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是河南省杞縣解放前的名醫翟竹亭先生的遺著,曾于一九六三年由開封專署衛生局以石印本問世,此由開封醫學專科學校張茂珍等在石印本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凡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各門有總論,說明病源同異;每病有醫案,辨證論治,方法簡便。重以溫疫險惡證案,內外婦幼各科雜證兼備,所論簡而要,治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失敗的誤診教訓,亦詳為記載。可供臨床醫師參考運用。
整理說明
翟竹亭先生,河南省杞縣人,是位聲高望眾的老中醫。臨證精于內、外兩科及針灸術,名噪豫東。先生素嗜《內經》、《難經》等書,對金、元諸醫家及明◎吳又可學術思想致力尤深,更心折李瀕湖、張景岳,故自號湖岳村叟。晚年集畢生經驗、擇所治奇癥,匯編成冊,名曰《湖岳村叟醫案》。原稿寫成后,曾由先生的友好魏桂森、蔣家謨、孟繼鴻共同參訂,門人陳文遠、石賀璞校正。一九六三年經開封醫學專科學校張文甫校勘后,在開封專署衛生處的大力支持下,曾以少量石印本問世,頗受醫界稱頌。
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我們對石印本再次進行整理:去其疑如,校正標點;糾正錯訛,查對引文;將原書中肯之眉批移為按語,對意晦之眉批,無關治療或意理有謬者,均予刪去;在多數醫案后我們根據需要又補加了按語。所加之“按”,多為提示臨床要點,或論病機,或議診斷,或釋方義,或以藥測癥。處方中藥物分量,統按現制換算為克。
自翟氏《湖岳村叟醫案》集成后,一時名宿,競為作序題詞者甚多。我們選錄其有代表性的序、校勘記、傳、題詞、跋,分別載于該書前后,以盡可能保持該書之原貌。該醫案在整理過程中,呈蒙河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何法周副教授正其文字,開封地區中醫學徒班部分學員作了協助,在此謹表謝意。
整理者
一九八四年
序
翟竹亭先生,是杞縣一位有名望的老中醫。他在生前將積累數十年的醫療經驗,著之成書,名為《湖岳村叟醫案》。這是他一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
從本書的傳、跋和醫案中,讀者可以了解到先生的醫學造詣。在這里需要說明的,也是值得學習的有以下兩點:
一是兢兢業業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先生幼時未上過學,但能勤學好問,下硬功夫,刻苦鉆研,終成名醫,晚年不矜不諱地總結了成功的醫療經驗,分析了治療失敗的誤診教訓。這種不嘩眾取寵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是很可貴的。
二是有同情貧窮患者疾苦的良好服務態度。先生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對少吃缺燒、無錢治療的一些貧苦患者,認真給予看病,不收藥資,遇到生活極端困難的病家,不僅看病付藥不要錢,而且又給背柴送米,這種救人之危、濟人之困,同情貧苦患者的高尚品格,實在令人欽佩。
今天,廣大中醫藥人員,應認真地、系統地繼承祖國醫學;名老中醫和有一技之長的中醫,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切實總結成功的醫療經驗和失敗的誤診教訓,寫成醫案,著之成書,以期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遺產——中醫中藥,繼續發揚光大,讓它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
河南省開封專員公署衛生處
一九六五年三月一日
校勘記
