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面紗》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素顏如水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面紗》。
對于愛情和婚姻,我們都曾有過諸多憧憬。可在這浮華人世,多得是愛情逝去、婚姻破碎的慘劇。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面紗》的主人公凱蒂就是這樣一個困于“婚姻圍城”之中的女子。她美麗出眾,卻擁有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又經歷了一場沒有結果的婚外情。
這個可憐又可悲的女子,在霍亂橫行的中國南方小城,經歷被拋棄的絕望,她到底該怎樣走出感情的漩渦、人生的泥淖?
《面紗》作者毛姆,英國小說家、戲劇家,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是公認的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流行最廣、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更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
1952年,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1954年,英女王親自授予他“榮譽侍從”稱號,始終拒絕他的皇家文學會也終于接納他。
《面紗》同毛姆的另兩部作品《刀鋒》《人生的枷鎖》被稱為“毛姆剖析人性的三大力作”,是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讀本。
《面紗》將故事背景放在軍閥混亂的中國,讓兩位主人公在異國他鄉,充分展現人性的真實面。在前言里,毛姆說:“這是我唯一一部以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的小說”。小說整體布局巧妙,語言精妙。
有人評論說:
“毛姆是個很兇殘的作家,他總是兇殘地、殘酷地,把一切人們熟知的美好撕得粉碎,還重重扔在臟兮兮的地板上再踩上兩腳,而你不得不承認那才是真實的生活。”
而《面紗》就是這樣一部洞察人性的佳作。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毛姆筆下《面紗》。揭開生活的面紗,尋求人生的真諦。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的英國,女主人公凱蒂由于從小就受到母親“名利觀”的熏陶,長大后又混跡于倫敦浮華的社交圈,所以一心渴望用美貌釣得金龜婿。
凱蒂傾慕者甚多。可母親告訴她,一定要選最出類拔萃的那一個。就這樣挑了又挑,凱蒂的社交旺季慢慢過去了。
凱蒂的母親又開始著急了,勸她降低標準。凱蒂卻覺得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沒必要為了結婚而結婚。
可直到25歲,她也沒有等到自己滿意的求婚者。而此時,凱蒂那姿色平庸的妹妹卻找到了一位家世不錯的對象。為了避免落后于18歲的妹妹,凱蒂接受了性格古怪的細菌學家瓦爾特的求婚。
兩人在舞會上認識。凱蒂只知道瓦爾特是一個在香港工作的細菌學家,而且過一段時間后就會回去工作。婚后,凱蒂跟隨瓦爾特回到了香港。
瓦爾特對凱蒂溫柔體貼,履行著一個好丈夫的職責,這讓凱蒂感動不已,可二人的關系并不親密。
凱蒂生性活潑,習慣了說個不停,想笑就笑。可瓦爾特沉默寡言,乏味無趣。平日里交談,瓦爾特也是搪塞敷衍。瓦爾特喜歡看書,凱蒂卻覺得那些書枯燥無味。
凱蒂不明白瓦爾特為什么會愛上自己?精神上的差異更是讓凱蒂覺得受到了冷落。
一次茶話會上,凱蒂同瓦爾特一同受邀前往,而主辦者正是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初見,凱蒂就覺得查理英俊帥氣、器宇不凡。而查理本就風流成性,見到美麗動人的凱蒂,便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那晚,二人相談甚歡,查理讓凱蒂覺得親近溫暖,和瓦爾特的婚姻又讓她覺得失望,她斷定自己喜歡像查理這樣的男人。
