放療外,古方中醫調治亦有一定療效。
直腸癌古方中醫辯證分型:
1.濕熱蘊結
主證:腹部陣痛,便中夾血或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或有發熱、惡心、納呆、胸悶等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2.氣滯血瘀
主證:腹脹刺痛,瀉下膿血紫暗量多,里急后重,腹塊堅硬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細。
3.脾腎陽虛
主證:面色萎黃,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少氣無力,腹痛綿綿,喜按喜溫,五更泄瀉,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4.肝腎陰虛
主證: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酸腿軟,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喝咽干、大便秘結,遺精帶下,舌質紅,少苔,脈弦細。
5.氣血兩虛
主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唇甲不華,脫肛下墜,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中醫治療
直腸癌古方中醫辨證施治:
直腸癌在初期階段多呈濕熱蘊結,繼則出現氣滯血瘀,故早期正氣尚存時應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化瘀解毒為主。病至后期,可出現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氣血虧虛的表現,因此應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以溫補脾腎,滋養肝腎,補益氣血為基本法則。
1.濕熱蘊結
主證:腹部陣痛,便中夾血或里急后重,肛門灼熱,或有發熱、惡心、納呆、胸悶等癥,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2.氣滯血瘀
主證:腹脹刺痛,瀉下膿血紫暗量多,里急后重,腹塊堅硬不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細。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解毒。
3.脾腎陽虛
主證:面色萎黃,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少氣無力,腹痛綿綿,喜按喜溫,五更泄瀉,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
4.肝腎陰虛
主證:形體消瘦,頭暈耳鳴,腰酸腿軟,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喝咽干、大便秘結,遺精帶下,舌質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滋腎養肝。
5.氣血兩虛
主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唇甲不華,脫肛下墜,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預防
對付直腸癌,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患于未然,預防為主。
而平時注意以下各項,可能有所裨益:
(1)改進食物結構:多吃低脂肪和高纖維素的食物,如瘦肉、粗糧、新鮮蔬菜水果等。
(2)保持大便通暢:每天或隔天大便一次,盡量縮短大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減少糞毒的吸收。
(3)積極治療腸疾:特別是直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應及時治愈。
(4)積極防治與徹底消滅血吸蟲病,及時治愈直腸血吸蟲肉芽腫。
(5)提高臨床警惕:凡有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性狀改變,特別是便血時應及時就醫,作肛門直腸指襝。
禁忌
直腸癌古方禁忌:
忌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吃不潔食物。予病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之易消化食物。進行飲食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