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島灣大俠
最近汽車排放標準由國V升級到國VI時,好多國V的車都在降價。我的好朋友小Z最近想買車,現狀是同一臺車,哪哪都一樣,就因為排放不同而價格差了不少錢。所以他很糾結,到底是買個標準低點的國V還是買個貴點的國VI?
由于自己是石油出身,所以他昨天特意來咨詢我這個“專家”。
我也沒有藏著掖著,直接跟他說:
“國V到國VI,我們院領導都說了,就更新了個三元催化器。這玩意不便宜,而且4S店也嫌麻煩,所以想著打折促銷。你就買國V的,買到就是賺到!”
小Z并沒有出現我預想的立馬著手買車的行為,而是冒出一句:
“你得有批判性思維,要真的像你說的,那去4S店買車的不得人山人海?而實際情況是現在4S店里都是大量在觀望的人。”
我承認,小Z說的很對,但是話里那句“批判性思維”是我沒有想到的。而且我發現最近但凡個人覺得對方的描述跟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時,總喜歡“呼吁”對方需要有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大有“爛大街”的勢頭。
的確,我應該有批判性思維,那我是應該批判院長的話?還是批判三元催化器的效果?還是批判由院長的話所引發的思考,最后得出買國V車結論的思考過程?
批判性思維的對象到底是誰?
在搞清楚批判對象是誰之前,需要先知道“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么。
美國大學協會(AAU)(常春藤的大多數高校是該協會的創始成員)對批判性思維定義了四個層次:
批判性思維的四個層次
1.普通人
2.青壯年
3.大學者
4.老專家
顯然,AUU是從論點、論據、論證、立場和結論5個點出發來定義批判性思維的層次。這說明批判性思維在老外的眼里就是一個嚴密的論證過程。的確,批判性思維自有一套體系,但無法獨立存在,而是需要應用到各個知識領域中。但是在這些領域里,它又是不負責的:
不負責批判專業的知識,
不負責告訴你思考的答案。
得到大學的教研張蔡鈺給出了一種解釋:
批判性思維真正批判的是觀點背后的思考和論證過程,是對思考這件事情的再思考、仔評判。
1.所有跟“我認為”有關的,它沒法批判
“我認為”,“我覺得”,“我以為”,“我感覺”這類字眼所描述的都是個人主觀的想法或者感覺,對于感覺,就算是批判性思維也無法批判。比如:
跟“我認為”有關的,不涉及任何思考過程,所以不需要批判。
2.“我猜想”也無法批判
既然是猜想,說明立論者本身也不確定觀點是否完全成立,它可能是一種直覺判斷,也可能是一種理性思考,既然不確定,意味著我們需要繼續討論,而沒有必要去批評和判斷他思考的質量。
關于“猜想”,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那就是數學界到現在都還沒得到驗證的“哥德巴赫猜想”。簡言之就是: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相加。這個猜想于1742年提出,到現在將近300年它的名字仍一直叫“猜想”。
對于猜想,只能去驗證而不能去批判,從而有朝一日將猜想變成定理。
1973年,陳景潤老先生給出了一個證明過程,但沒有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而是將猜想的答案限定到了二選一的范圍。比如說,如果猜想講的是m=n,那么陳景潤則提出m=n或者m=q,有且僅有這兩種可能。而這個證明也被命名為“陳景潤定理”。
3.“我推測”才是批判的真正對象
最后一種情況就是“我推測”,“推測”里面一定包含思考的過程,既然發生了思考,那么我們就可以用批判性思維去評價和審視這個思考過程。
回到文章的開頭,在上面那番描述中,存在一個明顯的推理(思考)過程:
一個完整的表述應該是:
院長說兩種排放標準就差一個三元催化器-這玩意成本高,4S店換這玩意還得將車返廠,成本增加,希望降價促銷-盡管有這些不足但是車質量沒變-我推測可以買國V車。
顯然這里面任何一個環節都值得質疑,比如兩種排放標準的車之間真的只差一個三元催化器?4S店真的只用換一個配件就夠了嗎?如果加裝完三元催化器他們可以加價銷售,為什么沒有這樣做?等等。
因此,只有當一個論述是關于“我推測”的時候,這當中才包含思考過程,才值得我們去批判它從而提高思考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