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 重在教師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教育的“玉”是什么呢?我認為教育的“玉”就是學生,而我們教育的“器”就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為十八大黨的教育方針規定,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學生這個“玉”,“琢”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的“利器”很多。如:顯性的校園文化、隱性的育人氛圍、優秀的管理團隊、夠用且實用的硬件設施、與學科配套的儀器設備等等等等。
但是,我個人覺得,當前最最重要的,學校自己就能實施的肯定是:如何通過學校的管理,如何把已有的教師隊伍打造成一支既會育人又會教書的教師團隊,然后通過學校的有效管理,讓他們主動來對現在的學生進行引導、指導、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達到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究竟,怎樣才能打造出一支既會育人又會教書的教師隊伍呢?
一、樹立教育思想,引領教師真正成長
其實很多有用而且實用的教育思想,本身就存在干部教師的教育行為中,只不過大家還沒有認真的總結、提升出來而已。那我們校長就應該帶領干部教師一起去研究我們的教育行為,總結提升出自己學校干部教師的教育思想,并用總結提升出來的這些我們自己的教育思想,來引領我們自己的專業不斷成長。如漁箭中心校,近年來就研究了這樣幾種教育行為:
1.為什么現在老師們都不像原來那樣:去隨意調課、去爭到占用非統考科目來上課了。經分析大家都認為:是因為現在我們都有要讓學生全面發展的這種思想了。
2.為什么現在絕大部分教師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經常把差生留起來輔導,甚至請家長、找老師、向領導反映等等,其實這就是我們的老師已經逐步樹立起了全面育人的思想,把學生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甚至有的老師從最后一名的學生抓起。
3.我們都知道:老師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都最希望自己的學生成功,希望自己的學生都比自己更好、比自己更強。這就老師的成就他人的思想。
4.當前,公立學校為什么都很重視教研、教育科研,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老師,讓老師最快的成長。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教師在保證教學質量不降低甚至更好的前提下,怎樣讓學生學得更輕松,學得更好,更愿意學習;老師教得更輕松,教的效果更好。其實這就是只有我們公立學校才會更重視的教研、教育科研的思想。
5.我們學校的老師通過討論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是成長快的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會把別人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我們要求老師:一是要把看到的、聽到的對自己教育教學有用的東西說出來(人有自言其說的本能,在說的過程中其實就在不自覺的修改完善了);二是要把說出來的做出來(就是拿到班上、拿到課堂上去用);三是要把做出來了的寫出來(形成經驗文章、案例等,或交流、或發表、或保存);四是要把寫出來的再用起來(通過自己的總結提升,又用回教育實踐中去),這就是轉化的思想,這個思想對教師的成長真正很有用。
我們還總結出了:課堂觀、教學評價觀、素質教育觀、好老師觀、未來觀(過去是把人教成機器,未來是把機器變成人)、大數據時代觀(讓機器更像機器,讓人更懂生活、更像人)等等。總之我認為,通過梳理教師的教育行為,總結提升出來的教育思想,才是真正能引領教師成長,引領教師實實在在、真真正正的成長的思想。
二、抓實校本培養,促進教師快速成長
首先,一定要營造一種氛圍。什么氛圍?
當老師就要當好老師!好老師就是會激發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老師!好老師就是能點燃學生心中喜歡學習的那把火的老師!好老師就是會教學的老師!好老師就是會育人的老師等等。讓老師們明白在我這個學校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希望我們的老師都當好老師,在學校形成一種認識:不成為好老師都不正常一樣的這種向上的氛圍。
第二、通過結對拜師,拜出教師成長。務實抓好青藍工程,重視拜師儀式,注重學課、監課、評課過程;師徒捆綁考核;師生同堂考試,運用考試結果和估分準確率來考核教師等措施,來解決年輕教師知識過關、備課過關、上課過關、課后輔導過關等非師范、非尖子學生讀師范等現實問題。
第三、狠抓接地氣的教研、科研,研出教師的成長。抓住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并以此為導向,實實在在的搞教研、科研。問題來源于育人和課堂教學中,研究的成果又用到育人和課堂教學中去,這樣的研究才真正有價值。另外我覺得,研究的內容必須接地氣,研究的方法必須要接地氣,研究的時間也要接地氣等等。所有教育人都最討厭搞形式,那我們自己搞的教研和科研,千萬不要搞成形式去了!
三、研究課堂,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為什么有的課堂教學沒有多少效果?我覺得這就是所有教育人必須去研究的問題,怎樣研究?
組織一支隊伍,研究課堂的現狀。第一,這個課堂有趣嗎?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沒有?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思考嗎?有持續的思考嗎?有階梯式的思考嗎?師生互動的情況如何?學生有沒有事情可做?該滲透學科的思想和方法的時候,有沒有滲透學科的思想和方法?課堂氛圍如何等等。第二,這個課堂有效嗎?有多少效?雙基是否過手,過了多少手等等。
研究過后,關鍵是要形成校本化的針對性強的有實用價值的“好課堂要求”,并堅持用這個“要求”來引導老師備課、上課、評課和校內評選優質課等等。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喜歡課堂,讓課堂更有效果。
四、養成良好習慣,真正立德樹人
德育就是要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來教育學生,但是,我個人認為,除了做好這種常規德育外,關鍵是怎樣通過德育管理,讓學生扎扎實實的形成一些良好習慣。
我們是這樣做的:根據我校的“運動體育、活力校園”發展方向和師生實際,我們分年級確定了德育重點,并將每個年級的德育重點具體為這個年級的育人要求。要求班主任,任課教師按照這個要求來對各年級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且要求班主任每學期組織任課教師按這個要求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開展評選活動,學校對評選出來的德育優秀學生進行表彰獎勵。實施這個辦法后,我校學生的習慣養成上了一個大大的臺階。這是一筆不可細算的大帳。
假如一個學生一年形成4種良好習慣,小學六年就可能形成24種,如果初中繼續的話,就可能再形成12種,試想一個具有36種良好習慣的人,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呀?
五、學生成器,教師先行
以德育德、以人育人。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就必須做到不亂扔、不亂吐,這才是學生的表率;要讓學生積極向上,老師就要處處爭先。學校可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制定教師要求,引導和規范教師行為,成為學生真正的良師。同樣可以根據教師要求開展評價、評選活動,再通過頒獎儀式、多途徑宣傳等,提高教師的榮譽感,擴大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
當然,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只有會教書、會育人的教師這個利器,其實還是不夠的。比如還需要:有效的學校管理,辦學必需的設備設施,良好的育人氛圍等等。但是一個學校條件再好,沒有會教書會育人的老師團隊,要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器”的目的,那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琢玉成器關鍵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