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公平與正義的邏輯關系

公平與正義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永恒的主題,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理想境界,對于公平與正義的邏輯分析是價值理論無法回避的重要內容。然而,關于公平與正義的價值內涵及其邏輯關系,當前的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觀點和清晰的思路。

一、關于正義本質的爭論

關于公平正義的本質,有許多不同觀點,典型的觀點有:

1、視正義為社會和諧。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理想國”,主張用單一正義解釋同時含蓋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正義是一個人或城市內的敵對部份處于適當和協調的狀態,一個人的靈魂有三部份:理智、心靈和欲望,一個正義的人是理智控制其他兩部份并且每個部份各盡其責的人,以達到個人和諧的目的;與之相似,一個城市有三部份:熱愛學問的人、士兵和工人,一個正義的城市是熱愛學問的人統制其他兩者,且每個人各盡其責,以達到城市和諧的目的。

2、視正義為神圣命令。神圣命令的支持者主張正義,乃至于所有道德規范,是神或眾神所下的權威命令。例如說,謀殺是錯的且必須受懲罰,當且僅當,上帝命令應當如此。對神圣命令理論的常見回應是提出尤西弗羅困境,其問道:正確的事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上帝下令,仰或上帝是對實際上道德正確的事下令?若是前者,則正義是武斷的,若是后者,那道德是比上帝還要高級的存在,上帝變成僅是道德知識的傳遞者。神圣命令的支持者可能選擇回應指出此兩難是錯的:善是上帝的真正天性且必定會表現在他的命令中。

3、視正義為主觀價值判斷。凱爾森認為:“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一種行為、狀態是否正義就涉及到三個要素:人、社會和與人直接相關的事物。人是正義反映的主體,也是評價正義的主體;社會的形成歸于人的產生和結合,社會對人的分工、分配起著重要作用,個人得不到與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歸結于社會的不正義(公平);而與人直接相關的事物,如地位、資格、自由等,其多寡優劣主導著人們的主觀評價。在遠古最原始的社會形成時,有了原始的勞動成果的分配,人們就開始了關于正義的討論。至于何種行為與狀態是正義的,用不同的標準、角度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其觀察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同的。

二、正義的本質

統一價值認為,價值事物可分為意識類價值事物、行為類價值事物和資料類價值事物,分別用真(或假)、善(或惡)、美(或惡)來描述。

1、真與假的定義。凡是價值率大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意識類價值事物就是真,或者說,凡是價值率高差大于零的意識類價值事物就是真;凡是價值率小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意識類價值事物就是假,或者說,凡是價值率高差小于零的意識類價值事物就是假。

2、善與惡的定義。凡是價值率大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行為類價值事物就是善,或者說,凡是價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行為類價值事物就是善;凡是價值率小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行為類價值事物就是惡,或者說,凡是價值率高差小于零的行為類價值事物就是惡。

3、美與丑的定義。凡是價值率大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資料類價值事物就是美,或者說,凡是價值率高差大于零的資料類價值事物就是美;凡是價值率小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資料類價值事物就是丑,或者說,凡是價值率高差小于零的資料類價值事物就是丑。

真善美的事物有利于維持和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社會價值資源的最大增長,因此用“正義”來進行描述;假惡丑的事物不利于維持和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不利于社會價值資源的最大增長,因此用“非正義”來進行描述。由此可得:

正義的本質:凡是真善美的價值事物就是正義。

非正義的本質:凡是假惡丑的價值事物就是非正義。

由于事物可分為意識類事物、行為類事物、資料類事物,價值可分為三大類:真假類價值、善惡類價值、美丑類價值,因此正義也可分為三大類:真理正義、道德正義、審美正義。其中,真理正義是對意識類價值事物的評判標準,道德正義是對行為類價值事物的評判標準,審美正義是對資料類價值事物的評判標準。

正義的邏輯結構如下圖:

三、正義的價值判斷標準

顯然,正義是一個價值論概念,而不是一個認識論概念,應該從價值論的角度來進行判斷。根據正義與非正義的定義,可以得出:

