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我們普遍的認知中,孩子們需要批評,需要鞭策,哪怕孩子做的出乎意料的好,也不能被認可,永遠不能叫他感到自滿,縈繞在我們耳邊的是“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言論都是對這一說法的認可。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一貫的否定孩子們的行為,打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們成長的,人們開始推崇用表揚代替懲罰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進取心。
專家們認為孩子們的意志力普遍沒有成人強大,一味的否定孩子,只會讓他們自暴自棄,在心理的打擊之下,會讓他們對眼前為之傾注心血的愛好喪失好感。
隨后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開始把鞭策、批評的教育改為鼓勵,激勵,用獎勵代替了懲罰。學會欣賞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成為了老師和家長們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推廣著。
然而近日,小編拜讀了埃爾菲·艾恩的神作《獎勵的懲罰》,頓時感覺茅塞頓開,觀念之新穎,角度之妖嬈,令小編嘖嘖稱奇。
書中很不留面子的把表揚制度痛批了一番,作者認為所謂的表揚常常是居心叵測,心懷鬼胎的、不純粹的行為。人們開始用表揚代替批評,實則是利用了一種控制替代了另外一種控制。區別在于一個利用懲罰控制孩子們的天性,另一個則在用獎勵控制孩子們的行為,都是遏制人性自由的惡劣行徑,本質上并無二致。
懲罰是對孩子行為一種強制約束,你不按照我說的話做,你會挨“鞭子”,而獎勵則是對人性的一種買斷行為,一種賄賂行為,大人會承諾給你一些好處,假如你按照我說的做,你將得到“糖果”。用:“你按我說的做,你會得到糖果,代替了你不按我說的做會挨鞭子”。本質上都是惡劣的行徑。
這無意打開了人們對獎勵和懲罰制度的一種新的解讀,就連推薦了這本書的北大鄭也夫教授對此也形容為:“要達到一個目的的兩種手段”。
小編一方面為對書中一些觀點的拍案叫絕,另一方面又覺得作者實在有些矯情,對人和事物的想象存在太多的理想化,如果獎勵也不行,懲罰也不行,那怎么做才是得當的?要怎么做才是最優方案?
帶著這些疑問,小編又觀看了一些關于該書的探討,其中旅美學者李亞平老師和鄭也夫教授針對此書給出了一些讓我們非常受用的建議。
小編從中汲取的營養大概為:是表揚有時候也會有善意的行為,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像一棵小樹,你不能任由它瘋長,需要修剪,它才能成長為棟梁之材。
鄭也夫對《獎勵的懲罰》推崇備至
同時,表揚也該分為“預設性”表揚和“追認性”表揚,這兩者有著很大區別,一種明確的告訴你,你這么做,你按我說的辦,你將得到好處,你將得到不錯的回報和收益,一種是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出于你自主的意識,做出了判斷,受到了別人的認可,兩者之間天差地別。
這讓小編想起了上小學時候一件讓人可笑又發人深思的故事,老師很明確的帶有引導性的告訴同學們,如果這個星期誰做了好事,將被老師獎勵一朵小紅花,于是一位同學,他竟然把家里給他的早飯錢故意丟在地上,然后又拿起來交給了老師,到了中午已經餓的兩眼放“綠光”的他,得到了老師的小紅花,你們猜,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