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分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胃鏡檢查率在50%以上,其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臨床上二者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存在。
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范圍。病因多為飲食不節,饑飽無常,辛辣無度,吸煙、飲酒及劇烈情志變化等。癥狀以脘腹痞滿,隱痛作脹,尤以上腹部為顯,進食可加劇,噯氣,泛酸,惡心,食欲不振等。其病變部位以胃竇部為多見,病理表現胃粘膜充血,水腫,可伴有滲出,糜爛,出血等,引起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胃痞范圍。病因為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耗傷胃陰,勞倦過度,饑飽失常,損及脾陽而脾胃虛弱,情志舛和,氣機阻滯,肝胃不和,氣滯血瘀而致胃絡瘀阻等。癥狀為心下痞滿,脘腹作脹,隱痛,食后尤甚,噯氣,乏力,納呆,大便不調等。部分病例可由淺表性胃炎反復發作轉化而成。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病理為炎性細胞浸潤或可波及整個粘膜層,伴有不同程度腺體萎縮及腸上皮化生。本病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大多減少,甚至無游離酸,胃酸明顯減少者可進一步影響鐵的吸收而致貧血。
臨床上辨證分型主要有下列五種。
1肝胃不和
胃脘脹痛,尤以悶脹為主,食后尤甚,或痛無定處,嘈雜噯氣,或嘔吐泛酸。苔薄,舌質淡紅,脈弦或弦數。治擬疏肝和胃,行氣和中。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處方:柴胡、香附、川楝子、延胡、白芍、郁金、綠梅花、佛手花、代代花。
2脾胃虛寒
胃部隱痛,喜溫喜按,納呆,食后腹脹或嘔吐清涎,面色不華,神倦肢乏,四肢不溫,大便不實。舌質淡胖,苔薄白潤,脈沉細。治擬健脾益氣,溫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處方:黨參、白術、茯苓、炙草、木香、砂仁、香附、桂枝、黃芪。
3脾胃濕熱
胃脘嘈雜,脘腹痞滿或胃部灼熱作痛,噯氣惡心,口苦而粘,渴不欲飲,大便時爛時秘。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細或弦數。治擬清熱化濕,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半夏、川連、黃芩、甘草、川樸、砂仁、苡仁、延胡、藿香、茯苓。
4胃陰不足
脘腹灼熱脹痛,納少嘈雜,食后作脹,煩渴欲飲,大便干結。舌質紅少津,或質紅少苔,脈細數或虛數,治擬,酸甘養胃,緩急止痛。方用:麥門冬湯加減。處方:沙參、麥冬、石斛、太子參、甘草、白芍、綠梅花、川楝子、玫瑰花、杞子。
5氣滯血瘀
胃脘作痛,痛有定處,日久不愈,痛處拒按,形瘦,面色晦暗,大便色黑或吐血。舌質紫暗或瘀斑,脈象弦澀。治擬理氣化瘀、和胃止痛。方用丹參飲加減。處方:丹參、川楝子、延胡、莪術、赤芍、川楝子、綠梅花、香櫞皮。
1983年,首次在慢性活動性胃炎的胃粘膜組織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HP)。慢性胃炎中HP陽性率與炎癥活動有密切關系,如活動性淺表性胃炎的HP陽性率可高達95%。研究表明,感染HP者患胃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6~9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這種病菌列為胃癌頭號發病原因。胃癌前病變包括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而胃粘膜有異型增生改變者,HP感染亦高。
經臨床觀察,中藥養胃抑菌,活血化瘀對部分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逆轉及HP轉陰均有較好效果,從而對防治胃癌起到積極作用。臨床上抗HP的中藥很多,但必須在辨證施治原則下按寒熱藥性不同進行選用。藥性屬寒涼性的有:黃連、大黃、蒲公英、虎杖、白花蛇舌草;藥性溫熱的有:桂枝、烏梅、蒼術、川樸;屬活血化瘀類的有:三七、丹參、延胡、莪術。中成藥胃復春片,能益氣健脾、活血解毒,有較強抑制幽門螺旋菌作用。可阻斷癌變的過程,對于治療胃癌前期狀態、胃癌術后輔助治療均不失為有效的首選藥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