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臨床中用腹診協同中醫傳統診法可使辨證更圓滿、完備、精確。方法 臨證時查腹諸標為何部位標的壓痛,標的壓痛主實證、郁證,以病之類型判斷為何病因之實郁,結合中醫四診所得的材料,綜合分析提出對患者之病因、病機、病證 等準確地診斷結果。結果 中醫辨證難,病情復雜時辨證常模糊不清晰,對病之虛實做不到全面地診察和判斷,只見到矛盾的一面,所以辨證多不十分正確。用腹診法查病之虛實,其壓痛體征 可作為證的診斷標準,可補充中醫臨床可靠的辨證依據。全面加深辨寒熱虛實的診法,使辨證準確無誤。結論 腹診是簡而確切、易學、易掌握,實用的診法,所以當今振興祖國醫學,中西醫結合需要這樣的診法。 【關鍵詞】 腹診法; 隱證; 證的標準 1 辨七情所致實證郁證,腹診有其特點和優點 《辨少陽病用腹診法》已說明“腹診所示實證和施診方法”,“上腹四個標的的臨床意義”等腹診法[1]此不贅述。 2 病情復雜、脈證辨虛象、腹體征查邪實 在患病的人群中,用腹診發現單純的虛證少,由實致虛或以虛證為主因兼實、郁證的多見,即脈證表現為虛證,而兼實證、郁證,脈、舌象表現不明顯。 原因是病情復雜脈證只主虛的一端,這樣有必要用腹診助益中醫四診。醫者為患者施腹診法,查全腹無壓痛點,而脈證表現為虛,則為虛證;查腹諸標的有壓痛體 征,而脈證表現為虛,則為虛證為主而兼實證。再判斷為何病因之郁,實郁在何臟腑,結合脈證擬出妥當方藥,病必速愈。如某虛證辨之正確,但沒有查出其兼證為 實郁證,治法主方藥雖正確,則不能顧及兼證,或加用的開郁藥不十分對證,做不到對證施方用藥的加減有則,必出現治療過程中,滯邪或傷正的弊端。 3 查腹體征可啟發問診,結合病類型、病因脈證判斷出確切方藥 中醫問診是四診的重要部分,有時患者對自己的癥狀說不清晰或不詳,醫者為患者施用腹診法后,根據壓痛體征的部位,判斷為何病因之實郁,對病因病 證有一初步了解后則有目的和目標的發問,結合病之類型,更詳細了解患者之病因,加深對病證的認識,為辨證論治提供更全面的依據。如以上脘壓痛為例,則為肝 氣犯胃即四逆散證,醫者應問:心煩、著急、胸脅脹滿等,腹診有此體征,必出現相應的癥狀。又血府逐瘀湯是四逆散的衍化方,若上腹上脘或上、中、下脘三標的 都壓痛,冠心病、婦科病、更年期綜合征等見此體征多為肝氣郁滯而礙血,屬氣滯血瘀。其肝郁和血瘀的癥狀一定十分明顯,即血府逐瘀證。中脘、下脘壓痛,或兩 標的同時壓痛,主濕、痰、食郁而影響氣血的運行,月經不調有此體征主氣血瘀滯,則出現經前期情緒波動,痛經、腹脹、乳脹等,多為少腹逐瘀證、生化湯證等。 婦女見上腹諸標的或一標的壓痛,也見于乳房病變,缺乳屬實證者。 4 病例介紹 4.1 慢支、氣虛氣郁火旺灼陰 患者,女,74歲,2005年1月23日診,患慢性支氣管炎多年,平時經常咳喘氣短、心悸、出虛汗,近日病情加重,稍活動則喘息,聽診兩肺底可聞及濕性 音,肺動脈第二心音亢進。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105次/min,肺性P波各導聯T波低平,診為慢支、冠心病、心衰Ⅱ度。測血壓125/50mmHg, 心情不舒暢、失眠、煩躁、飲食無味、納差、腹脹氣、大便數日1次,每次解出硬球狀數枚。脈診中取細數,舌質艷紅無苔而干,口唇干紅,腹診先由劍突至臍,膽 區、臍左右按壓,觸及臟器。結果上脘壓痛明顯,中下脘至臍三標的壓痛較輕,臍左大腸區壓痛明顯。 從病程、脈證分析本證屬久病致心肺氣虛、火旺灼陰、腹體征主肝郁、大腸實,治法宜補氣益陰疏肝瀉實清熱。方以麥味地黃湯、四逆散、左金丸加大黃 合方主之:白人參6g,臺黨參6g,寸冬6g,生地黃12g,五味子6g,,山萸肉3g,山藥6g,牡丹皮6g,云苓6g,澤瀉3g,黃連3g,大黃 6g, 吳茱萸1g,柴胡5g,枳實5g,白芍3g,炙甘草3g。服3劑后病情好轉,解大便微溏,腹脹氣已減,遂減大黃續服3劑病漸向愈。腹診上脘壓痛已減輕,減 四逆散、左金丸又服至10劑,氣短已減輕,心功能恢復至2級。后服六味地黃丸、生脈飲善其后。 按:本證屬咳喘久病而致氣虛,火邪旺則灼陰。脈證清晰易辨。醫者也易做出正確的辨證論治。此病用補氣益陰、清熱之法顯然無誤,但此病兼證不易辨 出,根據患者失眠煩躁、飲食無味、納差,則可診為肝胃不和,但脈象不弦,陰傷火旺久病胃虛會出現以上癥狀;火邪灼陰則大腸燥結,所以醫者診此疾病兼證會疏 忽。用腹診查出上脘壓痛體征,臍左大腸區壓痛可判斷出其兼證為肝胃不和,大腸熱實。