正義的價值判斷標準:凡是有利于維護真善美的行為與事業(即價值率大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行為類事物),都是正義的行為與事業;凡是不利于維護真善美的行為與事業(即價值率小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行為類事物),都是非正義的行為與事業;凡是有利于維護真善美的思想與主義(即價值率大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意識類事物),都是正義的思想與主義(即真理);凡是不利于維護真善美的思想與主義(即價值率小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意識類事物),都是非正義的思想與主義。

顯然,對于正義與非正義的價值判斷要注意幾個問題:

1、“正義”的主體應該是社會而不是個體,是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如果某種事業或主義只能給個人或少數人帶來正向價值效應,而給社會或多數人帶來負向價值效應,那么,它就是非正義的。

2、“正義”的時間范圍應該是長遠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間范圍應該是廣泛的而不是狹窄的。如果某種事業或主義只能給人們帶來眼前的利益,而有損于人們的長遠利益,那么它就是非正義的。

3、“正義”的客觀判斷標準應該是社會生產力。由于價值效應的客觀判斷標準不是任何主觀意志、主觀欲望或理性觀念,而是主體的本質力量,對于社會主體來說,就是社會生產力。因此,判斷某種事業或主義是否正義,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維持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四、公平的本質

“公平”的本意就是指公正而不偏袒。“公平”是一個價值論概念,它主要是指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由于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存在多方面的差異,對于公共利益的分配存在許多的個性差異,必須進行區別對待,才能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沒有無條件的公平,只有有條件的公平。

在人類的早期,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是微弱的,許多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具有很強的獨享性,很弱的共享性,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很低,公共利益很少。人們對于價值資源的爭奪都是很殘酷的,每個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在人們的頭腦中幾乎沒有公平與正義的概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分工與合作,越來越多的事物具有共享的價值特性,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共同利益。為了提高人與人之間各種社會分工的效率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而形成了關于社會分工的規則體系,就是社會管理。為了提高社會管理的效率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而形成了關于社會管理的規則體系,這就是社會意識。在所有的社會意識中,有一個重要的價值理念,即“公平理念”,它能夠有效地平衡社會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從而有利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公平的本質:在社會協作領域(包括社會分工、社會管理與社會意識),公共價值資源的均衡分配,就是公平。

不公平的本質:在社會協作領域(包括社會分工、社會管理與社會意識),公共價值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就是不公平。

這里要注意,“公共價值資源”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往往有著不同的具體內涵。例如,在奴隸社會,奴隸的勞動成果、人身自由、肉體及生命都屬于“主人”或統治者可以自由支配的公共價值資源。

五、公平的基本特點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公平理念”與“公平標準”,例如,站在人口與勞動力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應該把更多的公共價值資源向兒童、婦女的利益方面進行傾斜;站在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的角度,應該把更多的公共價值資源向扶貧濟困的利益方面進行傾斜;站在社會風險與社會保障的角度,應該把更多的公共價值資源向疾病與災害的利益方面進行傾斜。

歸納起來,公平有如下基本特點:

1、公平兼顧了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在社會協作領域,需要通過公平的方式實現社會公共價值資源的均衡分配,以兼顧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

2、公平考慮了社會成員的各種具體情況。每個社會成員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付出不同的體力與腦力時,往往有著不同的價值需求,“公平”并不是對公共價值資源進行平均分配,而是充分考慮每個社會成員的具體的、客觀的、差異性的價值需求,對社會財富進行均衡的分配。概括而言,“公平”的基本特點就是“對共性采取統一標準,對個性進行差別對待”。

3、公平與平均的區別。公平的有條件的平均,平均卻是無條件的平均;公平是為了實現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高層次利益的平均,平均只能實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低層次利益平均;公平是由眾多的平均法則有機地組合起來的體系。

4、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效率的本質就是“在單位時間內以最少的價值投入,形成最大的價值產出”;公平的本質就是指公共利益的均衡分配。有時候,為了實現最大的效率,往往會犧牲公平。例如,婦女在懷孕期間,必須特殊照顧,從而影響了當時其他人的效率。然而,可以在更大范圍內產生更大的效率。公平的客觀目的在于實現社會財富的全局性的、穩定的、可持續的最大價值率(或最大效率),因此公平是全局性的、穩定的、可持續的、高層次的高效率。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公平是效率的延伸與發展,是效率向更廣闊的時間、空間的延伸,公平是高層次、大范圍、長時間的效率。也就是說,公平是廣義的效率。