開封專署衛生處將杞縣翟竹亭先生遺著《湖岳村叟醫案》抄本二卷,交余校勘,擬付梓。披閱卷端傳序,籍知先生家貧好學,尤喜歧黃家書,追求真理,剖析疑似,質疑問難,不恥下問,卒能貫通經典,有名醫林。吁!志亦偉矣。觀醫案內容,各門有總論,每病有醫案,辨證處方,引經據典,疑似厘分,論治高超。且其文詞簡練,條理井然。余何人斯,敢妄執斧。然事關利濟后世,義不容以不文辭,因而不揣固陋,勉為執筆。
校勘目的有四:
一、字之書寫錯誤。如卷上胡雍甫題詞,有“析疑辨難最艱辛”句,誤寫為“折疑”。溫病門案一,診視“六脈洪大無倫”,誤寫為“無論”。其它案中有“拒按”誤寫為“懼按”。
二、理論原則上之錯誤。如虛證門案二,有“渴欲冷飲”句。渴欲冷飲者是熱,宜用涼藥,渴欲熱飲者是寒,宜用熱藥。既云“渴欲冷飲”,而處方用桂附八味湯之熱,違反常理,宜改“冷飲”為“熱飲”,方不背謬。腹痛門案五,有“治肝木者肺金也”句,“治肝”應改為“制肝”。
三、藥名書寫之錯誤。虛證門案十三,“枳椇子”誤寫為“枳棋子”。其它有“續斷”誤寫““續繼”。均為更正。
四、引經據典之字句更換。如幼科案六,有“諸癥戰掉,皆屬于木”句,應改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另有“虛者溫之,寒者溫之”句,應改為“虛者補之,寒者溫之”。似此等字句更換,意義尚不大謬者,姑為留之。其它罕用之古典,意晦之頭批,無關治療,均保留之。先生積數十年之經驗,匯集證治,共分十七門,二百三十七案。論證簡而要,處方奇而效。最可嘉者,即治而不效,亦詳為記載,似此實事求是,堪為后學法戒。
國家號召我輩繼承、發揚、整理、提高,因將先生之遺著付梓,此不獨先生之幸,亦后世之幸也。余雖駑鈍,敢不勉為斯役。
開封醫藥專科學校文甫張會友撰記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翟竹亭先生傳
君姓翟氏,青云其名,竹亭,字也。先世居山西洪洞,洪武初遷杞,旋移直隸長垣大翟莊;咸豐壬子,避河患復來杞,遂家焉。祖明亮,父興治,母氏韓。君性沉摯,有毅力。家固貧,父患癱瘓,臥床數年,八口之家,恃君以養。時方童稚,不任力作,為小負販,以博微利。值年兇荒,生計益窘,煮藜藿為食;四、五兩妹,童養于人。光緒甲午,君年十六,有通許醫生游先耕者,至杞懸壺隍廟;君敬其人,因從習醫,游以孺子可教,授方脈及針灸術。鉆研數載,盡得其秘,遂出問世。師歿為營喪葬。乙未春,父歿不能具棺殮,賴親鄰資助,草草薄葬,恒用疚心。甲辰冬,君娶李氏,越五年病歿,無所出。庚戌夏,母以積勞罹疾棄養,君哀毀幾至滅性。服闋,續楊氏,生子夔龍,女五。長、次皆適人,余待字。君性孝友,親歿后,諸妹以次遣嫁。長適李,不能自給,助以貲,俾之營運。次適劉,早喪所天,依君以居,又嫁其甥女。胞叔興國早世,叔母張,婚居茹苦,迎養十余年;迨其子成立,始別居。堂侄見龍,伶仃無依,招使習醫,教養兼至。先世墓碑闕如,君植樹立石,以展孝思,建祠修譜,胥君創辦。跡君生平,殆所謂孝慈兼盡,內行克敦者歟!君少失學,未嘗讀書而好問,遇名醫宿儒,輒虛心造訪,以蘄教益。久之能自誦習。于《靈樞》、《素問》、《難經》,張、劉、朱、李諸名著,致力尤深。心折瀕湖、景岳,自號湖岳村叟,業醫數十載,活人無算,治療奇癥甚多(詳見所著醫案,茲不復述)。
閑閑老人曰:“余讀魯論,至孔子述南人之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竊嘆有恒者之難,而知立業之不易也!”竹亭起自孤寒,無立錐地,乃能矢志岐黃,身致小康,為鄉里所引重,是皆厄窮動忍之效,藉非有恒,何以至此乎?嗚呼!可以風矣。
世弟蔣家詠撰
湖岳村叟傳