在主方補益的基礎上當疏則疏,當清下則清下,做到了有的放矢。 4.2 傷寒后咳喘氣虛兼氣郁 患者,男,68歲,2005年2月1日診,3年前診為冠心病,近日感傷寒,發熱咳喘已10日余,用西藥抗感染解熱,止咳平喘等,經治療發熱已退但咳喘更 重。痰多色白,稍活動則氣短咳喘加重。要求中醫診治,脈診,洪大,舌苔白潤,舌質略胖,質正,腹診按循序按壓腹部諸標的部位,觸及臟器。腹診結果中下脘壓 痛明顯,問之經常心煩。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率88次/min ,冠脈供血不足。 按:外邪入侵,肺氣上逆,痰濁郁肺則咳喘,心肺疾患屬本虛標實相兼的較為常見,有腹診壓痛體征則為實證郁證的診斷標準,結合四診,則虛實清晰易辨,使治則方藥無誤。 4.3 胃痛虛寒兼郁 患者,57歲,2005年3月10日診,曾去某醫院診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經治療月余,效果不明顯。自述胃病已3年余,嗜煙酒。胃隱痛經常發 作,近日飲食減少,出虛汗,胃痛、喜溫喜按。脈診,中取緩和舌質胖,苔白。腹診,上脘壓痛明顯,所以問:心情怎么樣,心煩著急否?答:近因棘于瑣事,心情 不舒,胃痛加重。脈證分析屬虛寒胃痛,腹診上脘壓痛為情志不舒,為肝氣犯胃之癥。屬實,即久病虛寒兼郁,治以補氣建中,溫疏氣郁,用黃芪建中湯、四逆散、 良附丸合方主之:黃芪18g,桂枝6g,炒白芍10g,柴胡5g,炒枳殼5g,炒香附3g,良姜6g,生姜10g,大棗6枚,紅糖為引。1劑后顯效,諸證 悉減,當日無胃痛,食欲可,服至5劑,上脘壓痛明顯減輕,即原方減四逆散、良附丸,續服5劑,囑禁煙、酒、不受涼、不動肝氣,1個月后隨訪胃痛無復發。 按:此例以脈證診為虛寒胃痛,用腹診按壓上脘壓痛,診為肝胃不和,肝氣犯胃。所以啟發詢問患者情志的變化,筆者多年驗證腹診辨虛實十分準確。用傳統診法與腹診并用,能全面加深辨證效果。使治法方藥加減有則,收到了“補而勿滯”的良好效果。 4.4 痛經不孕,虛寒兼郁 患者,女,23歲,2005年2月6日診,結婚年余未孕,月經周期正常,每近經期則小腹脹痛,經來后則隱痛,腹喜溫喜按,脈診中取緩滑,舌質正苔白,腹診 中脘壓痛,又問其情志答曰經常心煩不舒,心情易激動,經來有小血塊,受熱則痛減,平時手足怕冷。綜合分析屬虛寒性痛經兼氣血瘀滯。治宜溫經養血疏郁,方以 當歸四逆湯合香烏散加減:當歸10g,吳茱萸5g,桂枝6g,赤芍6g,甘草5g,香附6g,烏藥12g,元胡6g,通草3g,細辛3g,炮姜3g,生姜 3g,大棗10枚,囑服上方3劑,2個月后隨訪已受孕。 按:婦人多氣血病,腹上、中、下脘壓痛多主氣血瘀滯,上脘壓痛屬肝郁而氣血失和,此證中下脘壓痛結合脈診為宮寒氣郁而礙血。按脈診分析屬虛寒痛 經?;颊弑緸樘摵w,所以用當歸四逆湯養血溫經,香附、烏藥為溫和行氣、理血藥,所以達到了舒郁而不傷正的功效。如不孕癥的又一類型-肥胖痰濕型,常多 年不孕,以氣虛寒濕為主因與上述病腹診體征基本相同,但此型病因為氣虛不運致水濕滯停而痰濕雍滯下焦,阻遏經遂,由虛致實所致。多用蒼附導痰丸加減治療。 由于兩者病因、證、治則上存在著明顯差異,所以在臨床應用上需認真鑒別。即病因不同,類型不同腹診標的壓痛皆主實證。 綜上所述,腹診法是簡而確切的診法,是我們多年臨床探索驗證所得。李恩老師談中西醫結合的思路與方法時說:“盡管許多老中醫的醫案包含了豐富的 經驗,但不易學到手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證的標準化”,腹診之體征則是證的標準。此診法易學易掌握,如西醫診闌尾炎麥氏點壓痛陽性一樣準確無誤。所以此診法 是中醫初學臨床易接受入門的診法。西醫和中西醫結合者更易接受,因與西醫觸診接近,有經驗的中醫醫生用腹診法可使您對疾病之虛實辨證更完備。臨床中只有在 辨證正確的基礎上才有精當的論治,即有的放矢。腹診法也不是全能的診法,對虛實之辨證有其特點和優點,臨床中對中醫四診應認真細心的診察后再結合腹診調查 研究,才有相得益彰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滿囤,王董臣.辨少陽病用腹診法.河北中醫雜志,2004,(10):762. 作者單位: 062551 河北任丘,任丘市史莊村衛生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