5、公平與正義的關系:正義的事物(即真善美的事物)就是從長遠角度和整體角度來看,其價值率大于社會平均價值率的事物;公平是從長遠角度和整體角度,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和社會關系的和諧,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因此公平的客觀目的與正義的客觀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兩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正義以公平為前提,公平以正義為方向。

6、對于公平的理解具有高度的主觀性和差異性。由于社會的復雜性,人對于價值投入量(主要與業績、勞動量等有關)和價值回報量(主要與報酬、福利、榮譽等有關)的評價往往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復雜性、動態性和關聯性,因此人對于公平的理解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差異性。而且,每個人對于公平標準的選擇也存在差異性,有些人可能會要求按平均方式來分配社會財富,有些人可能會要求按需求方式來分配社會財富,有些人可能會要求按照貢獻程度來分配社會財富。

六、公平法則的社會實現途徑

那么,社會通常是如何來實現“公平法則”的呢?

人類社會總是通過各種社會管理法則來實現對于社會的管理與控制。其中,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就是政治。社會管理的法則多種多樣,但是所有的社會法則(包括倫理道德、法律規章等)都由三個基本的構件所組成:責、權、利。其中,“責”就是當事人的價值投入方式,“利”就是當事人的價值回報方式,“權”就是當事人的資格,即連接“責”與“利”的正常通道。任何社會法則要想得到順利實施,就必須實現“責”與“利”的平衡與對等。“責”大于“利”的社會法則和“利”大于“責”的社會法則都是不合理的,都是違背“公平法則”的,都會傷害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容易引發社會的矛盾與沖突。因此,可得:

社會實現“公平法則”的主要方式:各種社會法則遵循責、權、利的均衡原則。

責權利的邏輯關系如下圖:

七、公平的具體形式

公平的本質就是社會財富實現有條件的均衡分配。一般情況下,社會財富并不是一次性地進行分配,而是按照人類活動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分別進行分配,因此公平可表現為不同的具體形式。根據社會行為的時序關系,公平可分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程序公平與應報公平四種基本形式。

1、權利公平(即前提公平)。不同的社會角色往往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同時也享受著不同的社會權利,一般來說,社會責任與社會權利是均衡的:如果社會責任大于社會權利,那么就必然會損害這個社會角色的利益;如果社會責任小于社會權利,那么就必然會損害其它社會角色的利益。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公平的。所謂權利公平,就是指社會成員必須享受與其社會角色相對應的社會權利(生存權、居住權、教育權、就業權、政治權等)。

2、機會公平(即起點公平)。社會的發展必然會給社會成員產生各種各樣的發展機會(如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升遷機會、發財機會等)。所謂機會公平,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普遍地、均衡地分享社會所能提供的各種發展的機會。

3、程序公平(即過程公平)。同一社會事物經歷不同的程序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價值結果,因此對于程序的控制,是價值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所謂程序公平,就是指社會成員在參與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項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必須使整個程序走向規范化、透明化和精確化,每個社會成員必須同等地遵守各種規定的程序,對于違反規定程序的社會成員要予以同等的處罰。

4、應報公平(即結果公平)。社會財富的分配應該兼顧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防止過于懸殊的兩極分化,以利于共同富裕的實現。所謂應報公平,就是指社會應該做到價值的回報情況與價值的付出情況相適應,并且盡可能讓善行得到獎勵,讓惡得到懲罰。

公平的形式如下圖:

八、平均、公平與正義的邏輯關系

(一)平均的價值本質

平均的價值本質就是“單元素單系統的等額分配”。這種價值分配方式既不考慮價值投入情況與時間投入情況(即貢獻大小),也不考慮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健康、生活需要等),一律實行價值的平均分配。

(二)公平的價值本質

公平的價值本質就是“多元素單系統的等比分配”。這種價值分配方式開始考慮價值投入情況與時間投入情況(即貢獻大小),也開始考慮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健康、生活需要等)等,從而在更大范圍、更深刻地實行平均。