吾友湖岳村叟,杰士也。心折瀕湖、景岳兩醫家,因以自號。醫生胡以杰目之,曰:“孟子言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叟無所憑藉,以勞心苦思,竟成國手,目為杰士固宜!”叟姓翟氏,字竹亭。祖籍洪洞。明洪武初,以遷民來杞,旋移直隸長垣之大翟莊,咸豐壬子,河決銅瓦箱,復來杞,遂為杞人。祖寅功,父化醇,母氏韓。君鮮兄弟,有妹五。家世貧,僅負郭田數畝,幼從父作小負販。十五歲時,父患癱瘓疾,八口之家,恃五尺之童以養。母每日造煎餅,使君游市賣之,博蠅頭利。又值大旱,田盡售,仍不給。時煮椿葉為食,四、五兩妹,皆許人為童養媳。十六歲,有通許醫生游先耕來杞,懸壺隍廟,君從習醫。游以為儒子可教,指授脈理,外教以針灸之術。從師五年,盡得其傳,即出而問世。師歿,盡力助葬費,不忘本也。十七歲,父臥床二載,又患瘟疫,遂逝世。無以為葬,叩求親鄰,得微資薄葬之,用是疚心焉。二十九歲,始取李氏,越五年以疾歿,無所出。三十二歲,母以操勞過度,遇瘧疾棄養。是時后喪逾前喪,力所能及,不忍薄也。迨服闋,續娶楊氏,生子夔龍,女五。君性孝友,親歿后,諸妹以次遣嫁。長適李,不能自給,助以貨,俾營運糊口。次適劉,所天早喪,依君以居,又嫁其甥女。叔母張,年老家貧,迎養十余年;其子能自立,始令去。堂侄見龍無依,招使習醫,教養無異所生。在杞祖塋,向無碑志,君為立石植樹。宗族戚友,皆時通有無,贍其不足。又念翟氏族大散居,譜系無考,倡首修譜建祠,獨出巨貨,不辭勞勚。跡君平生,殆六行兼備者歟!君未嘗入塾讀書,而勤學好問,遇名醫宿儒,必質疑問難,以故《素問》、《難經》等書,皆默識心通,于《瀕湖脈訣》、《景岳全書》,尤有心得,至《溫病條辨》、《傷寒論》,則參以己見,融會而變通之,故施方輒效。積四十年經驗,匯集所著奇癥,作醫案二卷,類別門分,言病癥治法甚詳,名《湖岳村叟醫案》。一時名宿,競為作序、題詞。將以付梓,欲公諸世,非以炫名也。君生于光緒乙卯,今年六十有四,可謂于此道三折肱者。仆與之素契,知君之增益所不能者,實由餓體膚,苦心志,動心、忍性而來。故獨不謂君謂國手,且以君為杰士也。
同里愚弟雍甫胡詩昕撰
《湖岳村叟醫案》題詞
胡雍甫
其一
番番一叟少時貧,無力從師莫問津。
自取《靈樞》探妙義,析疑辨難最艱辛。
其二
淵源難素費尋思,每遇明人輒問之。
兩字芳銜心記取,瀕湖景岳是吾師。
其三
病源臟腑認分明,生克循環配五行。
今古成方能變換,全憑意匠巧權衡。
其四
醫案成書上下編。朗如眉列義昭然。
何人何病何方治?經驗無差四十年。
其五
為具婆心求博濟,非夸國手造精微。
謙謙自署稱村叟,序跋題詞盡布衣。
奉題
愚弟閻裕庭拜詠
壺天小隱意悠哉,紅杏成林次第栽。
濟世活人稱妙手,回生起死羨仙才。
功同良相恩無量,肘有奇方癘不災。
四十余年窺秘奧,精奇端自苦中來。
奉題
竹亭大國手醫案三絕
蓼盦初稿
野叟荒村自署奇,妙參靈素不由師。
市廛多少懸壺業,漫逐刀圭托上醫。
四十年來治驗多,忍教陳跡半消磨?
編排一卷桐君錄,又向人間見扁佗。
萬證千方記載真,妄言得意自通神。
寄聲堂上讀書客,莫把筌蹄誤世人!
一、溫疫門(凡二十三案)
溫疫總論
漢長沙仲圣作《傷寒論》,發明《內經》奧旨、《難經》密義,真宇宙之寶筏、萬世之慈航。后人有云:“傷寒雖備,內無溫疫,是亦白圭微玷。”吁!此必長夜夢夢,涉海問津之人,焉能攜《黃帝內經靈樞》共醫事哉?漢代而后,得仲圣心傳,惟明吳又可先生。學究天人,通今博古,造開天辟地之論,獨得妙會仲圣心法,治溫疫刺五十九穴之法,瀉某某經之熱,本《傷寒論》著《溫疫論》。此書一出,至今奉為金科玉律,掃除數千年之荒蕪。暗室一燈,黑地隱針,倘能對癥用藥,效如俘鼓,藥到病除。以后著溫疫論者,何止數十家,各逞異說,畫蛇添足,遺害后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欲出吳又可范圍,實無其人。吳又可先生可謂仲圣之功臣也欲。
馨山按:世之業醫者,讀仲圣《傷寒論》,皆謂仲圣精于傷寒,而略于溫癥,所以后人遇溫病,往往誤為傷寒,十治久歧,而不知仲圣《傷寒論》,實寓溫疫治術也,特后人不善讀不善用耳!如能善用,則白虎湯、黃連解毒湯,非治溫病要藥乎?三承氣湯非治溫病良方乎?至如刺五十九穴,瀉某經之熱,豈非治溫病之捷徑乎?然則,傷寒、溫疫,實醫道中水火兩大門,行醫者能言之而不能明之,能明之而能用之。自此而后,能言、能明、能用者,惟吳又可一人而已。吳又可明代儒醫,淹貫典籍,精通仁術,本《傷寒論》而著《溫疫論》,辟《內經》精義,仲圣奧旨,制汗、吐、和、下四法,所用諸藥,無不本仲圣之遺軌。是書一出,后之治溫癥者始知門徑。繼往開來,可謂濟世慈航,暗室明燈,中流砥柱矣!至于吳鞠通《溫病條辨》著說為九,未免畫蛇添足,言不適用,未若吳又可先生之《溫疫論》簡明切當,遵而行之,百無一失。噫!吳又可謂善讀仲圣之書,善用仲圣之法也。觀翟君醫案疫證門,治疫一遵又可,又不泥于句下,神而化之,皆應手而效。若翟君者,又可為善讀又可之書,善用又可之法也已。
