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海昏侯墓漆器銘文及相關問題探討

2019-02-06 17:59

作者:聶菲 (湖南省博物館)

摘要: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近年來重大的考古發現,墓中出土了約3000件漆木竹器,其中大量漆器殘片上有“昌邑七年”“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等文字。從海昏侯墓所出漆器銘文看,主要分別為“物勒工名”、生產(收儲)機構、制作工藝、成本價值、物主及其他等記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時期諸侯王國官營漆器生產與管理的情況。故此,本文僅就所見部分漆器銘文及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西漢諸侯王國;官營漆器;生產;管理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近年來重大的考古發現。依據墓中出土的印章等物得知,墓主為原昌邑王、后迎立為帝、再降為庶民、又升為海昏侯的劉賀。清理遺物1萬余件,其中漆木竹器約3000件,日常生活用具有耳杯610件(圖一)、盤101件(圖二)、奩24件(圖三)、笥15件、金鑲玉樽1件、盒、幾案、托盤、床榻、儀仗架、圍棋盤等,樂器還有編鐘架、琴、瑟3件、排簫、伎樂俑等,另有彩車、模型樂車及繪制孔子與其弟子畫像和記載他們生平的衣鏡。大量漆器殘片上有“昌邑七年”“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等文字①。故此,本文僅就所見部分銘文及相關問題作討論,以求正于同仁。

圖一 漆耳杯

圖二 漆盤

圖三 漆奩

引言

沿著古老的物勒工名傳統,昌邑王府制作的部分漆器亦隸書銘記。從目前江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海昏侯墓漆器殘片銘文內容看,有幾件較完整,釋文如下:

1 、漆盾殘片銘文(圖四,1、2、3):私府丹畫盾一□(合),用漆二升七龠,□(四)筋,丹、臾醜布、財用、工牢,并直五百五十三,昌邑九年造,廿。

圖四 漆盾殘片銘文

2 、漆木笥殘片銘文(M1︰46-⑧-44)(圖五):私府木笥一合,用漆一斗一升六龠,丹、臾醜布、財用、工牢,并直九百六十一,昌邑九年造,卅合。

圖五 漆木笥殘片銘文

3 、漆木笥殘片銘文(圖六):私府木笥一合,用漆一斗一升六龠,丹、臾醜布、財用、工牢,并直九百六十一,昌邑九年造,卅合。

圖六 漆木笥殘片銘文

4 、漆木笥殘片銘文 (圖七):私府丹木笥一□(合),用漆一斗二升七龠,丹、猶醜布、財物、工牢,并直六百九十一,昌邑十一年造作,廿合。

圖七 漆木笥殘片銘文

5 、漆瑟(M1︰379)(圖八):漆瑟 3 件。 頂部朱書題記“第一,廿五弦瑟,禁長二尺八寸,高七寸,昌邑七年六月甲子,禮樂長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

圖八 漆瑟

從以上海昏侯墓出土漆器銘文看 (圖九),分別為“物勒工名”、生產(收儲)機構、制作工藝、成本價值、物主及其他等記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時期諸侯王國官營漆器生產與管理的情況。

圖九 海昏侯墓出土漆器銘文摹本與釋讀

(采自恩子健:《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瑟禁”歷日年代考》,《中國文物報》2017年2月24日第006版)

一、物主紀年、物勒工名、生產(收儲)機構及其他標記

“昌邑七年六月甲子”“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采用昌邑王自己的紀年和更細的干支紀年,表明這些漆器是昌邑王府官營手工業制造的產品。西漢早期,由于地方諸侯王國的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漆器生產同樣有專門管理系統和制度。據《漢書·食貨志》載,諸侯王國漆器業的“租稅之入”、“皆各為私奉養”,即為國君私有。出土漆器銘文和簡帛文字表明,各諸侯王不但有自己的漆器生產部門,而且與蜀郡、廣漢郡工官生產的“乘輿”漆器和漢都城考工、供工生產的御用紀年漆器一樣,各諸侯王國生產的漆器也有自己的紀年,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及生產漆器的管理工官。如馬王堆漢墓漆器朱書“轪侯家”銘文,長沙楊家灣M401漆盤朱書“楊主家盤”,長沙王后墓漆盤朱書“楊主家盤”,“今長沙王后家盤”銘文②,長沙望城谷山被盜漢墓漆器刻畫“王后家官”銘文③等,均標明了“物主官爵”④。值得討論的是海昏侯劉賀與其父劉髆均曾為昌邑王,二人享國皆超過七年,據學者考證“昌邑七年”唯有元鳳元年(公元前80)六月有甲子日,此時昌邑哀王劉髆早已作古,當為劉賀即位的第七年,此器為劉賀自作用器,⑤以此類推寫有“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樣器物,也應是劉賀昌邑王府官營手工業制造的漆器,是從山東昌邑王府帶到江西南昌來的器具。

