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孩子的教育問題真的是父母們頭號難題,很多寶媽們就會盲目的跟風,聽各種專家講座、看各種育兒書籍,最終都套用在孩子身上。這種照搬的規則,真的適合用在每個孩子身上嗎?家長自己又學了幾分教育法則呢,這種愛是正確的嗎?
小玲有個上小學4年級的兒子,常理來說,小學能有什么壓力,不都是天真的孩子每天快樂嗎。可孩子說出的話真的讓人吃驚:“哎,每天這樣,還不如死了輕松呢!”
小玲聽后心里咯噔一下,每天對孩子各種關心體貼,為他操碎了心,雖然會有點嚴厲,可孩子不會那么脆弱吧,怎么孩子會有這種想法。她就假裝開玩笑地問:“怎么了兒子,是不是嫌媽媽天天說你不好好學習呀?”兒子很平靜地說:“不是啊,就是一天天覺得活著沒意思!”為什么年僅十幾歲的孩子,會如此厭世呢。
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一位著名心理學大師的育兒觀念,在書里寫道:“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能夠用于培養他們的特殊環境,我就能保證,把隨機選出的任何一名嬰兒訓練成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包括醫生、律師、藝術家和商界領袖,或乞丐、小偷,而無須考慮他的天賦、愛好、傾向、能力、職業和種族。”他就是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最值得諷刺的是,他在堅定地執行著自己的育兒觀念時,卻將自己的三個子女培養成了抑郁癥患者,而帶來了令人痛心的后果。最為嚴重的是他的大兒子雷納,成年后屢次自殺無果,最終在30歲時如愿以償,自殺成功,成為行為主義育兒法的最直接受害者。
如果說大兒子的狀況是偶然,那么接下來二女兒抑郁長期酗酒,也曾嘗試多次自殺,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都未成功。結果這個女兒也生出了一個跟她一樣抑郁酗酒的女兒。一而再的抑郁自殺,最后一個小兒在成年后也是居無定所、無職業,只能靠父親的救濟活著。
如此成功的心理學家,怎么自己的孩子卻落下如此下場,在大兒子雷納的日記中提到這些:“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家長所謂的為孩子好的那些狠話,已經深深地傷害到了孩子看到這些,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感覺猶如醍醐灌頂,并且矢口否認自己肯定不會這樣對孩子,覺得自己是非常愛孩子的。為了孩子甚至可以活出生命,這些筆者是相信的。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他接受到的信號是正確的嗎?你的這種愛,孩子能感受到嗎?
當你在憤怒、沖動恨鐵不成鋼時,就會言不由衷的說出一些狠話:“養你干啥,不如掐死算了、不聽算了,我還不想管你了、隨便你吧、你自生自滅好啦……“等等這樣話,你以為孩子小不會記住,可是無形中孩子全然記在心里。
在孩子的意識里你所謂的那些為了他好的話,已經被他轉化成了:“爸爸媽媽根本不愛我、愛的只是成績、聽話的孩子,不愛我了,我就是多余的”。所以即使你付出再多也是一無所獲,因為你們都不在同一節拍上。
那么如何來改變孩子的態度想法呢,父母們首先就要改掉自己的一些習慣及毛病: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大家都普遍希望孩子能成才,有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可孩子根本不理解你們的苦心,因為你只是在一味地盯著孩子以外的成就,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孩子畢竟還小,彼此之間沒有溝通,只是強加給孩子一種你以為的愛,讓他理解成人,這也未免有點困難了。
都說沖動是魔鬼,所以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圖一時之快,把孩子的心傷透了,記住那些狠毒的話不要對孩子說。多了解孩子的內心真實的想法,讓他感受你對他的愛,鼓勵他每一次的進步、表揚他的堅強、支持他創新的想法,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與親吻,讓他真實感受到這種愛。
一切美好都是基于有愛,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機會,家長們一定要抓住時機,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育兒的道路上相信你也有秘籍,歡迎留言互動,說說你的育兒寶典,讓我們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