那次宴會后,他們的關系便很快確定了。起初,凱蒂還會保持距離,在心底對瓦爾特有愧。可是慢慢地,她完全沉浸在和查理的溫柔鄉中了。
在同查理的偷情中,她感受到了愛情的歡愉,覺得自己重獲新生。三個月不到,兩個人已經親密無間了。
他們小心地私會,可這件事最終還是敗露了。凱蒂后悔擔憂,可是一想到查理說過,會一直跟她站在一起,她就沒那么害怕了。
凱蒂滿懷信心的以為,查理和妻子關系淡漠。而瓦爾特又愛著自己,會同意自己離婚。
在她看來,一切都那么簡單,不會有流言蜚語,也不會傷害任何人。她會和查理結婚,過上幸福的生活。
東窗事發后,瓦爾特依舊裝得云淡風輕。凱蒂覺得瓦爾特愛自己過了頭,才會如此容忍,心底瞧不起這樣的男人。對此,查理分析說,瓦爾特為了顧全自己的利益,才不至于撕破臉皮。
一天中午,瓦爾特提出想跟凱蒂聊聊。他說自己會去一個叫做湄潭府的地方,那里霍亂肆掠,但也是絕佳的研究機會,并希望凱蒂同自己一同前往。
對于這一提議,凱蒂嚇破了膽,堅決說自己不會去,請求同瓦爾特離婚。提到離婚,瓦爾特怒火中燒,把凱蒂同查理的茍且之事說了出來。
凱蒂不甘示弱,說查理也會離婚,同自己結婚。
在激烈的爭吵中,兩人第一次敞開心扉。瓦爾特明白輕浮虛榮的凱蒂只是為了不落后于妹妹才嫁給自己,可他竭盡全力去愛凱蒂。而這一切,在凱蒂看來都只是瓦爾特一廂情愿。
最終,他們達成協議:如果查理愿意離婚,并在兩周內娶凱蒂,瓦爾特就同意離婚。
凱蒂抱著美好的期待找到查理,講述了一切,渴望得到安慰。可查理為了自己的前途,說無論如何都不會離婚。還假惺惺安慰凱蒂,要接受瓦爾特的寬容大度,同他一起去湄潭府。
查理自私的面目徹底暴露了,失去最后希望的凱蒂這才明白,瓦爾特早就已經看穿了查理的為人。他讓自己去找查理,就是為了讓她看清查理的冷漠無情、自私自利。
凱蒂心如死灰,答應同瓦爾特一起去湄潭府。
在漫長的旅程里,凱蒂時常黯然神傷。曾經,查理是她人生的希望與興趣所在,可如今一切都破滅了。27歲的她覺得生命走到了盡頭。
經歷了這些后,凱蒂以為只要耐心等待,瓦爾特遲早會原諒自己。可漸漸地,她發現瓦爾特已經厭惡自己了。
瓦爾特每天一大早就出門,吃飯時才回家,凱蒂感到非常孤獨。
在這里,她認識了助理專員沃丁頓。沃丁頓每天忙完工作,都會去瓦爾特家中小坐,同凱蒂說說話。很快,他們就成為了朋友。
沃丁頓會帶凱蒂出去轉轉,在這片充斥著死亡氣息的土地上,凱蒂第一次親眼見到了死人。壓抑中的凱蒂直面殘酷的現實,哭出了聲。
在沃丁頓的建議下,凱蒂決定去當地的修道院看看。
參觀修道院院子時,凱蒂見到了做工的少女和那些可憐的孤兒,還有醫務室里那些飽受病痛折磨的生命·····她見到院長,兩人拉起家常,凱蒂對她充滿了敬佩之情。
修道院之行讓凱蒂感觸頗多,她本是出于無聊才去的,但在那片充滿著憐愛的圣地,她感受到了一個和諧溫暖的世界。
在瘟疫肆掠的中心,修道院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人們冷靜沉著;她曾經嫌惡的丈夫,是修女們心中的博愛之人。凱蒂鄙視自己,因為她從未正視過瓦爾特的好。一直以來,她竟是如此狹隘。
那天晚上,凱蒂告訴瓦爾特,自己將要去修道院幫忙。瓦爾特只說,那是份無聊的工作,凱蒂并不能承受。
二人再一次發生了爭吵,他們之前并沒能冰釋前嫌。
接下來的一天里,凱蒂一心想著修道院。隔天一大早,她就去到了修道院。在凱蒂的再三請求下,院長才答應凱蒂留下來幫忙。為此,凱蒂高興極了,覺得自己終于有點價值了。
臨走時,院長告訴凱蒂:
“人無法從勞作或愉悅中得到安寧,也無法在現實世界或修道院里得到安寧,只能在自己的靈魂里找到安寧。”
那時的凱蒂并沒明白院長的意思,但在她后來的人生里,她慢慢找到了安寧。
修道院生活讓凱蒂精神煥發,她發現自己其實也能做家務。剛開始的幾天,凱蒂并不習慣,可是她想起院長做的一切,頓時多了幾分耐心和溫柔。
凱蒂覺得自己在成長,持續的勞作分散了她的注意力,她在這里瞥見了別樣的生活和人生觀。在這片可怕的瘟疫中心,不斷有人死去,但她已經學會了不去想這些,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
有一天,她回想起自己對查理的癡戀,她覺得荒唐。如今,平靜地回想起過去種種,她不再愛他了,她覺得自己終于解脫了。
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凱蒂懷孕了。每個人都替凱蒂高興,可是凱蒂卻心如死灰,她不知道如何面對瓦爾特。
瓦爾特問她,孩子是誰的?