(三)正義的價值本質

正義的價值本質就是“多元素多系統的優選分配”。這種價值分配方式著開始考慮元素與元素之間的競爭,系統與系統之間的競爭,以“追求最大價值率”為原則,來選擇元素,來選擇系統,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更深刻地實行公平。

(四)平均、公平與正義的關系

公平是更廣泛、更深刻的平均,正義是更廣泛、更深刻的公平。

平均、公平與正義的邏輯關系如下圖:

九、公平與效率的不同社會調控手段

社會性生產價值可分為社會分工、社會管理與社會意識三個基本層次。其中,規范化的社會分工就是經濟;社會管理是關于社會分工的規則體系,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就是政治;社會意識是關于社會管理的規則體系,規范化的社會意識就是文化。不同的社會性生產價值作用于不同的社會領域,而不同社會領域對于各種社會性生產價值有著不同的分配關系,從而可以集中體現社會對于公平與效率不同態度。歸納起來,社會對于公平與效率的調控手段可分為三大類型。

1、經濟調控手段的特點是:“只顧效率,不顧公平”。廣義的經濟包括規范化的社會分工(即經濟)與非規范化的社會分工。“理性經濟人”的唯一目的在于追求最大利潤率,而利潤總量完全取決于投入經濟領域的價值資源總量,與投入其它社會領域的價值資源量無關,經濟領域不會關注與經濟無直接關聯的任何事物的價值變化,也不關注其它非經濟類價值資源分配的合理性與均衡性。因此,經濟對于公平與效率的調控手段的特點是:“只顧效率,不顧公平”。

2、政治調控手段的特點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廣義的政治包括規范化的社會管理(即政治)與非規范化的社會管理。社會管理是關于社會分工的規則體系,其客觀目的在于提高社會分工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效率性。由于公平的本質是全局性的、穩定的、可持續的、高層次的效率,而政治實現了對于社會分工的有序化、規則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的全局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而使效率開始走向了公平。因此政治對于公平與效率的調控手段的特點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文化調控手段的特點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廣義的文化包括規范化的社會意識(即文化)與非規范化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關于社會管理的規則體系,是關于社會分工的規則之規則體系,其客觀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管理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效率性。由于公平的本質是全局性的、穩定的、可持續的、高層次的效率,而文化實現了對于社會管理的有序化、規則化的管理,進一步提高了效率的全局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而使效率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走向了公平。因此文化對于公平與效率的調控手段的特點是:“公平優先,兼顧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邏輯關系如下圖:

十、平等制、精英制與公平制的價值動因

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有三種典型形式:平等制、精英制和公平制。其中,平等制就是根據社會成員的數量來平均分配社會財富,精英制就是根據每個社會成員對于社會財富的不同貢獻度來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比例,公平制就是根據每個人類主體具體的、客觀的、差異性的價值需求,把社會財富進行均衡地分配。

1、平等制產生的價值動因。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時期,社會財富極其饋乏,而且價值層次很低,主要是食物類價值與溫飽類價值,這一時期實行實行社會財富的平等制分配方式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價值動因:第一,人們采摘果實與捕獲獵物過程中獲取食物的數量具有很大的機遇性和波動性,而且,人與人之間在智力、體力及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差異性很小(主要與年齡有關),每個成員對于社會財富的貢獻度的差異性比較小,而且這種差異性又比較模糊而不穩定,難以根據每個成員對于社會財富的不同貢獻度來確定分配比例,只能采用平等制的分配方式;第二,人的最低層次價值需要(主要是食物類價值)具有很高的剛性、通用性、獨享性,如果實行精英制的分配方式,那些得到較少食物的“平民”將會因缺少基本的生存價值而很快死亡,而得到較多食物的“精英”,因多余食物在“邊際效應規律”的作用下將會大幅度地降低其使用價值,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因此如果不實行平等制的分配方式,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嚴重威脅;第三,那個時期社會財富的價值形式少,價值的類型比較低級,平均分配也比較簡單容易,不容易產生大的矛盾與沖突,所有成員都會各盡所能,基本上沒有懶人,如果有懶人出現,不是被餓死,就是被同類打死,社會財富的平等分配方式不會對成員的勞動積極性產生較大影響。總之,這個時期社會財富只有實行平等制的分配方式,才能以使社會具有最強的生存能力。