醫案
案一
邑西梁堂村,邢君少白之弟,十七歲。于臘月患疫,初得寒熱往來,頭疼身痛。某醫認為傷寒表證,用麻黃桂枝湯,大劑連進,謂得汗即解。乃不止無汗,轉煩躁不寧,大渴思飲,日哺潮熱更甚。某醫又謂病入陽明之腑,本宜用大承氣湯。仲景云:倘有一分表證未罷,不可驟攻。遂用白虎加減,連服二劑,大渴雖止,每日至戌時,發狂詈罵,不避親疏,夜無少停。少白邀余往診。診得六脈洪大無倫,中取不見。誤服表藥涼藥,逼陽外越,危殆極矣。辭不治。少白懇求不已,曰:“倘有一線生機,豈肯坐視?”予感少白懇切,勉開桂附八味湯重劑加減,令其熱藥冷服,以斂真陽。服下二時許,少白自內出,面有喜色,告余曰:“吾弟狂躁將止,昏昏欲睡。”余知是神歸氣復,令勿驚動。日曉方醒,飲食少進。至戌時前證不發。后改八味出入加減,服四帖,出戰汗而愈。
加減桂附八味湯
熟地6克,山藥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肉桂10克,附子12克,巴戟15克,破故紙10克,炮姜6克,茯神10克,遠志3.6克,牛膝10克,水煎服。
【按】六脈洪大無倫,中取不見,知是逼陽外越,用桂附回陽愈。若非見證的確,溫疫中不敢冒味用之,再六味加減滋陰甚為合法。
《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又云:“陽明中風,發熱惡寒,涉于太陽之寒化。”此案初得寒熱往來,恐非溫疫證,因溫疫發熱不惡寒也。又服白虎大渴雖止,疑是傷寒陽明證,以初治不明,認為太陽證大劑麻桂連進,乃變為孤陽外越之候。是否?不敢意斷,以俟高明。
案二
少白族叔,年七十余,同時患疫,誤治失下,遂大渴飲水,心胸脹滿,譫語狂躁,小便赤澀,大便閉結。少白邀余往診,診得六脈洪大有力,此應下實證。余告少白曰:“此當用大承氣湯。”少白面有驚色,遂云:“老人豈敢攻乎?余應之曰:“《內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倘惜老人,豈不誤事,遂投一帖,半日許,方下燥糞五六枚,粘滯穢物,約有斗余。至夜,病減六七。后改用四物湯加減,以培根本,服五帖,得自汗,旬日平復。
大承氣湯
大黃15克,厚樸12克,芒硝12克,枳實10克。
加減四物湯
當歸12克,黃芩6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麥冬10克,玄參6克,知母6克,連翹10克,柴胡10克,陳皮6克,金銀花10克,木通3克,花粉6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當下不下誤者甚多,不當下競誤下者,亦甚多,若以年老不敢下,更姑息誤事。君見證明確,處方決然。所謂心愈小,而膽愈大者此也。
案三
少白佃戶,王姓,母年六十余。三月間染疫,數醫不愈,危殆已甚。迎余往診,觀其滿面通紅,言語喃喃,胸腹拒按,形如死人,不飲不食,業已數日,余辭不治。其子叩首求救,礙于人情,實難脫身。據伊六脈按至伏滑微細勁硬。知是老人陰虛,津液枯竭,邪毒結于腸胃。遂用扶正攻邪之藥,煎成與服。一時許瀉下臭水穢便。明日手足少能動移,略進湯水,后改用養陰退熱解毒之味,調理月余方愈。
扶正攻邪湯
西洋參10克,當歸10克,生地12克,玄參10克,麥冬12克,知母10克,杭白芍10克,金銀花12克,丹皮10克,大黃15克,地骨皮10克,青蒿6克,枳殼10克,木通6克,連翹10克,甘草6克,蜂蜜15克(為引)
【按】老人疫后陰虛,津液枯竭,邪熱結于胃腸,主以攻邪兼以伏正。可謂治法得當,謹慎穩健。
案四
少白令愛年十七,染時疫,初得,邀余往診,見神色已脫,如夢如醉,其脈細弦,真絕證也。后歿。
【按】此疫毒內陷,精氣已脫,故為不治之證。