凱蒂心中清楚,瓦爾特很想要個孩子。如果她說是他的,或許她會得到原諒,他們又會像從前一樣。只要她撒一個謊,一切都會改變。
可是她這幾周經歷的一切,查理的虛偽和瓦爾特的冷漠,霍亂和那些垂死的人們,修女們,這一切都讓她變得堅強且正直。她必須直面現實,孩子不是瓦特爾的。
對于這個結果,瓦爾特并沒有覺得意外,但他內心深處是失望的。他讓凱蒂安心休養,就又去忙自己的工作了。
凱蒂獨自待在家里,孤單無助。可此時的她,即使深陷煩惱,也已經學會了從容以對。
就在她獨自神傷的時候,瓦爾特走了進來,他建議凱蒂離開這里,并為她安排好了一切。可凱蒂卻并不愿離開,她要繼續留在修道院幫忙。
重返日常工作,凱蒂雖然偶有不適,但總是能打起精神。大家也都很照顧她,她感到感動、高興。院長也會特別留心凱蒂,在百忙之中同凱蒂交談。凱蒂從中獲益良多,不僅是心靈的平靜,更是靈魂的安寧。
回想起過去,她并不覺得那是什么邪惡的事,也沒有什么可后悔的。她如今只是需要,努力去忘記那些丑陋和愚蠢,并思索未來。
可對于未來,凱蒂并沒有太多打算。她想著讓瓦爾特保持平靜,以減輕自己帶給他的痛苦。或許有一天,一切都會過去。
只是這天還沒到來,瓦爾特就感染了霍亂。她急匆匆趕到瓦爾特身邊,看到奄奄一息的丈夫,請求得到原諒,她希望他的怨恨得以放下,靈魂得到解脫,心平氣和得離開人世。可是直到死,瓦爾特都沒能原諒凱蒂。
瓦爾特的葬禮結束后,凱蒂繼續回到了修道院幫忙。她的堅強和勇氣得到了院長的贊賞,只是院長也勸她離開。瓦爾特已經死了,凱蒂沒有留在這里的理由了。
凱蒂覺得自己已經掙脫了煩惱的束縛,擺脫了一段令她壓抑的關系。
她掙脫了死亡的威脅,擺脫了讓她低聲下氣的愛。
掙脫了所有精神枷鎖,獲得了無拘無束的自由。有了自由,她就有面對未來的勇氣,對即將發生的一切無所畏懼。
回到香港后,在查理太太的接待下,她在查理家安頓了下來。對查理的恨意,并沒有之前那么深。她享受到了不曾有過的禮遇,再一次重新沉溺到浮華、奢靡的生活中。
對于查理的引誘,她再一次淪陷了。但這一次,她很快便覺醒了。她不再是情感的奴隸,可以自由地過上純粹健康的精神生活。
第二天,凱蒂一大早離開了查理家,獨自買了回故土的船票。
在船上,凱蒂回憶起自己的那些齷齪經歷,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厭惡中。但隨著船越走越遠,廣闊的海面讓她平靜下來。她似乎來到了另一個國度,在這里,她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靈魂。
歷經生離死別,凱蒂終于覺醒,她不再將男人和金錢當作自己的追求,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人生目標。
最終,凱蒂決定和父親一起去到陌生的地方,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好好撫養她的孩子。
故事的最后,凱蒂說,她想要一個女兒,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姑娘,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自由和幸福,而不是像她一樣。
在倫敦時,凱蒂虛榮膚淺,因為父母以及社會告訴她,要嫁給名利;在愛情里,她天真自私,以為查理會給自己愛情,一次次傷害深愛自己的瓦爾特。那些她沉浸其中的社交和艷情,卻最終把她傷得體無完膚。
當她經歷過極致的失望后,在湄潭府見證生死后,那個深陷名利、情感漩渦的姑娘終于得以正視磨難以及犯過的錯,獲得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她終于明白:自己的幸福,要向自己尋求,而不是任何外物。
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在別人身上筑造自己的信仰,終將會有希望破滅的一天。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獨立的精神才是靈魂豐盈的開始,真正的安寧只能向自己探索。
真正成熟的靈魂,應該是自由的、無畏的、坦率的。愿你我都能在這人生苦旅中,謙卑行進,終獲寧靜。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六十三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注:配圖來自《面紗》劇照
*文:江厘,慈懷每天一本書簽約作者,熱愛閱讀和旅行的寫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