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拋開執(zhí)念,以淡然處世,方為從苦海解脫的道理。
在世俗之中,有多少人因為心愿未成而痛苦,因為欲望未滿而懊惱和焦慮,但是殊不知,人生所有的未能如愿,都是用另一種方式在避禍。
當你以為人生對你不公,在你生命中降臨苦難時,卻不知人生福禍相依,那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會在你的生命中以另一種狀態(tài)開花結(jié)果。
《道德經(jīng)》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萬事福禍相依,任何一件事情在我們未曾認知的層面,都有不同的狀態(tài)存在,哪怕你認為未能如愿的“糟糕”狀態(tài),也會藏著人生未曾觸及的福報。
而所有世俗之人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卻總因為自己的主觀愚昧,只看到了苦難表象產(chǎn)生的“糟糕”,卻沒有意識到糟糕之下隱藏的福報,于是產(chǎn)生了更加消極的情緒。
而人生真正的糟糕,是從自己的消極情緒而起的。
換一種心態(tài),平和地接納人生給自己的所有,哪怕糟糕的事情出現(xiàn),自己也能淡然處之,才可以在這個“糟糕”的事情中,吸取好的東西,看到這一件“糟糕”的事情對生命產(chǎn)生積極的能量和影響。
但是遺憾的是,世俗之人總被自己的主觀愚昧所遮蔽,而掩蓋了真相。
佛說:人生皆苦海。
其實苦海并不是人生外在的因素,而是自己的內(nèi)心,苦的根源就是內(nèi)心的執(zhí)念。
你知道一個人的內(nèi)心執(zhí)念有多么可怕嗎?它可以遮蔽所有眼前的景色與人生,即便這個人生在溫柔鄉(xiāng),生在富貴門,他也看不見自己人生的美好,他看見的都是人生的嘈雜與痛苦,主觀的愚昧會讓他的眼光放在所有的痛苦之上。
所以世間的苦并不是外在物質(zhì)的苦,而是內(nèi)心的苦,苦的是自己愚昧的執(zhí)念,讓自己看不到人生擁有的幸福,你所意識到的都是嘈雜和對于人生的不滿。
在三國時期,周瑜是一個英雄蓋世,文武全才的人,而且還是風度翩翩的美男子,這一個集美貌、健康、事業(yè)、才華,甚至愛情于一生的人,但是最終卻因自己的執(zhí)念而死。
周瑜能爭善戰(zhàn),文韜武略都堪稱上位,是個難得的奇才,而且深諳音律,據(jù)傳聞,他聽音律的時候,若誰奏錯一個音符,他都能立馬辨別,為此就有這樣一句話,叫做:曲有誤,周郎顧。
取得赤壁大戰(zhàn)成功之后,他竟然容不下與他一起抗曹的諸葛亮,就派人想擊殺諸葛亮,而諸葛亮也不是等閑之輩,之前準備,在周瑜行動之前,諸葛亮就已經(jīng)逃走。
為此,周瑜特別氣憤,從這一件事情開始,他和諸葛亮就成為針鋒相對的對手,這就是周瑜的執(zhí)念,他直到臨死之前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反而仰天長嘆著說:“既生瑜,何生亮”,連喊數(shù)聲之后,氣血攻心而死。
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周瑜都是一個人生贏家,集合了美貌、健康、事業(yè)、才華于一身的人,但是卻因為主觀愚昧造成的氣度狹隘,讓他看不見人生的美好,反而糾結(jié)于人生的一些嘈雜之上,而最后也葬身于此。
當我們反思自身的時候,是否想過:自己的執(zhí)念其實掩蓋了許多真相。
自己看問題的時候,只看見了一些嘈雜,卻沒有看見事物另一面對人生的影響,執(zhí)念越深,內(nèi)心就越是痛苦。
所以,周瑜忽略了人生擁有的美貌、健康、事業(yè)、才華等,只看到了自己的“對手”:諸葛亮。
正如同我們剛才所說,大部分人即便是身處富貴之門,他也看不見人生的美好,他依然會為人生的未曾擁有而焦慮,而忽略了當下的擁有。
當一個人太過于奢求人生的時候,痛苦也就出現(xiàn)了,因為奢求而生欲望,欲望難平苦痛難消。
換一種心態(tài)去看世界,無論人生遇見了什么,以淡然去處世,把自己的視角從糟糕轉(zhuǎn)向于美好,看到那些歲月靜好,內(nèi)心才得以平復。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