案五
邑庠生朱曉亭之女年十八,于四月染疫,邀余時已病旬余日矣。診得尺脈沉數,病勢大熱不止,每日哺時,如見鬼神,狂言亂語,竟無寧刻。問其母:“病前見天癸否?”伊母云:“未病前一日適逢,天癸剛過。”始知熱入血室,遇此險癥,若不明治法,一用下藥無不立死。余用吳又可小柴胡湯加減。服二帖,后發鼻衄而愈。
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12克,清半夏6克,黨參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穿山甲6克,炙鱉甲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此經脈適斷,又染疫邪,大熱不止,日晡時如見鬼神,狂言獨語,此陽明病熱入血室,仍宜和解少陽,兼以清熱行血,使熱從和解及鼻衄而解。
案六
城東南丁樓村,邑庠生。杜耀光之令郎,于仲春患疫,初得憎寒壯熱,頭痛身痛。某醫作傷寒表證施治。用麻黃、桂枝、十神、葛根等湯,立求汗解,不止無汗,轉見躁擾不寧,大渴譫語,思飲冷水,日哺更甚,某醫技窮。耀光邀余診治。診得陽明胃脈洪大無力,肺脈數而且虛,作傷寒治,誤也。此乃溫疫邪熱入于胃腑,如賊入室,此時此證,非用攻補解三者兼施不可,故用大承氣,以攻邪熱。加人參、當歸,以補氣血。因誤服前藥,臟腑已受其害,氣足則邪自退,補氣正所以攻邪。用金銀花、玄參、連翹、甘草以解溫疫,如此則邪有不退者乎?倘不如是,何異閉門擊賊?耀光深以為然,九死一生,轉危成安,后用平補之劑,漸獲痊愈。噫!耀光能信余言,可謂余之子期也。
平補之劑
黨參10克,白術6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當歸身10克,川芎6克,杭白芍10克,生地10克,陳皮6克,砂仁6克,連翹10克,金銀花12克,玄參10克,水煎服。
【按】此溫疫案,某醫以傷寒表證誤治,證反加劇,翟氏以溫疫邪熱入于胃腑,用大承氣湯攻其邪熱,斷以補解(平補)之劑,補氣血正所以攻邪,兼清解其熱毒,何以賊邪不退者乎?
案七
梁堂村梁其材,年三十余。于四月間患疫,數治不愈,遷延十日,請余診視時,見家人環繞哭泣。余診得腎脈細弱無力,心脈甚虛,脾肺脈澀,知是陰虛血少,不能作汗。吳又可云:“養陰即是發汗。”用六味四物湯,略加生津液之味,服五帖,忽得戰汗,身熱已退,惟飲食不能多進,胃脘按之疼痛,乃表證雖解,里證未除也,用調胃承氣湯一帖,下穢物碗許,干糞棗大者十余枚,數日平復。
六味地黃湯加減
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澤瀉6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川芎6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玄參10克,花粉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調胃承氣湯
芒硝10克,大黃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按】傷寒以固陽為本,溫疫以固陰為本。用養陰生津使疫邪從戰汗而解,繼以調胃承氣清泄里實。則表里俱解。
案八
胡觀察霖峰之夫人,年五十余,七月病疫,屢治未愈,危殆已極,邀余往診時,送棺服已備五日,諸醫俱各束手。余診得肺胃脈隱然有力,心脈急數,問之不語,按胸腹間,似有疼痛狀,大便六七日未解,午后潮熱。吳又可云:“陽明實證也。”視彼藥方,發表清熱,雜然亂投。展轉詳診,據此脈證,確系溫疫誤治,變成結胸,非下不可,但下焦無病,若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用大承氣湯,去芒硝,加洗腸胃清溫化毒等味,煎成令先服一盅,不見動靜,又服一盅,二時許,瀉下穢物三次,極臭難聞。由此神志清爽,身熱漸退,飲食能進。后改柴胡養榮湯出入加減,調理兩月,方獲痊愈。此證若泥老人不宜下之說,豈不殆哉?