2、精英制產生的價值動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各種價值事物的多樣性、動態性和復雜性不斷提高,社會關系的復雜度也在不斷提高,這一時期實行實行社會財富的精英制分配方式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價值動因:第一,人腦的復雜度提高,人類能力的構成越來越復雜,智力、體力之間的差異度加大,人類種植農作物,飼養動物,所產生的價值收益具有越來越大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人們獲取價值資源的數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不再具有很高的機遇性和波動性,因此每個成員對于社會財富的貢獻度越來越清晰,從而為社會財富的精英制分配方式創造了條件;第二,價值形式的不斷增多,價值層次的不斷提高,而人對于高層次價值需要具有較高的彈性、特殊性和共享性,如果實行精英制的分配方式,只要這種分配不會造成嚴重的差異與懸殊,那些分配較少財富的平民,由于其基本的生存價值得到了保障,從而不會嚴重威脅其生命,而那些分配較多財富的精英,由于這些多余財富往往有著較高的價值層次,通常只會在“邊際效應規律”的作用下,其使用價值將會有輕微的下降,從而不會嚴重降低社會財富的價值率;第三,精英制的分配方式,使社會財富的分配產生一定的差異度,可大大刺激人的勞動積極性,達到獎勤罰懶的目的,從而提高社會價值的運行效率,如果實行社會財富的平均分配,懶人越來越懶,勤快人也越來越不勤快,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懶人。

3、公平制產生的價值動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特殊是隨著信息價值資源的大量增長,精英制逐漸暴露著越來越大的缺陷性,主要表現在:第一,由于社會信息的大量產生、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和人類機體心智結構的復雜化程度提高,人類勞動能力的差異度越來越大,社會財富的總量增加很快,如果實行精英制的分配方式,就會造成社會財富的占有情況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巨大的消費水平反差,那些分得很少社會財富的平民,無法共享社會發展的基本成果,甚至存在嚴重的生存危機,容易產生社會動亂,而分配很多社會財富的精英,在“邊際效應規律”的作用下,這些社會財富的使用價值將會顯著下降,從而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為此,必須從精英手里拿出一部分財富,補償給平民,一方面使平民得到更多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使精英實際的價值總量并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社會財富最終的分配結果是,精英們所實際分配的社會財富比例要略小于他們的勞動能力的比例,或者說,精英們所實際分配的社會財富比例要略小于他們對于社會財富的貢獻度的比例;第二,隨著社會分工的快速發展,價值層次不斷提高,價值的彈性與共享性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相關性也在不斷提高,精英在高層次價值的發展往往建立在平民的低層次價值發展的基礎之上,精英們通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履行更多的社會義務,拿出了部分社會財富資助平民,可以使平民的低層次價值得到快速增長,從而為精英的價值增長創造必要條件,這樣一來,精英所補償給平民的社會財富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回饋,使平民與精英產生了互利互惠的結果;第三,精英所分配的社會財富將會有一部分通過世襲、遺產繼承、婚姻、親緣等方式向自己的子女、親戚或朋友等相關人員進行轉移,而這些轉移財富的分配并不完全遵循精英制法則,使一部分人無論是否是精英,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擁有比他人更優良的生存環境,并且沒有任何生存競爭的壓力和積極上進的動力,從而使社會財富出現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因此必須對精英制分配方式通過一定的社會法則來進行適當的平均化調整,以盡量消除精英制所產生的社會財富的不合理分配格局。

由此可見,不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往往有不同的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與之相適應。一般來說,平均制分配方式適應于社會生產力低級水平的社會歷史時期,精英制分配方式適應于社會生產力中級水平的社會歷史時期,公平制分配方式適應于社會生產力高級水平的社會歷史時期。

十一、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

平均制分配方式所對應的社會思潮、政治主張與哲學思想就是民粹主義,精英制分配方式所對應的社會思潮、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就是精英主義。