“私府”應為生產和制造地收儲機構,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私府”為掌皇生太子家的詹事官職的屬官,掌管皇后起居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一切私事。《后漢書·百官志四》:“中宮私府令一人,六百石”。西漢時期不僅漢中央百官中有私府,而且諸侯王國亦有私府⑥。《漢書·路溫舒傳》:“上善其言,遷廣陽私府長。”顏師古注:“藏錢之府,天子曰少府,諸侯曰私府。”廣西貴縣羅泊灣M1漆盤底部烙印“私府”戳記,有學者認為可能為諸侯王私府所掌之器⑦。海昏侯“私府”銘文,表明這些漆器是為昌邑王府私府所掌之器,即私府生產(收儲)的漆器。漆瑟銘文“禮樂長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漆盾、漆木笥銘文“工牢”,表明了昌邑王府官營手工業生產與管理情況,帶有“物勒工名”的性質。有學者認為銘文寫明此瑟由“禮樂長”“令史”“瑟工”三級監督和制造⑧,據《后漢書·百官志》載,“禮樂長”是諸侯王國的掌管樂人,秩比四百石,此為昌邑王劉賀家里掌管禮樂的官員,名叫乃始。“令史”為工官令,這里可能指“私府令”,名叫福。“瑟工臣成、臣定造”為制造漆瑟的兩名工匠,其他漆器銘文“工牢”,也應是漆工之名。漢代器物銘文對于工匠署名,采取簡約辦法,僅稱工某而已。漢代制造漆器擁有多種技術工匠,如《蜀都賦》言“雕鏤釦器,百伎千工”⑨,湖南永州鷂子嶺M2漆盤銘文 “建平五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畫纻黃釦旋,徑九寸。工福、上工恩、銅扣黃涂工偉、畫工武、工忠、清工立、造工章造。護工卒史顯、守長竟、丞尚、掾宗、令史夢主。”⑩說明漢代漆器制漆工藝有素工、髹工、上工、銅耳黃涂工、畫工、工、清工、造工等工種。海昏侯漆器銘文“物勒工名”,主要按官秩高低、尊卑先后列出,其職能及隸屬關系與其他漆器銘文所列工官情況大致相同,但沒有蜀郡、廣漢郡工官漆器銘文復雜。“禁長二尺八寸,高十寸”是漆瑟的具體尺寸,說明制作這件漆瑟是事先設計好,并嚴格按規定尺寸制作。 “卅合”、“廿合”、“廿”字樣,應為“私府”所掌之器套數的計數標記,為一次批量。漆瑟“第一”或是同一套漆器的計數標號,說明這批漆瑟制作了不止一件。西漢時期常出現帶有物主計數標記漆器,如湖南沅陵虎溪山M1出土的多數漆杯底部有刻劃文字,如“沅五十三”、“沅廿六”等,為沅陵侯家漆器的計數標記。“昌邑七年”“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的紀年銘文表明,這些漆器是由設在昌邑王府內的官營作坊(私府)生產的,漆器上有關于生產年份的銘文,可見官營作坊的漆器生產是連年不斷地持續進行的。透露出“私府”對漆器制作的管理狀況,從中也可窺見昌邑王管轄的工官漆器生產管理之嚴格。

二、制作工藝標記

1 、“布”字麻布胎漆器

海昏侯墓所出漆盾、漆木笥有自稱“布”的銘文,這應是麻布胎漆器標記,俗稱“夾纻胎”。它是漆工藝中的一種制胎方法,《說文·糸部》:“纻,檾屬。細者為絟,粗者為纻。”段玉裁改為:“細者為絟,布白而細曰纻。”這是一種草本苘麻屬植物,莖皮可用來制麻繩、麻袋。這個時期漆器制作總的趨勢由厚胎向薄胎發展,漆器胎質變薄后,雖輕巧但易開裂,為了耐用,人們常在薄胎上和皮革胎上蘸漆液,貼上層層麻布,再刮灰、打磨、髹飾,使之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夾纻胎漆器,其胎質輕巧耐用,它的出現無疑是漆工藝史上一次技術革命。從考古資料得知,最早夾纻胎漆器出現在戰國中期高等級楚墓中,西漢早期如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少量夾纻胎漆器,西漢中期以后夾纻胎漆器開始流行?。其實,西漢時期沒有“夾纻”這一稱謂,至東漢漆器銘文中始有“俠纻”名稱?。從出土的眾多漢簡和漆器銘文中得知,“以麻布為胎的漆器,漢代有專門的稱呼”?,其自稱為“布”“緒”“褚”“布繒”等。在文獻中也有記載,《詩·衛風·氓》:“抱布貿絲”;《孟子》:“女有余布”;《儀禮·既夕禮》“商祝免袒, 執功布入”其中“布”指麻布,為麻、苧、葛等織物通稱。西漢墓所出自稱“布”的應為麻布胎漆器。自稱“布”的麻布胎漆器,如馬王堆M1簡181“漆布小卮一”,可與出土的一件麻布胎漆卮對應,其麻布紋路可辨?。馬王堆M1竹簡181:“漆布小卮一”,與出土實物對照,有一件麻布胎漆卮。漆下麻布紋路可辨,制作輕巧。馬王堆M3簡246“髹布小卮二,容二升,有蓋”,可對應二件髹漆錐畫夾纻胎小卮?。馬王堆M3竹簡246:“髹布小卮二,容二升,有蓋”,對照3號墓出土了2件髹漆錐畫的夾纻胎小卮。安徽阜陽西漢汝陰侯墓所出麻布胎銀釦漆盤銘文為 “女陰侯布平盤徑尺三寸七年吏諱工速造”?,可見馬王堆M1竹簡232:“布檢(奩)五菜攵一合”。但出土漆器中未見此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初年汝陰侯墓,出土一件麻布胎銀扣漆平盤,上有銘文:“女陰侯布平盤徑尺三寸七年吏諱工速造”。一麻布胎方漆奩自銘“布方脯檢容四升”。另麻布胎漆奩銘文“布檢(奩)容二斗六升”。“漢初麻布胎漆器多以'布’稱”?。