加減大承氣湯
大黃18克,枳實12克,麥冬12克,玄參12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金銀花12克,花粉10克,油厚樸10克,水煎服。
柴胡養榮湯
當歸12克,柴胡12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知母10克,玄參10克,麥冬12克,金銀花12克,連翹10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溫疫誤治結胸,非下不可;下后宜和解調理。此案見證的確,認脈明晰,用法有步驟,立方有變通,膽大心細。
案九
余友徐福同,素不知醫,五月病疫,初得憎寒壯熱,頭疼身痛,誤認為傷寒表證,自用生姜、紅糖發汗,病勢益增。又飲馮了性藥酒兩許,遂譫語狂亂,煩躁不寧,大渴飲水,周身發出溫痘,類似天花,舌苔盡黃生刺,小便色赤且短,大便七日未解。再驗胸腹,按之堅硬極疼。某醫用黃連解毒、犀角地黃等湯,專務清熱,不知逐邪,何異閉門緝賊,捉刀斷水也。迎余診治,余用大承氣湯。
大黃60克,芒硝30克,枳實24克,川樸21克,蜂蜜30克。
煎成先服一碗,依然如故。至戌時,原方又投一帖,大便仍不解,夜半又進一碗,五更時,便下粘膠惡物極多,病勢又不大衰。又用調胃承氣湯一帖,下惡物不似從前之多,知里證盡退而元氣不無損傷。故改用清溫養陰化毒之品,調理月余,始獲平復。如此證如此治,四十年來,遇者不過一、二人耳。方藥見前。
【按】翟氏善于急證急攻,患疫后自作傷寒表證治,致譫語大渴,大便七日未解,再驗胸腹,按之堅硬極痛。急用大承氣湯,一日服三帖,日夜服四碗,至夜半下粘膠惡物,病勢方衰。吳又可曾有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的說法。此案即是一日數下佐證。翟氏攻下法可概括為:六脈洪大;胸腹滿痛。大便閉結,大渴飲冷,或煩躁譫語。三者不必悉具,以脈與腹痛為重。
案十
邑西關庠生劉培棠之子,年三十余,四月患疫,請診視,胃脈實而滯澀,心肺脈俱洪數。患者身目如金,知是土實肺燥,心火上炎,邪郁胃腑,因此發黃,投以茵陳湯,以攻陽明實邪,辰刻服下,午后瀉下三便,宛如黑泥污水。至戌時,脈證均為稍減,次日照前方又服一帖,黃色雖無盡退,而神志清爽,飲食能進。后改柴胡養榮湯,服六帖自汗而愈。
茵陳湯
茵陳15克,梔子10克,大黃12克,木通6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水煎服。
柴胡養榮湯
柴胡12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黃芩10克,玄參12克,麥冬12克,丹皮6克,甘草6克。
【按】此陽明胃腸濕熱郁蒸發黃,證屬黃疸,未必染疫,仍屬疫病范疇。
案十一
毗鄰周華堂妻,年三十余,身孕五月,患疫。初得寒熱往來,某醫投以解表辛散之藥,而病日劇,兼大便膿血,日夜二三十度,胎兒上沖心,思飲冰水,腹疼如錐刺,又請某醫,以為痢疾,急于安胎,遂投十全大補、八珍、膠艾等湯,泄瀉胎動,竟無寧刻。不得已迎余往治,診得六脈同等洪大已極,知邪流入大腸,乃挾熱下利證也。吳又可云:“古有懸鐘之喻,梁腐而鐘未有不落者。”更加某醫發表溫補,大劑連進,火上添油,能無墜胎之虞,非大下決無生理。此時,芒硝、大黃即是安胎良藥,治亂能將也,用大承氣湯加減,辰時服下,午時大便不解。又服一碗,至戌時瀉下,如壞瓜爛肉者甚多。至夜漸能安枕,熱去六七。《內經》云:“大毒治病,衰其半而止。”后改四物湯,加養陰退熱清溫化毒諸味,十日外,方得戰汗而愈。子母兩安,兒子己十余歲矣。某醫生只知安胎,不知通因通用,有是證則投是藥,智圓何礙行方。
加減大承氣湯
大黃15克,芒硝10克,厚樸10克,當歸12克,金銀花12克,枳殼10克,連翹10克,木通6克。
加減四物湯
當歸12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黃芩6克,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知母6克,金銀花12克,梔子6克,連翹10克,甘草6克。
【按】先生特別是對溫疫論的攻下逐邪法體會尤深,方法靈活,即使是妊娠時疫,亦放膽用硝黃攻下。瘟疫本為急證,妊娠瘟疫尤為險候,古人有懸鐘腐梁而鐘未有不落之喻。翟氏抓住六脈洪大己極,腹痛如錐刺,急用承氣攻下,非有膽有識,何敢遣硝、黃于孕婦?
