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小哼
朗誦:雅心
來源: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今天,是三毛去世27周年的忌日。她的文字,散發著生命的熱烈與芬芳,又不乏對孤獨、死亡、失去等人生命題的思考。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三毛。
——茲心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雅心朗誦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她只為活出自己的本色,她不在意世俗的標簽;時間,空間,距離,都抵不過她內心的炙熱。
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所歸,率性而活,這才是我眼中的三毛。
她在幾十年前漂泊半生環游世界;她在撒哈拉和愛人把生命過成詩;她把短暫的一生,活成了十世。享受生命的過程,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她遵守的不過是自己的內心和生命的順其自然。
在憂郁的日子與自己相處
三毛在初中時候因為偏科,遭到了數學老師的冤枉和羞辱,在她眼睛上用毛筆畫圓圈,導致全班同學嘲笑不止,13歲少女的自尊,本就敏感又脆弱,三毛開始厭學,而后得了自閉癥。
她開始質疑人性,自己怎么就成了壞學生,她自閉不和人結交,跑去墓地看了大量的書籍,終日與文學作伴,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沒有什么人比死人更溫柔了,也沒有什么地方比墓地更安靜了,不管你多么有名多么富有,最終都會躺在這里。
外人眼里陰郁的日子,卻是她和自己相處的過程,日轉星移,只有歲月、書、我自己,這是一種自我修復的生活方式,充滿生命哲學意味。
很多人在遇到傷害的時候,不是想著接受和自我恢復,而是把它放在那邊而要努力走出來。
其實只要給身心一段自我恢復的時間,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順應自己當下的內心,不想結交就不結交,不想說話就不說話,不是為了走出來而不去理會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是順天性,也是最好的自愈方式。
正如三毛自己,因為她最終想通了:
“人這一輩子,實在是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我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在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之后父親送她去畫畫,機緣巧合之下,她的第一篇文章《惑》被白先勇看中,發表在《現代文學》上。
她終于找到了畢生所愛之一——文學。因為每一段自愈的時光,都是你認識自己的過程,你終會明白自己想要的。
流浪的開始,留學生活
三毛在去馬德里留學之前,有過一段戀情,分手之后,她就毅然出走。她決定要游歷四方,見天地,見眾生。
在馬德里留學期間,三毛一直秉承著凡事忍讓,吃虧是福的美德,卻被舍友們當傭人使喚,擦桌子,借衣服,洗床單,打掃垃圾,宿舍的活都被她包辦了。
吃虧是福換來的的是舍友們變本加厲的使喚,終于她忍不住爆發了。
在一次舍友們全部在酒吧喝醉回宿舍又開始大吵大鬧時,三毛拿起掃把,和她們大打一架。
奇怪的是,事后舍友們都開始來討好她,給三毛卷發,幫她打飯等等。
這個世界上,有教養的人,在沒有相同教養的社會里,反而得不到尊重。一個橫蠻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這真是黑白顛倒的怪現象。
后來,去德國,去美國留學,三毛都遇到了大吵大鬧難以相處的室友,她選擇捍衛原則,并贏得了尊重。
在游學中,三毛懂得了一個道理:
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學會愛自己,才是終生浪漫的開始!你有什么樣的原則,便匹配什么樣的人生!這是留學中的生活教會三毛的。
聽從命運的安排
有一天,荷西突然說:“三毛,你等我六年,我有四年大學要念,還有兩年兵役要服,六年一過,我就娶你。”
而那個花樹下的少年,荷西,還在原地等著她。
三毛抽泣到:“如果你那天再堅持一下,我一定會妥協,我還是一個好好的人,今天回來,我心已經碎了。”
荷西說:“心碎了,可以用膠水黏起來。”
三毛說:“可黏過后,還是有縫。”
荷西就把三毛的手拉向他胸口:
“這里還有一顆,是黃金做的,把你那顆拿過來,我們交換一下!”
尋尋覓覓,你不要找,你要等。緣分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兩個靈魂相互吸引,相互契合,轉了大半個地球,終于在了一起,就像冥冥之中的注定。
選擇和比自己小6歲的荷西結婚,拋棄傳統婚戀觀的束縛,是三毛順應命運的安排,這無關世俗,因為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你就應該去把握!這樣的三毛,多么勇敢又可愛。
撒哈拉才是烏托邦
三毛說:“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里,就是精神的文明,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要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這么一遭啊!”