海昏侯漆盾、漆木笥銘文在“布”字前有“臾醜”、“猶醜”文字,有學者認為這很可能為布的專名?。醜,《說文》:“可惡也。”又貌惡也,如《前漢·五行志》或形貌丑惡,亦是也。《史記·項羽本紀》以惡食食項王使者。謂粗飯也。臾,甲古代文“”,《說文》:“草器也。古象形。”臾還為古弓名,《考工記·弓人》:“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臾醜”可能指一種草本植物,“臾醜布”可能為纖維較粗的粗麻布。猶,《說文》:“玃屬。從犬酋聲”。注:“玃屬。釋獸曰。猶如麂。善登木。”湖北包山M2人物故事紋漆奩使用了皮革夾纻胎,其“夾纻胎是在麻紗兩面貼以皮革,以生漆粘接。其麻紗每平方厘米經緯密度為7×線徑0.07厘米。”?與遣冊對應264簡記有“二”記錄相對應。,即囩,《正字通·口部》:“囩,回旋貌。”回,《說文》:“回,轉也。從口,中象回轉之形。”故囩有圓形、旋轉之意。,即革,為象形字。《說文》曰:“革,獸皮治去其毛。”所以報告稱:“'二革囩’即二件皮革質的可以旋轉的器物。二號墓出土的二件夾纻皮革胎漆奩 2:414、2:432,均由器身與器蓋套合而成,兩者可以互為旋轉,應是遣策所謂之革囩。”?王紅星先生還對革制的夾纻胎漆器制作工藝做了詳盡解釋:“夾纻胎即脫胎,其制胎方法較復雜。先按器物形狀裁剪去毛皮革,再將皮革毛面朝外包于模具之上,其上貼以線徑0.07厘米、每平方厘米經緯密度7×8根的麻紗,蘸漆液于其上,陰干后再蘸以漆液,另貼一塊毛面朝里的皮革,接縫處用細漆灰填平找齊,待其完全干透時,用銼石磨平接口,脫去模具。由子母口漆奩(2:432)器身上薄下厚的特征,知其身下部所貼麻布層數較上部層數多;由麻紗經緯孔間有漆無灰,知其作胎時并沒有刮漆灰;再由麻胎內外均有皮革腐爛痕跡觀察,知其為內外兩層皮革”。此外,楚簡“革囩”記述者還見望山M2簡110有 “二革囩”?,長沙五里牌M406簡3有“革囩一有”?。即囩,信陽2號墓201號簡有“二方監(鑑)”和“二囩監(鑑)”,其“囩”字字形與其相同。“囩”當讀“圓”,“云”、“員”聲通(異體作“妘”),疑“囩”、“圓”本為一字。 《說文·口部》:“囘也。”段注:“象云回轉形。沄字下曰轉流也。凡從云之字皆有回轉之義”。《正字通·口部》:“囩,回旋貌。”回,《說文》:“回,轉也。從口,中象回轉之形。”段注:“外為大口,內為小口,皆回轉之形也,如天體在外左旋,日月五星在內右旋是也。”《詩·大雅·云漢》:“倬彼云漢,昭回于天。 ”毛傳:“回,轉也。 ”鄭玄箋:“精光轉運于天。”故囩有圓形、旋轉之意。所以說“猶醜布”可以是一種革制的較粗的夾纻胎。據文獻記載,馬王堆三座漢墓屬西漢早期的墓葬。所以,傅舉有先生認為:“漢初麻布胎漆器多以'布’稱。”戰國秦漢時期,山東是麻布胎漆器產地之一,《鹽鐵論·本議》載:“隴、蜀之丹沙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器,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絺纻,養生送終之具也。”?兗州為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漢代“開地斥境”擴大疆域,武帝時期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其治所設在濮陽,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菏澤巨野昌邑)。當時麻布胎漆器工序復雜,技藝精湛,屬于少數高等級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海昏侯漆盾銘文“四筋”可能指盾的四邊,疑似“革盾”?,《淮南子·兵略訓》:“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勢,則貫兕甲而徑于革盾矣。”?,疑為革制的夾纻胎。《說文·糸部》:“緒,絲端也。纻或從緒省。”《說文句讀》:“纻亦通作緒。”則緒即纻。自銘“緒”漆器亦夾纻胎漆器,如湖北云夢大墳頭1號西漢墓出土的木牘中記有“緒桮廿”,經對照,即同出土物中的麻布胎漆耳杯20件。長沙楊家山西漢墓出土的麻布胎漆盤,有銘文“楊子贛緒飯盤”。 “財”通“裁”,裁成,裁制。 《周易·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陸德明釋:“財,荀作裁”?。《爾雅·釋言疏》裁、財音義同。《前漢·郊祀志》作自裁。財、財用、財物應指夾纻胎的制作,與“丹臾醜布”、“丹猶醜布財物”一起可能為“工牢”的定語,實際上為漆器銘文中常見的“丹工”加上“制布胎工”,屬于多種工種的結合,類似于“銅耳黃涂工”。