1、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或平民主義)認為,平民的利益被社會中的精英所壓制或阻礙,而國家這個工具需要從這些自私自利的精英團體復原健康,用來改善全民的福祉和進步。許多民粹主義者曾經承諾過要移除“腐敗的”精英階層,并且倡導“人民優先”。民粹主義通常反對極權的精英份子,反對變質的代議制,力求讓權力真正的掌握在普通公民手里,其最具特色的制度設計為:公投。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民粹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它的極端平民化傾向,即極端強調平民群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以此來評判社會歷史的發展。它反對精英主義,忽視或者極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民粹主義的基本意義就是極端的平民化,強調“全體人民”、“全體群眾”是所有民粹主義的共同出發點。作為一種政治運動,民粹主義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并把普通群眾當做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而從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政治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平民化便成為民粹主義政治運動的本質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群眾性的社會政治運動都帶有民粹主義的性質。

2、精英主義。精英主義認為一些特定階級的成員,或是特定人群,由于其在心智、社會地位或是財政資源上的優勢,應當被視為精英:這些精英的觀點應當被更加重視;這些精英的觀點及行為更可能對社會有建設性作用;或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或智慧令他們尤其適合于治理。精英主義通常把身份、地位、財產作為衡量精英的標準。精英主義的民主否認“人民主權”、“公意”、“共同福利”等價值取向,更傾向于將民主視為一種方法或是一種程序,對民主采取工具主義的態度。從人類歷史而言,高度文明通常為上層精英所開啟,因為上層精英通常不需擔憂生存問題,而有余力去發展文化活動以致于高度的文化活動:文明。但這樣的成果當然是精英階層與大眾階層合作的結果。若無大眾階層提供生產服務,精英階層如何能有余力發展文明。由此可知,精英階層與大眾階層的存在,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政治理論上,精英主義反對大眾民主,主張精英治國。精英主義認為,民主制是騙人的把戲,根本不會成功,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發展成為所謂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壘,佑護民主免于暴民政治,宣揚個人主義的英雄史觀。

正確的觀點應該是:不要民粹主義,但不能不顧人民;不要精英主義(或寡頭主義),但不能扼殺精英;“大眾”與“精英”在個人尊嚴與公民基本權利上應當平等。

十二、公平與正義的歷史演變

社會事物及其價值特性總是處于不同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公平與正義的內涵也在不斷的變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動態性、關聯性在不斷地提高,許多社會事物的價值特性呈現著強烈的復雜性、動態性與關聯性,公平與正義的內涵也呈現出較強的復雜性、動態性與關聯性,具體表現在:

1、時代變遷。在過去被認為是公平或正義的事物,到了現在可能會變成不公平或不正義的事物。例如,把戰爭俘虜殺死并吃掉,在野蠻時代可能被認為是正義的事,但到了現代社會,就變成了慘無人道的事。

2、環境變遷。在這個環境條件下被認為是公平或正義的事物,到了另一個環境條件下可能會變成不公平或不正義的事物。例如,殺死強盜、為民除害,在法制不健全的社會可能會被認為是正義的事,但到了法制健全的社會就變成了非正義的事。

3、領域變遷。在經濟領域被認為是公平或正義的事物,到了政治領域或文化領域可能會變成不公平或不正義的事物。例如,資源消耗型、環境破壞型企業的經濟行為在經濟領域往往被認為是正義的事,但到了政治領域或文化領域就變成了非正義的事。

總的發展趨勢是:公平與正義的內涵不斷擴展與深化,公平與正義的形式的不斷豐富。

參考資料:

1、統一價值論,仇德輝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

2、數理情感學,仇德輝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8年

3、情感機器人,仇德輝著,臺海出版社,2018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考量現代社會的三對主要矛盾,關系每個人的價值取向和財富方向
基層社會,愛賭;中層社會,愛奪;高層社會,愛學習,愛創造!
中國特色勞動倫理的“大考”鍛造
追求公平是法律的靈魂
《增廣賢文》:“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公平與正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东乡族自治县| 长葛市| 土默特左旗| 宜城市| 盖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榆社县| 阳江市| 玉龙| 桃江县| 同仁县| 报价| 霍邱县| 绩溪县| 洛川县| 姜堰市| 达州市| 张北县| 芦溪县| 杂多县| 密山市| 绥阳县| 冀州市| 勃利县| 泰顺县| 玉林市| 青神县| 库车县| 高碑店市| 玉田县| 沧州市| 青海省| 祥云县| 新竹县| 唐海县| 保山市| 茂名市| 定安县| 杭州市|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