所以,當三毛看到《國家地理》上的撒哈拉,毅然打算前往。她說那是她前世魂牽夢繞的鄉愁。而荷西為了支持她,偷偷的在撒哈拉找好了工作,還租好了房子。這樣的惺惺相惜,三毛立馬跑去和他結婚。
漫天黃沙的撒哈拉,沒車沒房,沒婚紗也沒鉆戒,結婚的定情信物只有荷西送的駱駝頭骨,可三毛很高興。只要有荷西就夠了。
兩人的新房,是阿尤恩墳場區三十多平米的小房,屋子又小又破,屋里更是沒有一件成形家居。可三毛卻把生活過的有聲有色
-她將駱駝頭骨置放在書架上,
-再用鐵皮和玻璃做了一盞風燈。
-從垃圾場淘來一個舊輪胎,清理干凈,填上紅布坐墊,一個鳥巢式沙發就閃亮登場了。
-接著又拾回來一塊快腐爛的羊皮,用鹽和明礬硝出來,就成了一張坐墊。
-一個深綠色的大水瓶,沒人要,她抱回家,插上一叢野荊棘。
-家里沒有綠意,她就冒險爬進總督矮墻,偷回幾株花,屋里便有了生機。
……
她喜做羹湯,“粉絲煮雞湯”,“螞蟻上樹” ,款待在沙漠認識的朋友們,更開始投稿出書,自此才有了她的第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
-給鄰居們補牙齒
-出去釣魚賣錢
-一起吃駱駝肉
-考駕駛證
-收集石頭
……
在撒哈拉這個孤寂絕望的荒蕪之地,卻被三毛和荷西過成了歲月如詩,生機勃勃。
你讀《撒哈拉的故事》,就能感受到她文字中的喜悅,充滿異域情懷,滿含人生激情。
那是她和荷西精神的烏托邦啊,只有生活的廣闊,“只有你,只有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愛一個人就是要變成這個人。愛是一種共情,他們在撒哈拉將自己完全展露給對方,他們成了能體驗對方一切的愛人、摯友。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愛情就是合二為一。順應你的愛情,在哪里都是精神的烏托邦。
萬水千山走遍
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和加那利群島生活了六年。1979年9月30日半夜1點,荷西因潛水溺亡。
埋葬愛人之后,三毛泣血寫道:
日已盡潮水已去,
皓月當空的夜晚交出了,
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說話的你,
同一條手帕擦你的血拭我的淚。
“生命的意義和最終目的,我的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尋求愛和自由。”荷西的愛已經消失不見,“那我就去尋求那廣闊的自由吧!”
1981年,三毛踏上了探索美洲之旅,暢游了幾十個國家。盡情享受著萬水千山帶來的萬般體驗,和那奇異又活潑的異國文化。
三毛在書里寫道:“你問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是認識自己的生命。你問我追求什么,我相信這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燃燒。”
順應生命的運動,順應生命的燃燒,去不同的地方,經歷不同的人生,千山萬水走遍之后,才能回歸那顆赤誠之心。我想這便是她人生的修行方式吧。
順應生命是一種幸福的歸宿
人生是一場夢,生命是一場夢。夢醒了,幾多花落。
回到臺灣后的三毛,寫了劇本《滾滾紅塵》,這部電影由林青霞主演,橫掃當年金馬獎各項大獎!這部影片有她對滾滾紅塵的愛和癡,有蝕骨的孤獨和純真的赤子之心。
她踏遍大漠、閱盡人間,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她寫道“如果我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
提起三毛,很多人會對她的作品狂熱,很多人會追逐她掀起的流浪文學浪潮。
我卻喜歡北大教授張頤武的那句評價:“三毛的成就主要不是在文學上,而是在生活方式上。”
有人說世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而我想說人生更高境界的成功,不過是順應自己的活法,在每個人生的節點與命運順其自然,享受探尋不同生活方式的過程,這才是我理解的三毛。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上天賦予你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就是率性而活,就是順應生命的道法自然。
聽從自己的天性,讓那顆自由的種子生根發芽,生長成自由的靈魂,生長成自由的生命。就如三毛一樣。
她在變幻的人生中,看到了一種順天應命的慷慨,一種極致的單純、一種向死而生的壯烈。
認識自己的生命,不停燃燒,不停行走,這個不斷與世界與生命順應和解的過程,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才是生命的本色,足夠率性。
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三毛,她叫詩與遠方,她叫聆聽內心的聲音!
*作者: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因書明理,以慈懷道,向外看懂世界,向內明白自己。歡迎關注,愿你與我們一起,在讀書中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