2 、“緒”字麻布胎漆器

海昏墓還出土銀釦黑漆碗,隸書 “緒銀十枝”銘文?,《說文·糸部》:“緒,絲端也。 纻或從緒省。 ”《說文句讀》:“纻亦通作緒。 ”則緒即纻。 ? 自銘“緒”漆器就是夾纻胎漆器,如湖北云夢大墳頭M1木牘中記有“緒桮廿”,經對照,即同出土物中的麻布胎漆耳杯20件。 《說文·金部》:“釦,金飾器口。 ”《后漢書·鄧皇后紀》:“其蜀漢釦器九帶佩刀,并不復調。”原注:“釦音口,以金銀緣器也”。《監鐵論·散不足》:“今富者銀釦黃耳。”所謂“銀口黃耳”,是指嵌有涂金的銅耳和白銀口沿的漆耳杯。黃金釦器是所有釦器中最高的等級,漢代規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白銀釦器的地位僅次于黃金釦器,漢代規定,皇后、太子可使用白銀釦器。銀釦加夾纻胎工藝屬于更加高檔的漆器。海昏侯內棺頭部位置發現了多個漆箱,漆箱中發現了精美漆笥。其一件(M1︰727)長方形,盝頂,夾纻胎,器座、器身、器蓋均等距離銀邊,正、背及兩側嵌四個銅環。通體貼飾金片,題材有仙山、羽人、仙鶴、流云等圖案(圖一〇)?。鑲銀邊、貼金飾、嵌寶石等裝飾的“緒胎”漆器,彰顯了劉賀身份高貴。

3 、“”字銘文

圖一〇 漆笥

海昏侯漆器銘文中多次出現“”字,此為漢代簡帛、漆器上常見的銘文。這個字是秦漢以后失傳的字之一,從出土簡帛、漆器銘文看這個字字形較復雜,至少有

等不同的字形?,其隸定和釋讀了

、“汨”、“羽”、“”、“雕”、“浣”、“彤”等不同字體,從而出現多種隸定和考釋的爭鳴局面。?筆者研究綜述表明,自從20世紀初在朝鮮樂浪漢墓發現“”字漆器銘文以來,見諸漢代漆器銘文和遣策見諸公開報道的有數十處之多,對于此字的研究已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初期至40年代,有“髹涂朱漆”說、“干燥漆膜”說、“雕工”說、錄為“”字;20世紀 50 年代,有“雕工”說、“羽觴”說、錄為“汨”、“”;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馬王堆漢墓遣策等一批漢簡、秦簡的相繼發現,如馬王堆M1簡192“幸食杯五十”、簡 193“幸食杯一百”等,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更加廣泛關注,出現眾多的“打磨拋光”說、“髹涂朱漆”說,“漆膜干燥”說、“罩漆工藝”說,“錐畫工藝”說等。有關“”字銘文的考訂,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究其因,其一,這個字不單是字形與字義問題,還涉及漢代的制漆工藝;其二,西漢正處于劇烈的隸變階段,故其字形顯示出復雜紛亂的變化,?導致了此字隸定眾說紛紜。

從秦漢墓遣策所見漆器定名規律分析諸家之說,以多數簡帛學家隸定此字為“丹”、“彤”、“”字說較為合理。目前更多人贊成秦漢間以“”指稱丹漆,讀成“彤”更合適,主張“髹涂朱漆”說?。如陸錫興先生認為此字是失傳的涂丹詞的本字。“工”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它是專門負責丹的加工、調和和涂飾等工作,至少包括這三大塊任務。這個“”還是“丹”字,不過是漆器工藝中“丹”的專用字,羅泊灣漢墓遣冊中“丹盾”之“丹”就是“”字。?陸先生近來又拿出更有力證據,2010年安徽壽縣發現一件東漢元和二年(85年)的“蜀郡西工造”涂金銀銅粉銚,圈足刻銘“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乘輿黃白涂洀,中銅五升粉銚。鑄工陵、涂工歆、文工順、洀工來、造工世、護工掾敦、長廷、丞盱、掾嗣、令史況主。”它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唯一“粉銚”自銘器,粉銚是漢魏時期煉丹時燒制胡粉的專用器皿。他認為粉銚銘文誤釋的 “涂”、“洀”,實為“丹”、“”。丹砂的主要成分是水銀;“”本義是涂丹,此銅粉銚之“”即“黃白涂丹”,以丹砂為媒介的鎏金鎏銀工藝,為貴族墓中貴重之器。粉銚的銘文同時證實,漢代漆器上“”不能釋作它字,所謂“”和“工”只能是涂丹?。其實丹也叫丹砂。《書·貢禹》:“礰砥砮丹。 ”孔穎達疏:“丹,丹砂也。 ”“丹”甲骨文、金文象形字為,其外面框框井形,里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表示那里有丹砂。“戰國秦漢以來,這種規整的字形用的較少,出土文獻中僅見與羅泊灣一號漢墓遣冊,字體為秦篆,'丹’字作'’”?。朱砂是硫化汞性質的天然礦物質,研磨成細粉可作顏料與漆液調制髹涂。文獻中有關于“丹漆”的記載,如《鹽鐵論?散不足》曰:“今富者黼繡惟幄,涂屏錯跗。中者錦綈高張,采畫丹漆。”陸先生認為涂丹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的禮制,先秦時只有天子諸侯宮殿才能涂丹,涂丹的兵器規格也很高,盾也稱干,涂丹之干為天子之禮器。曾侯乙墓遣冊中王車所用“畫盾”,恐為諸侯之器。《詩經·邶風·簡兮》“方將萬舞”,“萬舞”是一種模擬作戰的舞蹈,常用盾、戚、戈為舞器。如為朱干規格更高。《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至西漢時期涂丹仍是高等級的待遇。《西京雜記》:“趙飛燕女帝,居昭陽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漢代的制度只有天子諸侯宮殿才能涂丹。西漢沿繼先秦的禮制,朱干均出土于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墓中。如羅泊灣M1為高等級武官,遣冊有“丹畫盾各一,繒囊。”此丹盾,可能也是賞賜的禮器?。海昏侯墓漆盾銘文“丹畫盾”,表明劉賀身份特殊,地位顯赫。漆盾位墓主槨室西側,在盾牌北邊有戟和戈等長兵器,這里應是墓室的武庫(圖一一,1、2)。

