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渴
——古代針灸治療常見病特點(一)
一、概述
消渴病,臨床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根據臨床表現,屬于現代醫學“糖尿病”的范疇。
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內經》。如《素問·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內經》中約有十四篇,分別對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機、癥狀、治則、預后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在病名方面,根據病機及癥狀的不同,消渴還有消癉(dan)、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稱。在病因方面,《內經》認為五臟不足、情志失調、過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強調了體質因素在消渴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主要病機,胃腸熱結,傷津耗液。
近年來,針灸治療糖尿病在臨床上有許多嘗試。如珠海中醫院對重度NIDDM患者進行了穴位內胰島移植,有效地降低血糖,提高C肽水平,減少或停止胰島素用量,顯著地改善了患者的微血管及神經病變。解放軍210醫院采用艾灸大椎、神闕的方法治療糖尿病,不僅可顯著改善胰島細胞的功能,使血中C肽和胰島素增加,而且抑制了α細胞的分泌,使胰高血糖素下降,使病情得到改善。此外,臨床運用毫針刺法、藥物貼敷療法、藥物穴位注射等手段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也都獲得了較好的療效。
二、古代治療消渴病的方法: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劉立公等人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對93種古醫籍所載有關針灸治療消渴內容進行整理研究。結果顯示,治療本證共涉及文獻68條,穴位71個,總計173穴次。
常用穴位及其次數如下:金津玉液6、承漿10、水溝6、然谷9、太溪9、照海5、關元8、腎俞7、小腸俞4、足三里5、隱白4、支正4、意舍4、陽池4、行間4。
常用經絡及其次數如下:膀胱35、任29、腎27、肝11、胃10、脾10、督9。
常用部位及其次數如下:足陰41、頭面30、下背18、上背15、小腹13、手背9、胸脘8、腿陽8。
各種針灸方法的穴次為:灸58、針10(其中瀉8、補1、補瀉結合1)、刺血4。
根據上述統計結果,茲提出治療消渴的參考處方如下:
背部:腎俞、小腸俞、三焦俞、中膂俞、意舍、胃俞、肺俞、胃脘下俞;
腹部:關元、氣海、中脘;
下肢部:然谷、太溪、照海、行間、隱白、足三里;
口部:承漿、水溝、金津玉液、廉泉。
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采用多穴大劑量的灸法,還可用針刺瀉法,并在口部穴處用刺血療法。治療中要重視腎以及脾的作用。
三、文獻選摘:
1、《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灸之。”
2、《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于瘡上漏膿水不歇,遂致癰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誤傷,但作針許大瘡,所飲之水皆于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但《千金要方》又指出:“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
3、《扁鵲心書·卷上》:“上消病,日飲水三五升,乃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灸關元一百壯,可以免死。或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中消病,多食而四支羸瘦困倦無力,乃脾胃腎虛也,當灸關元五百壯。”
4、《醫心方·卷十二》:“灸消渴法:灸關元一處。”
5、《醫宗金鑒·卷八十五》:“太溪主治消渴病。”
6、《醫學綱目·卷二十一》:“消渴:金津、玉液、承漿,不已再取海泉、人中、廉泉、腎俞、氣海。”
7、《奇效良方·卷五十五》:“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
8、《類經圖翼·卷十》曰:“左金津,右玉液:主治消渴口瘡,舌腫喉痹,三棱針出血。”
9、《醫學綱目·卷二十一》:“消渴:小腸俞、陽池(各灸之)、廉泉(出惡血方巳)。”
10、《針灸集成·卷二》:“食渴:中脘針,三焦俞、胃俞、太淵、列缺針,皆瀉。”
11、《百癥賦》:“行間、涌泉,主消渴之腎竭。”
12、《玉龍經·針灸歌》:“意舍消渴誠非虛。”