案十二
丁炳文,東郭外王堂村人,四月患疫。邀余往診,六脈皆無,腹疼如錐刺,大瀉傾盆,色如敗血,神情如塑。余曰:“速備后事,此證決無生理。”彼不信余言,又請他醫,竟指為霍亂,投藿香正氣散,煎成未服,患者竟作古矣也。
【按】疫毒入內,蘊腐臟腑,故腹疼如錐刺,敗血瀉下傾盆,形神已脫,不可治矣。
案十三
本邑西門內,有步清者,年近六旬,偶患疫證。愈后,每日潮熱,飲食難進,強食嘔吐,骨瘦如柴,危困于床,屢請醫治,有云“噎膈”者。有云“反胃”者,雜藥亂投,毫無效驗。邀余診治,脈細如絲,幸而有神。詳察胸腹間,按之胃脘微疼。此乃疫病雖愈,燥糞結存胃脘故也。用調胃承氣湯,內加蜂蜜60克。越日下燥糞十余枚,干黑極硬,諸癥若失,不數日即平復矣。
調胃承氣湯方見前。
【按】疫病愈后,燥糞結存,按之胃脘微疼;每日潮熱,飲食難進,強食嘔吐,脈雖細而有神,又其證也。故宜調胃承氣湯潤下燥糞而愈。
案十四
邊君靜一,余厚友也。于三月間患大頭瘟證。頭面腫如瓜瓢,身熱煩躁,飲食銳減,心中難受,至夜又劇。諸醫皆云:“最高之處非風不到。”又云:“風勝者腫。”由此風藥頻進,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危迫萬狀。請余診斷,寸脈洪數,關脈沉滑。乃溫毒壅遏上焦,非下不可。大承氣湯加犀角、黃連、梔子、龍膽草、石膏,煎成碗許,日午服下,夜間穢糞臭水瀉三、四次。越日再診,腫處略消,脈勢大衰。后用普濟消毒飲,服五帖二十余日,方獲十全。
普濟消毒飲
連翹12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玄參15克,黃連6克,黨參6克,牛蒡子10克,升麻6克,僵蠶12克,柴胡10克,馬勃10克,甘草6克,板藍根10克,水煎服。
【按】瘟病最忌風藥,庸醫不明此理,誤治者甚多,對君能無汗顏。可知技不精者,不可以言醫,以活人之名,適足以殺人耳。吁!
案十五
余鄰人朱學文之父,三月患大頭瘟證。因某醫誤治,頭面腫大如斗,下至胸腹,亦如抱甕,神志恍惚,飲食不進。請余診治,六脈如絲,證與脈違。又看服過藥方,盡是除風之品,病重藥誤,逆證已現,未及用藥遂歿。
【按】此大頭瘟重證,又誤犯禁忌,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瘟毒蔓延,內入心包,逆癥已現,故未治即歿。
案十六
邑東關飯店,魏姓失其名。年近七旬,患疫。迎余診治,六脈不鼓,四肢微涼,神志昏憒,形容枯槁,種種虛象。知老人氣血俱虧,疫邪沉匿,膜原不能托送。遂用六味湯、達原飲加減,連服三劑,疫邪顯露,微渴微熱,脈稍洪滑。后純用六味湯又服六劑,偶得戰汗而解。此證倘作尋常疫證治法,吉兇未可知也。
加減六味達原飲湯
檳榔10克,厚樸10克,白芍10克,草果仁6克,知母10克,丹皮10克,澤瀉6克,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6克,山藥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疫證氣血俱虧,疫邪沉匿,膜原不能托送,六味達原連進,使得戰汗而解。翟氏心思靈敏,治法活潑。若膠柱鼓瑟,不能觸類旁通者,何足以語此。
案十七
邑東北二十五里王樓村,李子貞之嫂,正月感疫。子貞亦頗知醫,以為中風邪證。邀余時,已服祛風藥三帖矣,日加沉重,頭面如斗,腫處含無數水泡,挑破俱流清水,六脈洪數,按之有力。此婦稟賦甚厚,遂用普濟消毒飲,加芒硝、大黃、犀角、羚羊角服一帖,大便解下三次,病不減輕,脈勢不退。原方又加大黃24克,芒硝15克,又投一帖,大便瀉下六七次,腫亦略消,脈勢漸衰。照原方去大黃,芒硝又服兩帖,腫消脈退,始獲平復。
普濟消毒飲見前。
【按】翟氏反復強調“瘟疫病最忌風藥,亦不可妄投補劑。”卷中誤服風藥病重者有之,致亡者有之。誤用補劑,如火上添油者亦有之。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告誡,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案十八
邑西南閻王廟,李維棟之父,六十三歲,患疫甚重,身如被杖。迎余診視,大喘不息,脈如鼎沸。余命速備后事,后遂歿。
【按】身如被杖,為疫毒侵襲血脈,瘀血凝滯,阻塞不通,血液流行不暢,故遍身疼痛如被杖一樣。大喘不息,脈如鼎沸,為孤陽不能返本,故命速備后事。