圖一一 漆笥

4 、“”字銘文

“”,即字省體?。常見于漢代簡帛、漆器銘文,古籍多作髤、髹。《史記·貨殖列傳》:“木器髤(髹)者千枚。 ”《說文·桼部》:“,桼也,從桼髟聲。 ”“桼,木汁,可以髹物。 ”? 《漢書·外戚傳下》:“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顏注:“以漆漆物謂之髤……髤字或作,音意亦與髤同。”?髹應是動詞。而有學者認為 “”“”同字,與后起“髹”字不同,髹漆之漆字異體,失傳古字。因為在古語中常見名詞作動詞用,故漆有時可以表示油漆的動作?。“”字,才是大漆的漆字。“畫”其含義目前認識大致統一,均認為是繪紋飾。這從銘文與實物對照中也可得到證明。如馬王堆 M1、M2 簡多次提到“畫”,簡 1-165“畫木鼎七皆有蓋盛羹”,簡1-169“畫壺二皆有蓋盛米酒”,簡1-172“畫枋(鈁)二有蓋盛白酒”。所出“丹畫盾”銘文,說明此盾是用加朱砂紅漆髹涂并畫紋飾,此丹畫盾上繪有“仙人圖”,即“畫盾”(圖一二)。又因采用鮮亮朱色,故稱“丹畫盾”。為名詞。

圖一二 漆盾所繪仙人圖

海昏侯墓還出土了“丹木笥”銘文。“笥”為長方形套盒。《說文解字·竹部》:“笥,飯及衣之器也。從竹,司聲。”?出土的眾多文字材料也表明了“笥”的名稱和用途。馬王堆Ml出土了48個竹笥,內盛衣物、食品、中草藥、明器等,簽牌文字有“牛脯笥”、“金二千一笥”、“衣笥”,“繒笥”等。海昏侯墓所出自銘為“笥”的器具,采用了朱色髹飾。

三、成本價值標記

值得一提的是,海昏侯墓所出漆器銘文有些標出了“精確到一文錢的零頭”?的成本價,有學者認為制造這些漆器的定價應是出廠成本價,因為有兩件漆木笥標價相同,“并直九百六十一”,昌邑九年造,顯然是批量生產,平均計價。從兩器的書寫風格觀察,也應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說明某漆工負責完成了這次批量生產?。 “并直”應包括“漆絲絺纻” ?“雕鏤釦器”?等制造漆器主要原料費,以及工匠報酬等綜合開銷成本,以銅錢計算(表一)。

表一 海昏侯漆器價格表

其一,生漆價格與供給。《史記·貨殖傳》敘通都大邑產品“木器髹者千枚”,又云:“漆千斗”,可見漢代漆價以斗計。《九章算術》(第二粟米)中有一道關于漆價例題,“今有出錢五千七百八十五,買漆一斛六斗七升、太半升。欲斗率之,問斗幾何。答曰:一斗,三百四十五錢、五百三分錢之一十五。”?《漢書·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 所以量多少也。 本起于黃鐘之龠,……合龠為合(gě),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又“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籥”同“龠”。又據馬王堆M1出土內有酒類沉渣的漆鍾,底書“石”字,應為漢制120斤,相當今天13.5千克,實測其容量為19.5升?。漢制一斗約合今兩千毫升。《九章算術》中“漆一斗價三百四十五”的價格,如果以此為計算標準,海昏侯墓1件漆盾、2件漆木笥分別93錢、400錢、438錢,共制作了70件,用漆約65.6斗,約22632錢。以此類推,海昏侯墓出土漆器3000件,“計有漆耳杯610余件,漆盤101件,漆奩24件,漆笥15件,金鑲玉漆樽1件,漆瑟3件”?等,需用漆約2811斗,逾百萬錢。可見昌邑王府用漆量之大,這與當時生漆生產規模相關。“我國古代生漆的主要產地,春秋以前大約沿秦嶺、渭河流域向東到黃河中下游,即分布在今陜西、河南、湖北、山東的一條線上。”[51]至秦漢時期,漆樹種植的地區和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以“千畝”計大型漆園。湖南里耶古城古井出土秦簡公文中有遷陵縣種植漆樹記錄,1554封檢:貳春鄉負責漆樹的種植和漆的生產官郵件標簽:“漆園”簡釋文(16-1105):受孱陵(漆)園;遷陵庫工用漆簿籍簡釋文(9-1138):卅七年遷陵庫工用計受其貳春鄉。桼(漆)三升·(飲)水十一升干重八[52]。湖南湘西里耶與湖北漆源之鄉恩施毗鄰。簡文記載了當時漆園及用漆簿籍,說明了秦代府對制漆手工業的有效管理和漆樹種植的重視。至漢代,據《史記·貨殖列傳》載,“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陳、夏千畝漆”。東漢張衡《南都賦》列舉了南陽一帶的物產,其中就有“桑、漆、麻、苧”。這些記載所提到的陳、夏、兗、豫以及泛指的山東地區,都屬于兩漢時期的傳統生漆產區,即昌邑王封邑所在地區。這些區域生漆生產規模擴大,生漆產量不斷增長,也為昌邑王府漆器制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漆原料。

