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消渴的病機,中醫傳統理論認為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因此,在治療上,強調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以滋陰益氣清熱為治療大法,多使用人參、天花粉、生地黃、黃芪、山藥、五味子、玉竹等益氣養陰清熱的藥物。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些病例單純應用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方法,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療效,而以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結合活血化瘀、溫補腎陽的方法來治療,則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曾治某男,年68,有糖尿病史20余年。服用過D-860、降糖靈片、消渴丸、達美康等藥物,癥狀基本得到控制。1992年4月,患者由于勞累、生氣、自覺下肢發軟、口干、口渴、飲食量大增,尿量亦隨之增多,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在某醫院化驗血糖17.3mmol/L,尿糖(++++),自服消渴丸數日,癥狀不減,遂來我院就診。患者自述口干、口渴、多食、多尿、下肢發軟,胸部悶脹,有時隱隱作痛,全身乏力,腹部酸痛。患者神志尚清,精神呆鈍、疲憊,面色晦暗,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苔膩,脈沉滑稍數,當日復查血糖為17.3mmol/L,尿糖為(++++)。給予益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