案十九
南郭外李莊村,李玄之母,年四十余,于七月患疫。邀余時,誤服祛風藥三四帖,頭面胸腹兩乳腫甚,合家驚恐。余診六脈沉滑有力,用大承氣湯。
大黃60克,芒硝30克,枳實15克,加黃連15克,木通10克,薄荷葉10克,金銀花60克,連翹15克。
連服二劑,病不解。無奈,又投前方,兩劑病衰六七。越三日,照初方又投一帖,知里邪將盡,后用普濟消毒飲,服六七帖方獲全功。
普濟消毒飲方見前。
【按】六脈沉滑有力,疫毒內盛,大承氣湯重劑連進,非有膽有識者,不敢為也。
案二十
歲貢生步綸五之令郎燕初,于甲戌年三月患疫。初得寒熱往來,周身疼痛,心胸滿悶,飲食減少。某醫謂傷寒,投發汗開胃之藥,大熱不止,煩躁不寧,夜難安枕。請余治療,胃脈洪數,腎脈虛弱無力,知先天不足,津液枯稿,不能作汗。吳又可云“奪液無汗”正謂此也。余用六昧湯加清溫化毒之品,投一帖稍輕,二劑服下,至夜半忽得戰汗而愈。越六日,腎囊腫大如斗,又邀診視,見囊光明,顏色紫紅,熱極疼甚。此因三陰虧損,濕熱流注,結成囊癰。雖能痊愈,但非月余不能。用仙方活命飲,服三帖后熱疼略減,惟腫仍甚,又服二劑,瘡似出頭,毒氣外泄,乃佳兆也。五日瘡潰,黃白膿甚多,每日早晚上紅升丹兩次,以膏藥蓋之。內服托里排膿之藥,囑以應禁戒者,燕初深信恪守,始終未變,將近兩月,方獲全功。
加減六味湯
熟地18克,茯苓10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澤瀉10克,粉丹皮10克,金銀花24克,寸冬18克,知母10克,連翹12克,玄參15克,當歸15克,杭白芍12克,粉甘草6克
囊癰藥方
穿山甲6克,皂刺10克,當歸尾10克,甘草10克,赤芍12克,乳香6克,沒藥6克,金銀花10克,白芷6克,陳皮10克,防風10克,黃柏6克,知母6克,牛膝6克,酩流酒為引。
托里排膿湯
當歸10克,熟地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白芷10克,乳香10克,炙黃芪10克,陳皮6克,水煎服。
【按】胃脈洪數,腎脈虛弱無力,知是津液枯竭,不能作汗,見證何其明白。
案二十一
邑東關李蘭之母,稟賦甚厚,年七十余。于四月染疫,初得六脈閉絕,四肢厥冷,已過膝肘,氣噴如火,大渴思飲,操擾不寧,小便赤澀,大便閉結,唇紅舌刺,真陽證也。余至時,某醫用附子理中湯,業已煎成,尚未進口,請余診斷可服與否。余云:“內實真熱,外觀假寒,倘若服之,何異火上添油,抱薪救火?恐汝有終天之恨,悔之何及。”余知此證乃陽毒發厥。經曰:“熱深厥亦深”,此之謂也。遂用大承氣湯。
大黃18克,芒硝12克,厚樸10克,枳實12克,加犀角6克,黃連6克,生地18克,寸冬12克,木通10克。
煎服半碗,一時許,大便解下三次,厥回大半,脈現滑數。又煎服一碗,至夜解下五、六次,色似壞瓜,氣極臭穢,漸漸舌苔亦退,熱渴大減,險證皆無。后用柴胡養榮湯加生四物湯,五帖后,發鼻衄甚多,越二日,周身發出紅斑極稠,調理三十余日,平復如常。
【按】陽盛于內,拒陰于外。熱深厥深,真熱證也。“寒因寒用”,非有卓識者,不能此也。
案二十二
邑西北十五里于莊村,教諭韓孝廉振東之孫,年十二,于三月染疫。泄瀉甚重,所瀉之物,如魚腦豆汁,兼雜膿血,日夜二十余次,已十二日矣,每日飲冷水五六盅,全家俱知不起,不忍坐視。半月后,邀余診治,以為盡人事而已。六脈細數勁硬,沉取有力,確系大腸膠閉證。細審氣血,精神猶存,此作壞證,因誤治大下,邪毒仍在故也。余用大承氣湯加減。
大黃24克,枳實12克,厚樸10克,芒硝12克,黃連3克,寸冬15克,黃芩10克,金銀花10克。
投一劑,瀉下穢物六七次,病勢略減。原方又投一劑,又攻下十余次,由此熱退七八,人事漸醒,飲食漸進。后改用養陰清瘟化毒之味,五、六劑,月余平復。
養陰清瘟化毒湯
當歸12克,白芍12克,生地10克,丹皮6克,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知母10克,玄參6克,地骨皮6克,木通6克,寸冬10克,條黃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按】染疫毒瀉痢,為疫毒內侵,仍當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