其二,海昏侯的經濟實力。關于漢代官員月俸,有學者認為秦代“月食”和漢代“月錢”來源于先秦時對于小吏的報酬形式,向百官發放月俸、并以祿秩確定官僚等級,意味著其時君主開始以吏的形象得新為百官定性定位[53]。對于漢代官俸的發放方式,有學者認為“整個漢代官吏的月俸均是半錢半谷”[54]。對于西漢官員俸額的考證,主要依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及顏師古注,以及《居延新簡》等一批新考古材料。以馬王堆M2主人轪侯利蒼俸額為例,據《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轪侯因輔相唯一異姓王吳氏忠于漢王朝有功而封侯并食封七百戶的。又據《史記》和《漢書》的《貨殖傳》都說封戶出的租稅是二百錢[55]。轪侯每年的收入就是14萬錢[56]。利蒼是以長沙國丞相的官位而封侯。據《史記·汲黯傳》集解引如淳說,西漢初年,諸侯王相在郡守上,秩真二千石。律(漢代律令)載:真二千石,俸月二萬。二千石,月萬六千(《史記·外戚世家·褚少孫補》索隱引如淳注同是此說)。可見,轪侯每月俸錢二萬,一年則為24萬[57]。二加起共計38萬。昌邑王九年一次造了三十笥,約28830錢,轪侯府一年不吃不喝可制這樣漆木笥395件。二千石郡守,月俸二萬,如果制造漆木笥三十個,就要花去一個郡守一個半月的俸錢[58],漢簡中有關小縣縣丞月俸的記載,《居延漢簡》中有:“右塞尉一人秩二百石,已得七月盡九月積三月俸用錢六千”(28215)[59]。秩二百石為 “半民半官”,其月俸大都為二千錢,只能制作這樣木笥二件。

也有學者認為兩漢官員的俸祿等級差額較大,高級官吏的俸給高,下級官吏俸給低,且往往以減俸來解決財政困難[60]。海昏侯俸祿明顯屬于高等級的,故他埋藏器物超過一般列侯,出土了眾多上乘漆木器。劉賀乃漢武帝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他幼年繼嗣昌邑王位,在位13年后迎立為帝,因“行淫亂”被廢,國除。“廢賀歸故國,賜湯沐邑二千戶,故王家財物皆與賀”(《漢書·武五子傳·昌邑王劉髆》),或“廢歸故國,予邑三千戶” (《漢書·諸侯王表》)[61]。 得“賜湯沐邑二千戶”或說“予邑三千戶”,都說明被廢后的劉賀在原昌邑國有較豐足的財產,而諸多物品在他封海昏侯后又被帶至海昏侯國[62],這就應是劉賀墓出土大量漆器帶有“昌邑”銘文的重要原因。昌邑地處黃河故道,當時是十分繁榮、富庶之地,昌邑王的封國人口戶數以萬計,父子兩代經營了34年,這給他積累了巨量財富。后劉賀由“故王”身份得到“列侯”地位,其實際經濟利益由“湯沐邑二千戶”(或說“三千戶”)增至“食邑四千戶”[63]。后因過失降為一千戶,但不久“薨”。“秦漢之制,列侯封君食租稅,歲率戶二百。”[64]諸侯“食租稅”,就是食地稅,諸侯在封地具有征收地稅的全部權利[65]。海昏侯食邑4000戶,是庶民兩千戶的一倍,一個中等列侯待遇[66],從經濟收入方面證實了宣帝所謂“于賀甚厚”之說。豐厚的經濟收入為海昏侯劉賀的生前奢侈享樂和死后厚葬、以及埋葬眾多精美漆器等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結語

正如劉慶柱先生所言戰國秦漢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時期,漆器是這個時代從物質到精神發生全面變化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反映在社會物質生活中 (尤其是上層社會物質生活中),那時的漆器已經繼三代青銅器之后 (尤其是西漢時代),成為當時社會崇尚的“物質文化”的“代表”[67]。其工序之繁復,價格之昂貴,一個漆杯需用 “百人之力”,一件屏風需要“萬人之功”(《鹽鐵論·散不足》),只有富貴之家才能享用。在西漢早期,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各諸侯王國都有各自管轄的官營漆器生產與管理機構,海昏侯墓所出精美漆器以及銘文見證了西漢漆器制造的輝煌歷史。

注釋:

①江西省文物考古所等:《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

③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12·29”古墓葬被盜案移交文物報告》,《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六輯),岳麓書社,2010年。

④洪石:《戰國秦漢漆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⑤恩子健:《西漢海昏侯劉賀墓 “瑟禁”歷日年代考》,《中國文物報》,2017年2月24日。作者查張培瑜先生《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表,可知“昌邑七年”四種可能年份的六月朔日干支,通過歷朔表可以看出,所有可能為昌邑七年的年份中,唯有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六月有甲子日,此時昌邑哀王劉髆早已作古,故瑟禁上漆書 “昌邑七年六月甲子”所指昌邑七年,當為劉賀即位的第七年,此器為劉賀自作用器。

