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育人是其實現的根本途徑。如何探索多元化的教育育人途徑,這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是思想上的感化激勵。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以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培養學生寬廣的心胸、高遠的情懷、偉大的抱負、頑強的意志等,讓學生實現學有所成和學有所用。如女生喜歡鬧情緒,管理起來不太容易,可通過思想上的感化和激勵,鍛造其堅強內心,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習慣、端正學習態度和提高抗壓能力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立人,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引導學生實現德智體全面健康成長。
二是個性上的理解尊重。每個學生因各自的成長背景不同,如家庭環境、教育水平和人生經歷等,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個性。在日常教學管理中,老師應看到學生成長所存在的差異性,在公正公平前提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最為適當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生成長。當然,這得有個前提:相互理解和尊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尊嚴,這是師生需要細加呵護的東西。因為學生只要尊嚴還在,其向善向上的希望便在。平時,學生很在乎老師的評價,當老師坦誠相待時,學生會把老師當成知心朋友;當老師始終對他充滿信心時,學生也會一步一步前行。“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老師也會在言傳身教中,贏得學生的愛戴與尊敬。
三是行動上的堅決持久。“若要對方做到,先要自己做到”。老師用自己的切實行動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感動,還有生命的充盈。同時,學生也是很有感受力的,他們不僅“聽其言”,也“觀其行”。當老師所有的心思都在學生身上的時候,他們便會做出改變。班主任每天比學生提前起床,與學生一起晨跑,早讀,督促學生背課文,然后再去上課、備課、批閱作業、找學生談心……雖然這樣的生活顯得單調甚至有些機械化,但卻過得很充實。一名考入清華大學的我的學生寫道:“一個老師的工作業績,不需要過多宣傳和過多包裝,也能得到認可,因為老師一言一行都在我們視線之內,躬耕講臺的汗水將促使幼苗茁壯成長……也許,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四是結果上的坦然面對。“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一次考試失利算不了什么,只要找到原因,改進方法,講究效率,難題終會攻克,成績自會上升。因此,只要學生對考試分數有了平常心,在學習上就會變得更為理性,盡管考砸了的情況依然存在,但是少了焦躁與迷茫,多了冷靜與信心。當然,教學由量變到質變總得有個過程,這一過程最能檢驗一個人的耐心,如果熬不住,往往會功虧一簣。作為一名畢業班的班主任,當整個班都考得不太理想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沉住氣,再把心中的信念傳達給每一個學生。當師生以“不問收獲”的心境去努力耕耘時,反而會有更大的收獲。
五是師生間的相互成就。讓學生站上更高的平臺,看到更美的風景,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還有助于其擁有完美的人格,這是作為一名教師的價值之所在。“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當學生在六月綻放得最燦爛的時候,其實也是老師這份職業最有意義的時候。老師成就了學生,學生也成就了老師。在教學工作中,老師用高度的責任感去對待工作,用真誠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把教育做成事業,便能收獲豐碩的果實。
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只有積極完善育人機制,注重德育培養、教學理念和育人方法等相互配合、協作溝通,并把授業和育人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立人,調動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省、自律和自習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