⑥(漢)班固:《漢書·路且舒傳》,中華書局,1962 年。

⑦藍日勇、楊小菁:《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漆器銘文探析》,《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見《廣西博物館建館60周年論文集》,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⑧恩子健:《西漢海昏侯劉賀墓 “瑟禁”歷日年代考》,《中國文物報》2017年2月24日。

⑨張震澤:《揚雄集校注》,第2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永州市鷂子嶺二號西漢墓》,《考古》2001年第4期。

?聶菲:《先秦兩漢夾纻胎漆器考述》,《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期),岳麓書社,2009年。據筆者研究,先秦時期湖北、湖南、四川、江蘇等地區戰國中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少量的夾纻胎漆器。湖北楚墓,望山1號墓出土銅削鞘1件 ,包山2號墓出土2件漆奩 ,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漆盤1件;湖南長沙楚墓,長沙仰天湖14號楚墓出土漆耳杯1件,長沙黃土嶺魏家大堆1號墓出土漆樽1件。其主要出土于高等級貴族墓葬中,如包山2號墓主人等級為“大夫”級,望山1號墓主身份推測為下大夫,馬山1號墓主身份士階層中地位較高者,長沙市茅亭子1號楚墓主人身份應屬大夫一級。

?東漢漆器銘文中始有“夾纻”出現。如平壤石巖里王盱墓所出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52年)“俠纻量二升二合羹棓”、平壤貞柏里200號墓所出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俠纻量一升八合杯”、平壤梧野里21號墓所出漢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俠纻(容)一升八合杯”,王盱墓所出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俠纻”漆盤與“夾纻”三足漆盤,均為木胎貼麻布。孫機先生考證:王盱墓出土之建武二十一年(45年)木胎貼麻布耳杯的銘文中自稱是“木俠纻杯”,在“俠纻”之前加上“木”字。《新唐書·禮樂志》說武則天在東都建明堂時,“初,則天以木為瓦,夾纻漆之”。可見“夾纻”一詞到這時仍被認為是在木胎上貼麻布。“夾纻”正是在木胎貼麻布之意,與出土物的情況完全一致。

?a.孫機:《關于漢代漆器的幾個問題》,《文物》2004 年第12期;b.傅舉有:《中國漆器的巔峰時代》,《中國歷史暨文物考古研究》,岳麓書社,1999年;c.陳振裕:《西漢漆器的制作工藝綜論》,《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三期),岳麓書社,2006年。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冊),文物出版社,1974年。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何介鈞主編:《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報告》(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等:《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文物》1978年第8期。

?傅舉有:《中國漆器的巔峰時代》,《中國歷史暨文物考古研究》,岳麓書社,1999年。

?陳松長先生認為 “猶醜”、“臾醜”有可能為布的專名。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

?a.《通典》卷 11、《太平御覽》卷 863 引作“丹沙羽毛”,《文獻通考》卷20引作“丹砂羽毛”,王利器整理本作“丹漆旄羽”;b.《鹽鐵論校注》,第3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馬王堆M3簡22:“執革盾八人”,見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228頁,中華書局,2014年。

?(漢)劉安著、許慎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徐蕾:《“李字”漆耳杯為劉賀傳家寶》,《南昌日報》,2016年12月29日第007版。

?孫機:《關于漢代漆器的幾個問題》,《文物》2004年第12期。

?江西省文物考古所等:《南昌市西漢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以上字采自以下摹本:a.秦代。陳振裕、劉信芳:《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00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b.西漢早期。陳松長編等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西漢早期。c.陳振裕:《云夢西漢墓出土木方初釋》,《文物》1973年第9期;d.西漢建平5年(公元前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州市芝山區文物管理所:《湖南永州鷂子嶺二號漢墓》,《考古》2001年第4期;e.秦代。陳振裕、劉信芳:《睡虎地秦墓竹簡》,第14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f.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書》,文物出版社1980年,圖版422號;g.西漢后期。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中華書局,1994年。 圖版部第 460頁EPT68.87;h.東漢早期。《武威漢代醫簡》摹本16頁,86甲;i.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

?聶菲:《“”字銘文研究述略——馬王堆漢墓漆器研究綜述之一》,《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

?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

?容庚、朱德熙、裘錫圭、沈福文、孫機、陸錫興、陳松長等先生。a.容庚:《樂浪遺跡出土之漆器銘文考》,《北大國學月刊》(第一卷第一號),1926 年;b.朱德熙、裘錫圭:《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考釋補正》,《文史》第十輯,第69頁,中華書局,1980年;c.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線裝本第一冊,第25頁下45簡,文物出版社,1977年;d.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e.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f.陳松長先生將海昏侯墓漆器銘文“”隸定為“丹”字。

?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

?陸錫興:《粉銚考》,《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一輯),岳麓書社,2015年。

?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

?《楚辭·九歌·河伯》:“紫貝闕兮朱宮。 ”王逸注:“朱丹其宮。”涂丹之弓矢為王所賜諸侯。《書·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孔穎達疏:“諸侯有大功,賜弓矢。然后專征伐。”見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岳麓書社,2007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羅泊灣一號漢墓發掘簡報》,圖版4木牘,《文物》1978年第9期。

?(漢)許慎:《說文解字·桼部》,第 128頁,中華書局,1963年。

?(漢)班固:《漢書·外戚傳(下)》,第 3989 頁,中華書局,1962年。

?陸錫興先生認為古漢語中名詞也可以作動詞用,所以漆有時也可以表示油漆的動作。盡管乘輿器“”“”并稱(按,大部分釋文把“”誤定為“髹”。 按,《資治通鑒·成帝永始元年》:“皇后既立,寵少衰;而其女弟絕幸,為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顏注:“髹或作。”“”“”同字,與后起“髹”字不同)足見“”不同于“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漆器的丹砂工藝很少有人研究。見陸錫興:《“”與有關的秦漢漆器工藝問題》,《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竹部》,第 96 頁,中華書局,1963年。

?王仁湘:《海昏侯墓中的漆器竟自帶價格》,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ExMjYwOQ== & mid=401965860 & idx=2 & sn=d4f6df4c91e4653220721f0d997a9bb1 & m pshare=1 & scene=1 & srcid=0309BiMnPhzCFXk5kRrk1acF#rd

?王仁湘:《海昏侯墓中的漆器竟自帶價格》,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ExMjYwOQ== & mid=401965860 & idx=2 & sn=d4f6df4c91e4653220721f0d997a9bb1 & mpshare=1 & scene=1 & srcid=0309BiMnPhzCFXk5kRrk1acF#rd

?《鹽鐵論·本議》說,“隴蜀之丹漆旄羽”,“兗豫之漆絲絺纻”,揚雄《兗州牧箴》也說:“草繇木條,漆絲絺纻”,漆絲絺纻正是制造漆器的主要原料。

?張震澤:《揚雄集校注》,第2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揚雄《蜀都賦》所說。

?郭書春譯注:《九章算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黎隆武:《海昏侯劉賀墓的財富之謎》,《地方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

[51]林劍鳴;《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生漆的發現和利用》,《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8年第1期。

[5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岳麓書社,2007年。

[53]閻步克:《從稍食到月俸一戰國秦漢祿秩等級制新探》,《學術界》2000年第2期。

[54]羅慶康:《漢代俸祿制度的特點》,《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1期。

[55]a.(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第 129 頁,中華書局,1982 年;b.(漢)班固:《漢書·貨殖列傳》,第 91頁,中華書局,1962年。

[56]謝忠梁:《漢代社會各階級收入和生活的概況(節錄)——兼論轪侯財富數量的初步估計與階級分析》,《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1981年。

[57]謝忠梁:《漢代社會各階級收入和生活的概況(節錄)——兼論轪侯財富數量的初步估計與階級分析》,《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1981年。

[58]王仁湘:《海昏侯墓中的漆器竟自帶價格》,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ExMjYwOQ== & mid=401965860 & idx=2 & sn=d4f6df4c91e4653220721f0d997a9bb1 & m pshare=1 & scene=1 & srcid=0309BiMnPhzCFXk5kRrk1acF#rd

[59]謝桂華:《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第473頁,文物出版社,1987年。

[60]羅慶康:《漢代俸祿制度的特點》,《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1期。

[61](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 年。

[62]劉尊志:《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動態》2017年第1期。

[63]王子今:《“海昏” 名義考》,《中國史研究動態》2016年第2期。

[64](漢)班固:《漢書·貨殖傳》(卷 91),中華書局,1962年。

[65]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66](漢)班固:《漢書·列傳》(卷 63,第三三),中華書局,1962年。

[67]劉慶柱先生為筆者《湖南楚漢漆器研究》作序,見《湖湘文庫叢書》,岳麓書社,2013年。

Abstract:The tomb of Western Han Marquis Haihun in Nanchang of Jiangxi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recent years.The tomb has yielded about 3,000 lacquer-coated wooden and bamboo vessels.Many lacquerware fragments are inscribed with “the 7th year of Changyi Period”,“the 9th year of the Changyi Period” or “the 11th year of the Changyi Period”.These inions,that record the name of the artisan,production (warehouse)institution,technique,cost or value,and owner’s name,greatly reflected how the governments in different vassal kingdoms regulated their government-controlled workshops'production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Focusing on these inions,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the key issues of the lacquerware production at the time.

Key Words:vassal kingdom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lacquerware production in government-controlled workshops and its regulation

(本文漆器銘文釋讀曾得到陳松長、陸錫興等先生的幫助,特此鳴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楊楊、王楚寧 :也談海昏侯墓出土的“李具”杯
中國漆器的巔峰時代——漢代漆工藝
兩千年不腐女尸的前生今世
【民族考古】關于漢代漆器的幾個問題
兩千多年前的東西跟新的一樣: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真美
馬王堆漢墓,你們僅在意那件49克的素紗禪衣,卻忽略了它的存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全椒县| 房产| 柞水县| 大埔区| 礼泉县| 章丘市| 科技| 黄石市| 田阳县| 宁德市| 宜君县| 进贤县| 浠水县| 汉中市| 江西省| 汤阴县| 贵阳市| 印江| 静安区| 四会市| 萨迦县| 武乡县| 莆田市| 公安县| 松滋市| 海阳市| 安乡县| 宣汉县| 商南县| 道孚县| 昌都县| 大方县| 蕲春县| 邵东县| 九台市| 延津县| 奉贤区| 迁安市| 顺义区| 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